透明计划失效!卖家遭持证跟卖,亚马逊防跟卖神话破灭?

2025-06-12Amazon

Image

做亚马逊的,谁没被跟卖这事儿恶心过?辛辛苦苦养的链接,眼看快出单了,冷不丁冒出一堆“吸血虫”,堂而皇之地抢流量、抢销量。赶跟卖,简直成了亚马逊卖家的日常必修课。

为了防患于未然,不少卖家都提前布局了透明计划。这玩意儿听着挺美——给每个产品贴上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身份证”,理论上能有效隔绝假货跟卖。可最近,一位卖家的真实遭遇,却给大伙儿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注册了透明计划,照样被跟卖缠上了!

这位卖家接手了一条老链接,21年上架,积累了四千多条评论,家底算厚实了。前任运营早就注册了透明计划,一直运行良好。本以为高枕无忧,结果今年4月18号,跟卖毫无征兆地来了。更糟心的是,当时店铺正在更换品牌,后台还没更新为品牌所有者,想以品牌身份举报都使不上劲。

祸不单行。这条老链接在旺季表现疲软,库存压力山大,卖家被迫降价清货。价格一降,立刻引来更多跟卖者,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无奈之下,只能找服务商出手。第一家搞了一周,跟卖纹丝不动;换了第二家,才算暂时压了下去。

以为消停了?端午节期间,跟卖大军又卷土重来! 卖家再次出手驱赶,这次却意外收到了投诉。这就蹊跷了。透明计划不是号称能防跟卖吗?对方哪来的“正品”代码?

卖家火速联系了透明计划经理。经理的回复耐人寻味:“系统判定对方提供了正确有效的代码,所以被认为是正品卖家。” 经理强调,透明计划的二维码只有品牌方或授权用户才能申请。如果跟卖者发货时提供不了有效码,链接会被下架。

问题来了:卖家自己从未泄露过代码! 最大的嫌疑,指向了可能掌握代码的前任运营。眼下,卖家只能尝试后台的品牌举报,但心里直打鼓:举报商标侵权,真能赶走这群“持证上岗”的跟卖吗?
图片

这事儿在卖家圈里炸开了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懵的:“啥?做了透明计划还能被跟卖?” 这安全感碎了一地啊。

一些有经验的卖家点破了关键:透明计划不是铜墙铁壁,它防的是没有代码的假货跟卖。但如果代码被内部人泄露,或者被恶意获取,跟卖者就能拿着“真钥匙”开你的门! 透明计划,防外贼易,防内鬼难。

那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子?有卖家提到了 Project Zero(零容忍计划)。这名字听着就硬气,号称能100%杜绝跟卖。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它的核心三把斧确实厉害:

  1. 品牌自助铲除假货:品牌方自己动手,发现假货链接直接移除,不用等亚马逊审核,效率飞起。
  2. AI全天候自动扫描:系统利用AI技术,24小时自动巡逻,主动揪出潜在的侵权假冒商品,提前拦截。
  3. 结合透明计划代码:在透明计划的唯一码基础上运作,双重保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roject Zero的门槛,高得让普通卖家望而却步:

  • 品牌备案是基础,还得是注册商标的合法持有者。
  • 过去半年,你通过“举报违规行为”工具提交的侵权报告,接受率必须达到恐怖的90%以上!错报滥报一次都可能不够格。
  • 历史记录必须清白,不能有滥用品牌工具的前科。

这还没完。亚马逊还会暗中评估你的品牌活跃度、市场影响力等等,综合判断你是不是够格。说白了,这玩意儿现阶段更像是为那些财大气粗、团队完善、品牌影响力大的头部卖家准备的“VIP专享”。

想想前几天那位被跟卖逼到“同归于尽”的卖家,就知道平台现有的保护机制远非完美。新媒网跨境建议,卖家朋友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哪个单一工具是万能的金钟罩。 面对日益狡猾的跟卖手段,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内部泄露风险,必须建立一套立体化的品牌防护网

  1. 核心堡垒:平台工具能用尽用。 透明计划依然是基础防线,该注册还得注册。同时努力提升品牌健康度,朝Project Zero的门槛努力。
  2. 严控内鬼:权限管理要锁死。 核心数据(品牌权限、透明计划代码)的访问权限必须严格控制,离职员工账号权限务必及时清除、回收。敏感信息交接要留痕。
  3. 分散风险:鸡蛋别放一个篮子。 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风险太大。新媒网跨境预测,多渠道布局(如独立站、其他电商平台)将成为越来越多卖家的生存共识,既能分摊风险,也能增强品牌自主性。
  4. 主动出击:监控举报不能停。 善用第三方监控工具,及时发现跟卖苗头。遇到侵权,收集好证据,该举报就果断举报。

跟卖这场猫鼠游戏,注定不会停歇。平台的防护工具在升级,跟卖者的手段也在“进化”。指望一个透明计划就能高枕无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亚马逊这片丛林里,安全感,终究得靠自己一点一点构建起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3172.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文章揭露了亚马逊卖家即使加入透明计划仍遭跟卖的困境,探讨了内部代码泄露风险及Project Zero的高门槛,强调建立立体化品牌防护网的重要性。
发布于 2025-06-12
查看人数 820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