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标签溢价30%!张明血亏百万,FTC罚款1580万!

2025-08-31Amazon

Image

大洋彼岸的合规风暴又起,这次,焦点对准了电商平台上的产品标识。新媒网近日获悉,美国有关部门正对电商领域的产品产地标识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而严格的审查。

前不久,一个来自华盛顿的声音传遍了美国商界。据了解,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向多家美国本土零售巨头发出提醒,强调要严格遵守“美国制造”标签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这份提醒也直接发给了全球知名的电商平台亚马逊和沃尔玛。信中明确指出,他们已注意到不少第三方商家在平台上对产品原产地进行误导性宣传,声称产品是“美国制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FTC要求这些电商平台加强内部审查,严厉打击那些不诚信的第三方商家。

面对这一情况,沃尔玛迅速做出了回应。他们在一份声明中表明了“零容忍”的态度,表示一旦发现有商家发布不合规产品,就会立即将其下架。而亚马逊方面,虽然暂时没有公开表态,但据不少平台上从事跨境贸易的朋友们透露,未来一段时间内,亚马逊平台很可能会对第三方商家的产品标签进行大规模的严格核查,尤其是那些声称自己是“美国制造”的产品,更是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这对于所有在这些平台耕耘的商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新风向。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这个“美国制造”的标签到底有什么门道?其实,这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21年,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就通过了一项专门针对“美国制造”标签的规则,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的商业环境。根据美国相关法律和这条规则的规定,如果一件产品声称是“美国制造”,那么它就必须是“全部或几乎全部”在美国本土生产完成。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的话来说,消费者们在购买带有“美国制造”标签的产品时,是希望能够真正地支持到美国的工人和美国经济,他们需要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信任和保证。

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美国制造”的标签确实有着不小的分量。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美国消费者在购物时,会优先选择带有这种标签的商品。在他们心中,“美国制造”不仅仅是一个产地标识,更代表着高品质、可靠的工艺和符合环保理念的供应链。许多消费者甚至愿意为了这份信任和心中的情怀,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独特的消费偏好,无疑让许多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如果能给产品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就可能显著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打着“美国制造”旗号的产品,销量往往比同类普通产品要好得多。

然而,巨大的诱惑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早些年间,确实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滥用甚至伪造“美国制造”这一标签。这里有个真实案例,一位化名为“张明”的亚马逊商家,早前在美国站销售蓝牙耳机。为了能够规避一部分关税,同时迎合美国消费者的喜好,他在产品的展示页面上巧妙地写着“加州设计,美国组装”,而在产品包装盒上则故意模糊了真实的原产地信息。这种操作在初期确实带来了惊人的效果:他的产品价格比同类商品翻了好几倍,在“美国制造耳机”的搜索类目中也能名列前茅,一度让他一个月的利润达到数十万美元。但这种虚假宣传的“成功”注定是昙花一现。很快,张明的产品就遭到了消费者的投诉,最终,亚马逊平台对其店铺采取了严厉措施,不仅冻结了他数十万美元的店铺资金,还永久性地关闭了他的店铺。这再次警示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何投机取巧、违背诚信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正如一位已经退出跨境行业的资深人士曾隐晦地提及,“美国制造”这个标签,甚至能为产品带来15%到30%的溢价空间,以及高达40%的点击率提升。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一些商家确实会利欲熏心,采取不正当手段。他们或许会伪造产地证明文件,或者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页面上故意混淆视听,模糊产品的真实产地信息。更有甚者,直接将非“美国制造”的产品标签替换成“美国制造”。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市场关于“美国制造”标签造假的投诉数量持续攀升,这让普通消费者和那些真正遵守规则的本土商家都感到非常不满。面对日益高涨的抱怨和投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持续加大了监管力度。可以预见,未来对于这类违规行为的处罚将会更加严格,力度也会更大。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明确表示,对于那些虚假使用“美国制造”标签的公司,他们将依法追究责任,这其中就包括可能提起联邦诉讼,并处以高额的民事罚款。比如在2021年到2024年间,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1项打击虚假使用“美国制造”标签的行动中,累计罚款金额就高达1580万美元。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所有商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毋庸置疑,虚假标签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所谓的“暴利假象”,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业务的崩塌。那些不合规的商家最终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关于“全部或几乎全部在美国生产”的规定,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如果产品要合法地使用“美国制造”标签,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严格的条件:首先,产品的最终组装环节必须在美国本土完成;其次,产品的核心加工步骤必须在美国进行;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产品所需的所有或几乎所有零部件都必须在美国本土生产。只有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才能真正地、合法地使用“美国制造”的标签。

当然,并非所有商家都只盯着歪门邪道。一些有远见的大型上市企业,在“美国制造”标签的运用上,就有着自己的高明策略。以我们熟悉的巨星科技为例,这家中国企业通过巧妙的并购,合法地获得了“美国制造”的身份。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3年,巨星科技就成功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工具品牌ARROW。在并购之后,巨星科技特意保留了ARROW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从而使其旗下的ARROW扳手套装可以名正言顺地标注“美国制造”。这种做法完全符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规定,也因此让这些产品的溢价空间大幅提升。这充分说明,只要遵守规则,通过合法途径,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在海外市场打造并拥有含金量十足的“美国制造”标签。

说到标签,其实在像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平台运营体系中,产品标签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合规要求,它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平台流量分配的核心算法参数之一。新媒网跨境认为,这不仅仅体现在“美国制造”这样的产地标签上,在亚马逊平台上,许多不同类型的标签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流量,进而左右产品的销售业绩。

从大的方面来看,电商平台上的标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运营标签,另一类则是特殊合规标签。

先说说基础运营标签,它们是电商运营中不可或缺的“身份证”:
比如,商品独有的FNSKU标签,它就像一件FBA(亚马逊物流)商品的“身份证”,是亚马逊仓库识别商品的唯一编码,确保了货物的精准入库和出库。
再有就是商品本身的标签,上面通常包含着产品的品牌、名称、型号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需要用销售地官方语言准确无误地呈现,方便消费者理解和选择。
还有运输标签,它们粘贴在物流箱的外侧,清晰地标注着仓库地址、发货人信息、条形码等,确保货物能够顺利、准确地运抵目的地。

而特殊合规标签,则更多地与产品的特定属性和安全要求紧密相关:
有些是类目专用的强制性标签,根据产品所属类别的不同,必须附带相应的标识。比如儿童玩具,就需要清晰地注明适用的年龄段、潜在的警示说明,以及符合欧盟安全标准的CE标志等;电子电器产品则需要标注电压/电流参数,以及CE/FCC等国际认证标志;对于化妆品,则要求注明详细的成分、保质期、净含量以及必要的安全使用说明,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还有一些是操作警示标签,比如超重标签,提醒物流人员注意搬运;危险品标签则针对含有锂电池、液体等特殊商品,警示其潜在的危险性,确保运输和仓储过程中的安全。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亚马逊上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气候友好认证绿标”(Climate Pledge Friendly)。这个绿标自推出以来,已经从美国市场逐步扩展到了全球多个热门站点。据统计,截至2025年,亚马逊平台上获得此认证的商品种类已超过100万种,涵盖了家居、电子产品、服饰等主流消费品类。拥有这个绿色标签的产品,在平台上的搜索排名和流量入口方面都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势。例如,在亚马逊的首页筛选器中,会有一个专属的选项,让消费者可以专门筛选带有此标签的产品;这类产品还有可能获得首页的免费广告位展示;在同类产品的详情页中,也常常会被优先推荐。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曝光度和市场竞争力,也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商业领域的重要性。

当然,有正面的标签,也有一些可能会对商家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的标签。比如近来在亚马逊美国站、加拿大站和欧洲站生效的“高退货率”标签。如果一个商家的产品,在销量较大的情况下,其退货率显著高于同类产品的平均水平,那么这个“高退货率”标签就很有可能被触发,并直接显示在产品详情页面上。这样的标签无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让他们在下单前多一份顾虑。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实现长久发展的根本。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2306.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美国加强电商平台产品标识审查,重点关注“美国制造”标签的合规性。FTC已向亚马逊、沃尔玛等平台发出警告,要求严查虚假宣传行为。亚马逊或将进行大规模产品标签核查,尤其针对“美国制造”产品。违规者将面临高额罚款和店铺关闭风险。
发布于 2025-08-31
查看人数 115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