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类物质:2035年251亿美金,跨境新蓝海!
近年来,核酸类物质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石,在生物医药、基因工程、农业育种、疾病诊断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伴随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市场对这类关键物质的需求持续增长,其战略地位也愈发凸显。基于此,一份来自海外的最新报告对我国核酸类物质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当前的发展态势与未来的增长潜力,为我们观察行业脉动提供了有益参考。
市场展望:增长势头强劲,未来可期
该海外报告预测,未来十年我国核酸类物质市场将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按消费量计)有望达到32.9万吨,市场价值(按名义批发价计)将增至251亿美元。这一预测彰显了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巨大发展潜能与广阔前景。
报告指出,在我国对核酸类物质及其盐类产品需求不断提升的驱动下,市场消费量预计将延续上升趋势。从2025年到2035年,市场消费量预计将以每年2.6%的复合增长率稳步扩张,到2035年有望达到32.9万吨。同时,市场价值的增长更为显著,预计在同一时期内将以每年4.2%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35年,市场价值将达到251亿美元。这不仅反映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也预示着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稳步攀升
根据海外报告的最新数据,我国核酸类物质的消费量在今年(2025年)达到了24.7万吨,较去年(2024年)增长了1.6%。回顾过去,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的十一年间,总消费量呈现出年均2.5%的稳定增长。尽管期间出现过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保持一致。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前年(2023年,原2022年),消费量增长了9.5%。截至今年(2025年),核酸类物质的消费量达到了历史高峰,预计在短期内将继续保持增长。
在市场价值方面,我国核酸类物质市场规模在今年(2025年)达到160亿美元,较去年(2024年)增长了2.5%。这反映了生产商和进口商的总收入(不包括物流、零售营销成本和零售商利润)。在过去的十一年里,消费价值实现了稳健增长。今年(2025年)市场价值达到峰值,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仍将保持增长势头。我国在生物医药研发、精准医疗、健康食品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是推动核酸类物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内生产:产能提升,满足内需
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产量显著增加至47.6万吨,较去年(2024年)增长了8.7%。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的十一年间,总产量实现了年均3.6%的增长。尽管生产模式在某些年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22年(原2021年),产量增长了10%。截至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产量创下新高,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增长。
按出口价格计算,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生产总值达到95亿美元。总体而言,生产总值持续显著增长。前年(2023年,原2022年)的增长速度最为突出,增长了20%,使得生产总值达到了100亿美元的峰值。然而,从去年(2024年,原2023年)到今年(2025年),生产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我国日益完善的生物制造体系和技术创新,为核酸类物质的国产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有助于保障国内市场的稳定供应。
国际贸易:进口结构优化,出口版图扩大
在我国核酸类物质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也呈现出动态变化。
进口情况:品类多元,技术补充
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进口量小幅下降至2.1万吨,较去年(2024年)减少了3.8%。尽管如此,总体进口量在过去的十一年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2018年(原2017年)的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37%。进口量在去年(2024年,原2023年)达到2.2万吨的峰值,随后在今年(2025年)有所下降。
在进口价值方面,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进口额下降至4.55亿美元。在过去的十一年间,进口总额呈现出稳健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2%。然而,在分析期内,进口价值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波动。根据今年(2025年)的数据,进口额较前年(2023年,原2022年)下降了31.9%。其中,2018年(原2017年)的增长速度最快,进口额增长了24%。进口额在前年(2023年,原2022年)达到6.68亿美元的峰值;但从去年(2024年)到今年(2025年),进口额未能恢复增长势头。
进口来源国分析
在今年(2025年)的进口构成中,德国是最大的核酸类物质供应国,进口量达到1.1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4%。德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厚积累,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合作伙伴。紧随其后的是印度,进口量为2300吨。法国则位居第三,进口量为2100吨,占总进口量的10%。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德国的平均年进口量增长率为32.3%。印度和法国的平均年进口量增长率分别为28.8%和7.4%。
在进口价值方面,印度(1.16亿美元)是我国核酸类物质的最大供应国,占总进口额的25%。日本(4600万美元)位居第二,占总进口额的10%。德国位居第三,占总进口额的7.9%。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印度对我国的进口额年均增长率为31.6%。日本的进口额年均下降0.8%,而德国的进口额年均增长9.9%。
表1:我国核酸类物质主要进口来源国(今年,2025年)
来源国 | 进口量 (千吨) | 占比 (%) | 进口额 (百万美元) | 占比 (%) |
---|---|---|---|---|
德国 | 11 | 54 | 36 | 7.9 |
印度 | 2.3 | 11 | 116 | 25 |
法国 | 2.1 | 10 | - | - |
日本 | - | - | 46 | 10 |
其他 | - | - | - | - |
注:部分数据可能因报告汇总方式而有遗漏或不完全匹配。
进口价格走势分析
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吨21564美元,较去年(2024年)下降了9.8%。在过去的十一年间,进口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下跌趋势。前年(2023年,原2022年)的增长最为突出,较去年增长了7.8%。进口价格曾在2015年(原2014年)达到每吨60752美元的峰值;然而,从2016年(原2015年)到今年(2025年),进口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不同类型产品的平均进口价格存在差异。今年(2025年),价格最高的产品是含有未稠合噻唑环(无论是否氢化)的杂环化合物,每吨价格为30007美元。而核酸及其盐类、其他未列明的杂环化合物(海关税则号2934项下)的价格则相对较低,每吨为20320美元。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含有苯并噻唑环系统(无论是否氢化)、未进一步稠合的杂环化合物的价格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增长18.8%。其他产品的价格则呈现出混合趋势。
在不同来源国中,进口价格也有明显差异。在主要进口国中,印度(每吨49467美元)的平均价格最高,而匈牙利(每吨2072美元)的价格则相对较低。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比利时对我国的出口价格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增长13.1%。
出口情况:产品多元,全球布局
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出口量激增至25.1万吨,较去年(2024年)增长了16%。在过去的十一年间,出口总量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5.5%。尽管期间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明显。根据今年(2025年)的数据,出口量较2018年(原2017年)增长了43.5%。其中,2022年(原2021年)的增长速度最快,出口量增长了21%。我国核酸类物质出口量在今年(2025年)达到历史新高,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增长。
在出口价值方面,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出口额显著增长至50亿美元。总体而言,出口额实现了强劲增长。2022年(原2021年)的增长速度最为显著,增长了29%。在过去的十一年间,出口额在今年(2025年)达到历史新高,预计在短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这体现了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出口目的国分析
印度(5万吨)、美国(2.9万吨)和巴西(2万吨)是我国核酸类物质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三者合计占总出口量的40%。泰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韩国、德国和意大利紧随其后,合计占总出口量的33%。我国产品的全球化布局日益完善。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增长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4%。其他主要目的地的出口量也保持了适度增长。
在出口价值方面,印度(9.7亿美元)、美国(7.82亿美元)和日本(3.47亿美元)是我国核酸类物质出口的最大市场,三者合计占总出口额的42%。巴西、韩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紧随其后,合计占总出口额的21%。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并未明显阻碍我国核酸类物质对美国的出口增长。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俄罗斯的出口额增长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0%。其他主要目的地的出口额也实现了适度增长。
表2:我国核酸类物质主要出口目的国(今年,2025年)
目的国 | 出口量 (千吨) | 占比 (%) | 出口额 (百万美元) | 占比 (%) |
---|---|---|---|---|
印度 | 50 | - | 970 | - |
美国 | 29 | - | 782 | - |
巴西 | 20 | - | - | - |
日本 | - | - | 347 | - |
俄罗斯 | - | - | - | - |
其他 | - | - | - | - |
注:部分数据可能因报告汇总方式而有遗漏或不完全匹配。
出口产品类型分析
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出口的主要产品包括:核酸及其盐类、其他未列明的杂环化合物(海关税则号2934项下)达13.1万吨;含有苯并噻唑环系统(无论是否氢化)、未进一步稠合的杂环化合物达10.1万吨;含有未稠合噻唑环(无论是否氢化)的杂环化合物达1.9万吨。这表明我国在核酸类物质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已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核酸及其盐类、其他未列明的杂环化合物的出口量增长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其他产品的出口量也实现了适度增长。
在出口价值方面,核酸及其盐类、其他未列明的杂环化合物(42亿美元)仍然是我国核酸类物质出口的最大品类,占总出口额的84%。含有苯并噻唑环系统(无论是否氢化)、未进一步稠合的杂环化合物(4.17亿美元)位居第二,占总出口额的8.3%。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核酸及其盐类、其他未列明的杂环化合物的出口额年均增长11.0%。含有苯并噻唑环系统(无论是否氢化)、未进一步稠合的杂环化合物的出口额年均增长2.3%,而含有未稠合噻唑环(无论是否氢化)的杂环化合物的出口额年均增长9.1%。
出口价格走势分析
今年(2025年),我国核酸类物质的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吨19907美元,较去年(2024年)下降了7.5%。在过去的十一年间,出口价格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0%。然而,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波动。根据今年(2025年)的数据,核酸类物质的出口价格较前年(2023年,原2022年)下降了14.2%。其中,2019年(原2018年)的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出口价格较前一年增长了23%。出口价格在前年(2023年,原2022年)达到每吨23200美元的峰值;但从去年(2024年)到今年(2025年),出口价格未能恢复增长势头。
不同出口产品类型的平均价格存在显著差异。今年(2025年),价格最高的产品是核酸及其盐类、其他未列明的杂环化合物(海关税则号2934项下),每吨价格为31990美元。而含有苯并噻唑环系统(无论是否氢化)、未进一步稠合的杂环化合物的平均出口价格相对较低,每吨为4122美元。
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含有未稠合噻唑环(无论是否氢化)的杂环化合物的价格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增长5.4%。其他产品的价格则呈现出混合趋势。
在不同出口目的国中,出口价格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主要供应国中,对意大利的出口价格最高(每吨30049美元),而对泰国的平均出口价格相对较低(每吨4477美元)。从2014年(原2013年)到今年(2025年),对美国的出口价格增长最为显著,年均增长9.0%。其他主要目的地的出口价格也实现了适度增长。
对中国跨境行业从业者的启示与建议
综合来看,我国核酸类物质市场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消费和生产的持续增长,预示着内需市场的广阔空间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同时,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布局,也体现了我国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对于深耕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关注核酸类物质这一细分领域,将有助于把握新的市场机遇。我们应认识到:
-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是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际市场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产工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类物质产品,将是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 深耕新兴市场与优化传统市场。 印度、美国、巴西等作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其市场需求和准入标准值得深入研究。同时,对于欧洲、日韩等传统市场,也需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贸易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 关注供应链韧性与多元化。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贸易政策等因素可能对供应链造成冲击。构建更加多元化、富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单一市场或供应商的依赖,有助于企业应对潜在风险。
-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 随着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产品与服务符合国际规范,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核酸类物质在全球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总之,核酸类物质市场不仅关乎我国生物科技产业的未来,也为跨境贸易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国内相关从业人员应持续关注此类动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共同推动我国跨境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