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tsy开放人民币结算!千万大卖直言:凉了
最近,跨境电商圈子里流传着一则重磅消息,犹如平静湖面投入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新媒网跨境获悉,Etsy平台正在内部测试新增“人民币结算”选项,这无疑为中国卖家开启了新的想象空间。许多跃跃欲试的新手卖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看到了通往全球市场的便捷通道。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那些在Etsy上摸爬滚打多年,年销售额达到百万乃至千万的头部卖家们,却反而陷入了某种焦虑与不安。
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蛋糕看似变大了,但分蛋糕的人也势必会更多。这究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还是潜藏着重重挑战?为什么一个在外人看来是重大利好的政策,却让一些深耕平台的老卖家夜不能寐,甚至让一部分想要入场的卖家也感到迟疑?
回溯近几年,Etsy的“封店潮”对国内卖家而言,无疑是一段心酸记忆。不少朋友兴冲冲地投入,店铺刚开不久便遭遇无情关闭,辛苦投入付诸东流。更让人痛心的是,有的店铺运营数月,资金账户却突然被冻结,辛劳成果瞬间化为乌有,损失惨重。这样的经历,不禁让人反复拷问:Etsy这个平台,究竟还能不能做?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包括一些长期合作的伙伴,都在Etsy上深耕多年。通过与他们多年的交流和观察,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个平台的复杂情感——那是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态。有人即便遭遇挫折,依然选择坚守;也有人无奈之下,最终选择放弃。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深入剖析,站在2025年的当下,Etsy平台究竟还有没有进场的价值?先声明,我不是来劝大家盲目入场,也不是要劝退那些心怀梦想的朋友。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真实的数据和我的个人体验,让各位,尤其是那些本身资源丰富、拥有小型团队或稳定供应商的朋友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否具备在Etsy上掘金的资本和条件。毕竟,每一次重要的市场变动,都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审慎布局。
Etsy“退出”中国市场,真的只是偶然吗?
自2021年4月起,Etsy平台便停止了对中国市场的招商。当时,我特意去核实了一下,确实发现注册选项中不再有“中国”这一项。这在当时着实令人费解。要知道,中国市场如此广阔,无数国际平台都争相涌入,甚至不惜血本展开激烈竞争。Etsy却偏偏选择“特立独行”,放着中国这块巨大的蛋糕不吃,悄然离场。这背后的逻辑,着实让人好奇。
然而,奇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Etsy,作为全球知名的手工艺品和原创设计电商平台,一直以来都以其高利润而闻名。我们常听到在Etsy上,一些独具匠心的产品,其售价常常能达到成本的十几倍,甚至更高。这种利润空间,对于任何卖家而言,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记得当年,平台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国内卖家很快就发现了它的“神奇之处”。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例如,一件普通的义乌香囊,如果配上富有文化意蕴的“二十四节气”故事包装,就能在Etsy平台上以200元人民币的高价售出。更令人咋舌的是,中国特色的“冥币”和纸扎衣物,在某个时期甚至受到了外国消费者的追捧,1688上可能只卖16元的纸扎衣服,转手就能以16美元的价格在Etsy上成交。根据平台数据显示,2015年前后,中国卖家在Etsy的商品数量(SKU)增长中,贡献了近30%的份额,足以见其当时的活力与影响力。
然而,甜蜜期过后,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浮现。这就像是试图用筷子吃牛排,虽然也能勉强入口,但总归有些不协调。Etsy平台的设计初衷,是定位为全球手工艺品、原创设计和复古商品的“米其林指南”。它强调的是每一件商品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原创价值和独一无二的故事。平台甚至要求卖家上传手工制作的视频或图片,以证明产品的“手工性”。
但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中国市场,一些卖家在适应平台规则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我曾听闻,有浙江的饰品卖家上传的“手工制作”视频,背景音乐里却隐约传来机床的轰鸣声,这与平台所倡导的纯手工理念显然背道而驰。更致命的是版权问题。一位苗族银饰设计师的新品上线才三天,东莞的工厂就已经推出了仿品,而且价格只有正品的五分之一。这种现象,无疑触动了Etsy的核心价值观。平台本想打造一个汇聚全球匠心与创意的殿堂,但有些操作却让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手作版拼多多”,这与它的核心定位产生了巨大偏差。
我们不禁要问,外国消费者难道是“冤大头”吗?在Temu和TikTok Shop等新兴低价平台层出不穷的今天,他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在Etsy上购买高价商品?这正是Etsy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吸引的是那些愿意为原创、为手工、为故事付费的消费者。一件纯手工制品之所以能卖出高价,并非仅仅因为它“漂亮”或“实用”,更因为它背后凝结着创作者投入的漫长时间、精湛技艺和独特创意,这些付出远远超越了产品本身的材料价值。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错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买家投诉,Etsy平台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平台不希望自己多年沉淀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被“搅浑”。那些真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坚持手工制作的匠人,反而成为了这种市场乱象的受害者。而我们的一部分卖家,在尝到红利之后,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继续他们的跨境探索。正因为如此,市场才会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卖家依然对Etsy趋之若鹜,而另一部分则敬而远之,保持观望。
重新思考:2025年,Etsy还值得入局吗?
回过头来,在Etsy平台政策收紧、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再次思考:这个平台还值得我们投入吗?
实话讲,对于那些真正理解并尊重平台规则,愿意投入原创设计和手工制作的朋友们,我个人依然非常看好Etsy。它虽然曾“退出”中国市场,但只要有利可图,只要有真正的匠心和创新,就像之前提到的那些苗族设计师一样,他们肯定不会放弃这个优质平台。
我自己也曾通过一些“取巧”的方式,换了个身份进入Etsy。这些年陆陆续续也打理了不少店铺。我采取的策略是,通过泰国等海外人力公司来操作注册,这些国家的税收相比美国肯定要低不少,更重要的是,我倾向于注册“真人店”。所谓“真人店”,就是使用真实的个人身份信息注册的店铺,而非纯粹的资料店铺。从我的经验来看,“真人店”的封店率确实要远低于“资料店”,这为店铺的长期稳定运营提供了保障。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合规的“真人店”运营,正成为越来越多跨境卖家的共识。
究其根本,市场上很难再找到一个像Etsy这样,能够同时提供高利润空间、隔天回款速度、且对定制化产品物流时效接受度较高、客户素质普遍较高的平台了。Etsy的客户群体,往往是那些懂得欣赏独特价值、愿意为品质和创意买单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对产品的期望,与追求低价的普通电商平台有着显著区别。这意味着,一旦你的产品能够契合他们的需求,便能建立起忠实的客户群体,实现更健康的利润增长。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买卖平台,更是一个展示全球创意、连接匠人与知音的社区。它对卖家的要求更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心血在产品打磨、品牌故事讲述和客户服务上。但正是这些“高门槛”,也过滤掉了大量同质化竞争,为真正有实力的卖家留下了广阔的舞台。
总而言之,Etsy的回归,特别是“人民币结算”的开放,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它考验着中国卖家的转型能力,考验着我们能否从过去的“量产思维”转向“精品思维”,能否真正把“中国智造”和“中国设计”推向世界。对于那些手握优质货源、懂得运营策略、并且愿意合规经营的朋友们,Etsy依然是一片值得深耕的蓝海。
目前我这里还有一些在其他国家注册的稳定“真人店”,这些店铺一旦拿到手,就一定要认真去运营,深入了解并严格遵守平台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封店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媒网跨境认为,未来跨境电商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品牌力、合规性和精细化运营上。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025-etsy-rmb-pay-big-sellers-dread.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