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暴涨40%!45%卖家逃离亚马逊!
曾几何时,跨境电商的舞台上,亚马逊 Prime Day 仿佛是每一位卖家都翘首以盼的盛典。那时的热情,那份期待,至今仍历历在目。2023年,全球商品销售额突破3.75亿件,单日销售额创下平台历史新高;2024年,第三方卖家也交出了累计超2亿件商品的亮眼答卷。然而,时至2025年,尽管活动时长从惯例的2天延长至4天,平台还推出了“Prime 专享 Z 划算”“Prime 专享秒杀”等新玩法,但我们发现,卖家们的备战氛围却显得格外冷静,甚至弥漫着一种“旺季未至,心已退场”的微妙情绪。
这背后,是平台运营成本的持续攀升,是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残酷现实。数据显示,面对这双重压力,超过45%的卖家选择了逆势操作——反向提价,甚至干脆选择不参与今年的大促。这不禁让人深思:Prime Day,这个曾经的“机会窗口”,如今是否正悄然转变为让卖家们进退两难的“成本陷阱”?越来越多的中国卖家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出海策略,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跟随平台脚步,而是积极寻找更具主动权、更可控的增长路径。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对 Prime Day 趋之若鹜的卖家们,如今却选择集体“撤退”呢?新媒网跨境了解到,今年的大促季,许多卖家普遍感到步履维艰。外媒曾报道,不少过去依靠 Prime Day 实现订单爆发式增长的中国制造商和第三方卖家,如今已主动调整策略,缩减折扣商品规模,乃至直接暂停了参与。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战略性转变。
其中最让卖家头疼的,无疑是“曝光”与“利润”之间的两难选择。尽管促销折扣并非硬性规定,但在 Prime Day 这种买家比价意愿极强的战场上,如果卖家不让利,商品就很容易在平台的流量算法中被边缘化,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可一旦大幅让利,利润空间又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甚至会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局面。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夸张,但对于许多身处其中的卖家来说,却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从数据来看,今年,有12%的头部卖家和23%的中小卖家选择了退出 Prime Day。究其根本,问题直指核心: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一位卖家坦言,经过详细测算,仅备战阶段的促销广告费、海外运输费以及仓储费,整体就上涨了近40%。然而,一旦他们试图上调商品价格以覆盖这些成本,却又会立刻遭到平台A9算法的“惩罚”,导致排名骤降,流量锐减。这种“提价无流量、降价没利润”的死循环,让许多卖家苦不堪言。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自美国的手提袋品牌 Bogg Bag,其首席执行官金·瓦卡雷拉(Kim Vaccarella)就公开表示,他们今年将放弃参与 Prime Day,转而选择将库存直接铺设到百货商店,以全价进行销售。这种选择,正是对平台“成本陷阱”的一种有力回应。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扣除商品成本和平台费用之后,亚马逊卖家平均能够获得的利润率仅为15%至20%。这其中,甚至还没包括那动辄高达15%的平台佣金,以及波动不定的广告投放费用、仓储成本和各种必要的促销支出。在这层层叠加的成本结构之下,尤其是那些体量较小的中小卖家,经营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几乎到了难以喘息的地步。
面对平台红利逐渐消退的现实,卖家们不禁要问:出路何在?独立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越来越多地视为打破现有瓶颈、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所在。
“独立站+”策略:从“加租金”到“自建房”
当前,如果把电商平台比作一个大型商场,那么平台频繁的政策调整和费用上涨,就像商场开始“加租金”。面对这样的局面,聪明的卖家们正悄然将目光投向“自建房”——也就是搭建属于自己的独立站。很明显,单一地依赖亚马逊这类平台的增长模式,其路径正变得越来越狭窄。
此时,自建独立站,不仅仅是应对平台内部激烈竞争、打破“内卷”困局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重新塑造品牌价值、掌握经营主动权的关键一步。通过DTC(Direct-to-Consumer,直面消费者)模式,卖家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定价,从而摆脱平台的折扣捆绑和节奏控制,从源头牢牢掌握利润空间和品牌的发展节奏。
当然,真正体现出经营韧性的,并非简单地“二选一”,而是将“独立站”与“亚马逊”进行有机结合的协同打法。这好比左右手相互配合,效率倍增。一方面,独立站能够支持多市场渠道的拓展,有效规避单一平台封闭生态带来的流量波动风险;另一方面,独立站所搭载的“数据看板”功能,可以实时追踪消费者的行为偏好、热门销售品类以及流量的来源渠道。这些宝贵的一手数据,能够反过来为卖家在亚马逊上的运营策略提供精准的指导和赋能。
比如,哪些商品类别(SKU)应该加大库存投入?哪些国家或地区的转化率表现出色,值得重点进行广告投放?这些关键的经营判断,不再是盲目猜测,而是可以基于真实、详细的数据进行精细化决策。更重要的是,当平台费用再次上调时,卖家可以迅速调整重心,将主要精力或资源转移到独立站这一主阵地,从而稳住现金流,有效降低因盲目囤货和广告浪费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工具接入,无疑正在加速这种“独立站+”协同模式的闭环效率。例如,一些技术平台就支持接入亚马逊支付(Amazon Pay),消费者无需进行繁琐的注册步骤,便可直接使用其在亚马逊账户中已保存的支付方式和收货地址,实现一键下单,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支付的转化率,优化了购物体验。
低成本引流:巧用流量杠杆
与平台那种普遍存在的“烧钱换流量”模式不同,独立站的引流方式显得更为灵活高效,也更具性价比。凭借其原生的搜索引擎优化(SEO)优势,独立站可以通过发布高质量的博客文章、详细的产品测评报告、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等“软性”内容输出,持续不断地吸引自然流量,形成长尾效应。即使是缺乏内容创作经验的卖家,也无需过度担忧,因为一些建站平台的后台,通常都配备了智能化的AI辅助SEO优化工具和完善的优化思路,能够帮助卖家制定出精准有效的内容策略。
此外,谷歌广告(Google Ads)的投放机制在独立站场景下也显得更加“性价比”突出。卖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设定广告投放的地区、精准的关键词以及预算,从而实现用户群体的精准定位和高效触达。反观亚马逊平台,其关键词竞价费用持续飙升(据官方统计,广告营销费用甚至能占到成本的10%至15%),而且这种竞争仅限于平台内部流量,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日益明显。相比之下,如果选择搭建独立站,一些建站平台还会集成谷歌工具管理功能,支持转化跟踪、受众管理、广告效果分析等,使得营销数据一目了然,投放策略也能随市场变化而灵活调整。
除了我们常说的SEO和SEM(搜索引擎营销)之外,其实还有一种被许多人低估的增长方式,那就是“反向引流”。正如前面提到的,“独立站+”的战略转型并非意味着要彻底退出亚马逊平台,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去寻找“利润之外的增长杠杆”。举个例子,卖家可以将独立站上长期沉淀的私域用户,巧妙地引导回亚马逊店铺,从而形成转化闭环,进一步推动亚马逊店铺的销量增长。
一些技术平台就专门为亚马逊卖家提供了专属的插件工具,来帮助实现这一过程。卖家可以在自己搭建的独立站商品详情页中,添加一个跳转按钮,借助这种平台导流工具插件,将用户直接引导至亚马逊平台进行购买。此外,还可以通过亚马逊优惠券插件来配置专属优惠码。卖家可以将已经在亚马逊平台创建好的优惠码,通过批量或单一方式同步到独立站,设置妥当后,消费者只需在独立站输入邮箱,即可领取对应的优惠码,并自动跳转至亚马逊完成最终购买。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亚马逊站内的转化率,同时还能实现用户邮箱的留存,为后续的二次营销创造了更多可能,真正做到了低成本引流与用户资产沉淀的同步发力。
私域沉淀:掌握用户,掌握未来
与电商平台普遍盛行的“拼低价、抢曝光”竞争逻辑不同,独立站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数据可控、客户可留存、以及价格的自主设定权,从而能够构建起真正属于品牌自己的私域资产。在亚马逊这样的平台上,用户的行为数据、浏览路径等绝大部分信息都归平台所有,卖家几乎无法直接触达消费者,更无从谈起对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然而,独立站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通过邮件订阅、积分会员体系等多种机制,品牌能够在自己的网站内沉淀下用户的行为轨迹和偏好数据,进而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运营和营销。例如,一些技术平台所支持的邮件营销工具,以及一些集成插件,能够实现通过邮件、短信(SMS)、网页推送、甚至WhatsApp等多渠道触达用户,帮助卖家在新品发布、节假日促销、以及日常的客户关怀等多种场景中,精准地唤醒用户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复购率,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
对于隐形眼镜、保健品、家庭耗材这类高频复购的商品,独立站还可以部署订阅购买功能。消费者只需进行一次设置,便可按周期自动收到所需商品,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购物的便捷性,同时也为卖家带来了稳定持续的营收和更高的客户黏性。新媒网跨境认为,借助这些机制,品牌不再过度依赖平台的流量红利,而是能够凭借自身独特的形象、优质的服务以及与用户建立起的良好关系,主动实现产品的溢价能力和定价权的主动掌控。
独立站 vs. 亚马逊:清晰的赛道选择
在深入了解了独立站的巨大潜力和诸多优势之后,我们不妨来对独立站和亚马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营模式进行一番清晰的对比,以便更直观地看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 数据掌控与用户连接: 独立站给予卖家对用户数据和行为轨迹的完全掌控权,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从而积累属于品牌的私域流量和用户资产。而亚马逊平台上的用户数据,通常归属于平台,卖家难以直接触达客户,用户的生命周期管理也受到诸多限制,更像是“租用”流量。
- 品牌塑造与定价权: 独立站是品牌建立形象、讲述品牌故事、传递品牌价值的绝佳平台,卖家拥有绝对的品牌展示自由度和定价自主权,有助于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在亚马逊,由于平台规则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品牌形象往往被弱化,定价权受限,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 流量获取与成本: 独立站的流量获取方式更为多元化,除了可以通过SEO、内容营销吸引自然流量,还可以通过Google Ads等外部广告平台进行精准投放,成本可控性更强。亚马逊则主要依赖站内广告和搜索排名,广告竞价成本持续走高,且流量获取的范围局限于平台内部。
- 利润空间与费用结构: 独立站由于少了平台佣金、广告竞价等中间环节的巨大消耗,理论上能够为卖家提供更高的利润空间。亚马逊平台除了商品销售佣金,还有高昂的广告费、仓储费、物流费等,这些费用层层叠加,对卖家的利润率构成巨大压力,尤其是中小卖家。
- 风险分散与运营弹性: 搭建独立站意味着卖家不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能够有效分散单一平台政策变化、算法调整或突发状况带来的运营风险。独立站的运营更具弹性,卖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掌握更多主动权。
2025年的Prime Day,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所有跨境卖家们发出警示:未来的增长,绝不能仅仅依靠平台赐予的红利。那些真正具备韧性的品牌,早已开始进行多元化布局,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用户资产,并牢牢掌握了产品和服务的定价话语权。在新媒网看来,在“品牌自营+平台联动”的立体策略下,独立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渠道,它更深层的意义,是卖家经营主动权的一种强势回归。当卖家真正掌握了用户,掌握了运营节奏,那么品牌的增长便不再受限于任何一场大促,而是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