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需求!海外居家餐爆发,跨境新增长点!
在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消费者行为模式也随之展现出新的动向。在面对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与通胀压力时,越来越多的家庭正重新审视并调整其日常的餐饮消费习惯。一个日益显著的趋势是,比起在外用餐,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在家烹饪和享用美食。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在预算分配上的理性选择,也为全球的零售、食品供应及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消费重心转移:居家用餐模式的兴起
近期,一系列海外数据显示,消费者正将更多的餐饮预算从餐厅转移到家庭烹饪上。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不仅是经济压力下的应对之策,也体现了消费者对性价比和自主可控用餐体验的追求。
海外报告的数据清晰地印证了这一趋势。在2025年1月至5月期间,欧元区超市的实际销售额实现了1.5%的增长,这表明消费者购买食材回家烹饪的需求持续旺盛。与此同时,餐饮服务场所的销售额却出现了0.3%的下滑。这一鲜明的对比,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当前消费者餐饮支出的重心转移。外媒的报道也佐证了这一现象,显示出全球范围内相似的消费模式演变。
区域/类别 | 时间范围 | 实际销售额变化(同比) |
---|---|---|
欧元区超市 | 2025年1月至5月 | +1.5% |
餐饮服务场所 | 2025年1月至5月 | -0.3% |
深入剖析:驱动居家用餐模式的多元因素
消费者之所以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家用餐,并非单一因素使然,而是多种考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经济性考量是核心驱动力。随着全球物价普遍上涨,在外用餐的成本日益攀升。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即便是看似普通的一顿外出就餐,其花费也可能远超在家自制同等餐食的成本。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教师Marilena Graziano对此深有体会,她表示:“我最近更多地选择在家吃饭,因为外出就餐变得非常昂贵,而且食物的品质也并非总能得到保障。”这种对性价比的追求,促使消费者将有限的预算更多地投向了居家食材的采购。
其次,对价值和品质的追求也促使消费者回归厨房。当餐厅的菜品价格上涨但质量未见提升时,消费者会自然地感到“不划算”。在家烹饪则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新鲜的食材,控制烹饪过程,确保食品安全与营养均衡。这不仅带来更好的用餐体验,也让人获得了一种掌控感。
此外,健康意识的提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倾向于选择更少油、更少盐、更少添加剂的烹饪方式。在家烹饪能够精确控制食材来源和烹饪用料,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奥地利维也纳的Jenny Russmann就表示,她选择在家做饭既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节约开支。
再者,受2020年全球事件影响,居家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强化。许多人逐渐适应了在家办公、在家娱乐的模式,居家用餐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中一部分。这种生活模式的延续,使得消费者对居家环境的舒适度和功能性需求更高,也进一步催生了对家庭厨房用品和食材的需求。
行业应对:零售与配送的策略调整
面对消费者行为的这一深刻转变,相关行业正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零售商们正在加大力度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居家用餐解决方案。例如,大型零售集团Ahold Delhaize就专注于提供经济实惠的家庭餐食选择,其首席执行官曾提到,他们可以为每人提供成本仅为2.50美元的餐食方案。这包括推出更多自有品牌产品、提供大包装或家庭装优惠、以及开发便捷的预制菜和半成品,旨在帮助消费者在不牺牲品质的前提下,降低在家用餐的成本。超市的客流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根据Placer.ai对美国市场的监测,在2025年6月,美国超市的客流量同比增长了1.3%,而餐厅的客流量却下降了0.4%,进一步凸显了零售业在当前趋势中的优势。
食品配送公司也正重新定位其服务模式。过去,它们主要提供餐厅外卖服务,现在则越来越多地将自己打造成“外出就餐”的经济替代方案。这包括扩展生鲜配送、食材包和半成品菜肴的业务,让消费者能够在家轻松烹饪,享受便捷且性价比更高的用餐体验。例如,HelloFresh公司在202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的美国成年人预计在2025年将保持或增加居家烹饪的频率,其中超过四分之三计划增加烹饪频率的受访者将经济因素列为主要原因。这表明消费者对居家烹饪解决方案的需求巨大,为食品配送和食材包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即便是身处高消费区域的消费者,也在积极寻求更经济的用餐方式。意大利米兰的Chiara Schiavoni举例说:“我工作时能领到7欧元的餐券,但这在办公室附近的餐厅甚至买不到一份三明治,三明治大约要9欧元。但这些餐券我可以在超市使用,总的来说方便多了。”这反映出超市在提供日常餐饮解决方案方面的价格优势和便利性,使得它们成为消费者应对高物价的重要选择。
对中国跨境行业的启示:把握全球市场新机遇
居家用餐模式的兴起,不仅仅是海外市场的一个局部现象,它代表着全球范围内消费者行为的深层转变,为中国跨境电商、制造业及服务业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新机遇。作为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应敏锐捕捉这些变化,积极调整策略,在全球市场中寻求新的增长点。
1. 厨房小家电与烹饪工具的需求激增: 随着全球消费者在家烹饪频率的增加,对厨房电器(如空气炸锅、多功能料理锅、烤箱、咖啡机等)和各类烹饪工具(如烘焙模具、专业刀具、智能厨具等)的需求必然会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厨具制造基地,应抓住这一机遇,提升产品智能化、健康化、环保化的水平,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和全球供应链,将更多优质的“中国智造”厨房产品输送到全球市场。同时,针对海外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偏好进行本土化设计和营销,将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2. 预制菜与半成品食材的广阔市场: 虽然消费者选择在家用餐,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使得他们对便捷性有更高要求。预制菜和半成品食材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既能享受在家用餐的健康和经济,又能节省繁琐的准备时间。中国在预制菜产业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供应链。将中国的特色预制菜(如经典中华料理、地方小吃等)以及符合国际口味的半成品食材,通过冷链物流和跨境电商模式推向海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这需要我们在产品研发、保鲜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3. 高品质特色食材的出口机遇: 居家烹饪的普及也意味着消费者对优质、特色食材的需求提升。中国的优质农产品、特色调味品、健康食品、有机食材等,可以借此机会走向国际市场。例如,地方特色的米面粮油、干货、香料、茶饮等,都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这不仅能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也能为国内的农业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4. 居家生活用品的联动效应: 居家用餐趋势也带动了其他居家生活用品的需求,如餐具、餐桌布艺、储物罐、清洁用品等。中国企业可以借势拓展相关产品线,提供一站式的居家生活解决方案。通过捆绑销售、场景化营销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拓展市场份额。
5. 数字化供应链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跨境电商平台应进一步优化其供应链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清关能力,确保生鲜和食品类商品的品质和时效。同时,可以探索与海外本地零售商、餐饮服务商合作,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配送网络。此外,提供烹饪教程、食谱分享、智能烹饪指导等增值服务,可以增强用户体验,提升平台竞争力。
6. 关注海外消费偏好和文化差异: 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离不开对目标市场消费者偏好和文化差异的深入理解。比如,欧美消费者可能更注重食材的有机、环保属性;日韩消费者可能对便捷、精致的预制菜有更高需求。中国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把握不同市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
结语
全球消费者餐饮习惯的转变,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短期现象。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人员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升级、拓展新业务的宝贵机遇。通过深入洞察全球市场趋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供应链管理,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国企业定能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经济的居家用餐解决方案。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