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30万营收强制装税控机,商家集体拒收扫码转现金
走在河内街头,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粉香气诱人。我像往常一样掏出手机准备扫码,店家却摆摆手,指了指旁边贴着的告示——只收现金。好家伙,这场景,跟国内有些地方“拒收现金”正好反着来,新鲜。你猜怎么着?这背后是越南税务的一场大动作。
新媒网跨境获悉,今年6月1日起,越南税务部门动了真格:年核定营收额超过10亿越南盾(约合30万人民币)的个体户,必须安装税控收款机。河内不少热门餐馆、小店,这几天都被“安排”上了。这机器可不简单,收款账户直接连着税务局,每一笔进账,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发票,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当场就给你算得明明白白,以前那套“统一税”彻底翻篇了。
说白了,税率没变,但想瞒报、少报?门儿都没有了。阳光一照,底下的小动作全现形。
想法是好的,可落到商家头上,滋味就变了。税费跑不掉,成本自然转嫁。扫码支付?行啊,但价格得涨点,多出来的税钱,消费者您担待着点。或者,您给现金?现金好啊,系统看不见摸不着,这笔税,嘿,就能“省”了。
更深的担忧在心底。装了这机器,今年的流水哗啦啦在税务系统里淌,跟往年那点“上报”的数字一比,差出十万八千里。税务局要是顺藤摸瓜,翻旧账追缴税款怎么办?想想就头皮发麻。算了,干脆不线上收款了,眼不见心不烦,现金最安全。于是,扫码支付的便利,硬生生被逼退了回去。
这政策正从河内、胡志明这样的大城市铺开,风声紧得很。新媒网跨境预测,一年内全国普及是大概率事件。到时候,怕不是满大街又得揣着鼓鼓囊囊的钱包,越南人真要“倒退”回现金时代了?不过,执法部门也不是吃素的,现金交易想彻底逃税?恐怕没那么容易。最终结局,大概率是成本层层转嫁,掀起一波涨价潮。绕了一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涨价还不是最闹心的。记得我上回聊过越南狠打电商假货吧?美国那边死盯着越南产品的“原产地”问题施压,越南政府压力山大,直接宣布:打击走私、假冒伪劣,为期三个月!雷声大,雨点也不小。
河内周边,最大的布料市场,大门紧闭,一片死寂。市中心繁华的还剑湖旁,同春市场里,往日喧嚣的摊主们个个噤若寒蝉。古街那些摆满“义乌风情”小商品的店铺,货架空空如也,东西全藏起来了。胡志明市也别想躲,各大批发市场集体“歇业整顿”,整条街冷清得像过了午夜。
打击面远超批发市场。突击检查如疾风骤雨,扫向各行各业。我这十几年在越南做商务考察翻译,接触的越南商家,说句实在话,十个里头得有九个拿不出正规的“进项发票”——货从哪儿来的?成本多少?根本说不清。这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如今严查发票,真是一抓一个准,商家们人人自危。
中国人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南商人也不例外。明面上风声鹤唳,私下交易暗流涌动。从中国过来的商品,依旧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不少越南商家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熬!熬过这三个月,就像以前无数次“严打”一样,风头一过,生意照做,太阳照常升起。
新媒网跨境建议,无论是应对电子发票新政还是严打风暴,合规化经营已是越南市场不可逆转的趋势。指望“熬过风头”的老思维,风险只会越来越大。商家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寻找生存和发展之道。毕竟,最终为所有“对策”买单的,除了消费者,也必然包括那些无法适应新规则的经营者自己。这“现金时代”的回潮,更像是一个阵痛的缩影,映照着越南经济治理转型的艰难与必然。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