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AI狂飙33月,就业市场稳定,无大规模替代出现!
全球对于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对就业市场潜在影响的讨论从未停歇。从自动化取代蓝领岗位到生成式AI可能颠覆知识工作,各种预测甚嚣尘上。此前,知名招聘平台Indeed曾将营销专业人士列为AI影响下第四位最脆弱的群体,这无疑加剧了部分行业对“AI大规模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
然而,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Yale University’s Budget Lab)的最新研究,却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新媒网跨境获悉,这份深入分析指出,自2022年初ChatGPT发布以来的约33个月时间里,更广泛的劳动力市场并未经历“可辨识的颠覆”。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AI将导致经济范围大规模失业的担忧。
研究报告强调,理论预测的“AI曝光度”与实际发生的“工作岗位替代”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所分析的两个主要衡量指标——OpenAI的“AI曝光度”指标和Anthropic的“AI使用率”指标——捕捉的是不同层面的信息,且在实际应用中仅表现出微弱的相关性。
“AI曝光度”评分与现实就业状况的偏离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深入考察了自2022年11月以来职业构成(occupational mix)的变化情况。职业构成是衡量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之间分布的指标,其变化反映了劳动者职业转换、失业或进入新领域的动态。为了提供更全面的视角,研究团队将这一变化趋势与历史上其他重大技术变革时期(如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初期)的职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职业构成的变化速度仅比21世纪初互联网刚开始普及时的速度快约1个百分点。报告指出:“近期(职业构成)的变化趋势,似乎只比21世纪之交互联网开始普及时的路径高出大约1个百分点。” 这表明,尽管AI技术影响力巨大,但其对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影响,并未呈现出异于历史技术变革的爆发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金融活动以及专业与商业服务等被认为AI“曝光度”较高的行业,职业构成的确显示出较大的转变。但报告也明确指出:“这些行业内部的趋势,数据再次表明,早在ChatGPT发布之前就已经开始。” 换言之,这些变化更多是长期行业演变的一部分,而非由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在近期直接引发的颠覆性事件。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AI工具实际使用情况的洞察
耶鲁大学的这项研究还通过对比OpenAI提供的AI理论“曝光度”数据与Anthropic公司Claude产品记录的真实“使用率”数据,揭示了两者之间有限的一致性。
报告明确指出,AI工具的实际使用情况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很明显,AI工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数学类职业的劳动者群体中。” 此外,艺术/设计/媒体等相关职业的劳动者对AI工具的使用也呈现出较高的比例。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为什么AI“曝光度”评分与实际的技术采纳和应用情况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理论上的“曝光度”可能指向某个职业存在大量可被AI影响的任务,但实际工作中,AI工具的引入和广泛应用往往取决于更复杂的因素,包括行业惯例、企业决策、劳动者技能、以及AI工具本身的成熟度和易用性等。实际使用集中在少数技术密集型职业,而非广泛扩散至所有“高曝光度”职业,揭示了技术从“可能”到“实际”影响之间的鸿沟。
就业数据:市场稳定性是主旋律
为了更直接地评估AI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团队追踪了失业劳动者的失业时长数据,以寻找AI可能导致失业的迹象。然而,分析结果并未发现此类迹象。
研究发现,无论失业时长如何,失业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中,平均约有25%到35%的任务可以通过生成式AI来完成。但更关键的是,这一比例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意味着,即使在失业人群中,AI可替代任务的比例也保持相对稳定,并未出现因AI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突然增加。
同样,当研究人员从职业层面审视AI的“自动化/增强”工具使用情况时,报告总结指出,这些衡量指标“并未显示出与就业或失业变化相关的迹象”。 这一系列就业数据的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目前AI尚未对整体劳动力市场造成普遍性颠覆的观点,就业市场仍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历史视角下的技术颠覆:一个漫长的过程
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强调,从历史经验来看,大规模的技术颠覆在工作场所的发生往往需要数十年,而非短短数月或几年。
报告中以计算机的普及为例:“计算机在发布给公众近十年之后才在办公室中变得普遍,而它们真正改变办公室工作流程所需的时间则更长。” 这一历史对比提醒我们,新技术的出现到其真正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通常是一个渐进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让技术成熟、基础设施完善、社会适应并重塑工作模式。
研究人员也特别强调,他们的工作并非对未来的预测,而是一个持续的监控过程。他们计划每月更新这些趋势数据,以持续评估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如何演变。
报告揭示的行业深层意义
耶鲁大学的这份研究报告,为全球范围内围绕AI与就业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更趋冷静和实证的视角。外媒及耶鲁大学都强调,AI对就业的实际影响最终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技术的采纳程度、工作流程的设计以及劳动者的再培训能力,而非仅仅是技术本身的“曝光度”。
报告中提到,针对早期职业生涯的劳动者,目前存在“初步证据”表明AI可能对其产生影响,但研究团队也谨慎地指出,当前数据有限,下结论为时尚早。这意味着,虽然整体市场表现稳定,但在特定群体或新兴领域,AI的潜在影响仍需持续关注。
展望未来,报告建议各类组织和企业应以审慎和战略性的方式整合AI技术,而非被动地进行反应式重组。在新媒网跨境看来,在全面、跨平台的AI使用数据尚未广泛可得之前,就业趋势依然是衡量AI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最可靠指标。而截至目前的数据,更多指向的是市场的稳定性,而非剧烈的转型。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yale-ai-3-years-no-job-los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