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突袭!排名仅显示Top100,中小卖家流量暴跌70%
好的,作为一名深耕跨境电商领域的自媒体人,看到亚马逊这波操作,真是忍不住要和大家唠唠。这事儿,最近在圈子里可是掀起了滔天浪。
(配图:卖家群内关于排名消失的疯狂讨论截图)
一夜之间,不少亚马逊美国、英国、德国站点的卖家朋友发现,前台页面不对劲了。自己产品的排名呢?消失了?紧接着,一张截图在各大卖家群疯传,内容直指亚马逊正在测试一项新规:只展示类目前100名的商品排名!100名开外?不好意思,直接“隐身”。
这消息,不亚于在卖家圈扔了个深水炸弹。恐慌瞬间蔓延。大家纷纷跑去前台验证,结果心凉了半截。那些原本还能在几百名、几千名位置上“露个脸”的产品,现在前台一片空白。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一位做小众家居品类的朋友直接崩溃,“我们这些小卖家,就指着长尾词、靠后一点的排名慢慢积累点流量和订单。现在排名直接看不见,流量像被掐断了水管,订单更是断崖式下跌。感觉之前的辛苦全白费了,站在悬崖边上了。”
另一位卖家也无奈苦笑:“平台规则说变就变,连个缓冲期都没有。这下好了,直接‘被消失’,想挣扎都不知道从哪下手。”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次测试选点很“精准”:美国、英国、德国这三大亚马逊的核心成熟市场率先开刀,覆盖电子、家居、服饰这些消费者高频购买的类目。测试时间从今年5月25日开始,为期一个月,到6月24日结束。意图很明显,就是拿最核心的市场和最热门的品类“开刀试水”。
规则调整,堪称“釜底抽薪”。以前,无论排名几百几千,前台至少有个数字,买家能看见,卖家也能据此分析优化。现在,规则直接颠覆:只公开Top 100!100名之后?对不起,前台直接抹去排名信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依赖长尾流量、靠后排名获取自然曝光的产品,直接被切断了最重要的“生命线”。买家想按排名浏览后面的商品?没门了。自然流量入口,对中小卖家和小众产品,关上了大门。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浏览器的用户反馈还不太一样。用谷歌浏览器的用户,严格执行“Top 100外不显示”的规则,一片空白。而用360浏览器的用户,反馈还能零星看到一些100名之后的排名。这差异暴露了什么?新媒网跨境判断,这大概率是亚马逊在进行区域性技术测试或分阶段灰度发布,还没完全一刀切,但也足以让卖家们心惊肉跳了。
这波调整,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筛选器”,对不同层级的卖家,影响天差地别:
- 头部卖家:喜忧参半,不敢松懈。 短期看,流量确实在向Top 100集中,曝光更聚焦了。自然流量的转化可能好看了些,甚至广告竞价因为竞争范围缩小,压力也小了点,广告费花得可能更值了。但别高兴太早,隐忧随之而来。以前可以靠大类排名好,把流量导入其他相关小类目,现在大类排名消失,这招不好使了。逼着他们必须更聚焦,深耕垂直小类目,不能再“广撒网”。未来的路,要求更精、更深。
- 中小卖家:生死考验,寒意刺骨。 这才是最受伤的群体!对他们而言,这简直是“流量体系崩塌”。那些靠精准长尾词、靠后排名生存的小众产品,订单说没就没,瞬间腰斩70%以上是常态。更绝望的是新品,刚上架,还没来得及积累评价和权重,排名直接“被消失”,买家根本看不到,陷入“冷启动地狱”。想靠广告硬砸?不好意思,流量入口少了,竞争更集中了,广告成本蹭蹭涨,推新周期拉长到两三个月是常事。行业马太效应瞬间白热化,头部份额在扩张,中尾部卖家陷入“没曝光→没订单→没复购→更没曝光”的死亡螺旋。洗牌速度,快得让人窒息。
- 平台与用户:价值天平在摇晃。 亚马逊的本意,或许是提升页面效率,加载更快了,也推动卖家做精品。但代价呢?新媒网跨境注意到,不少消费者已经在吐槽:想找点差异化、小众点的东西变难了,页面清一色都是头部爆款,选择变单一了。平台在效率与多样性、头部与长尾之间的平衡,正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卖家朋友们,尤其是中小卖家,绝不能坐以待毙。得立刻动起来,既要止血,更要谋划未来:
短期:快准狠,抢流量补缺口。
- 广告要打得更聪明。 别再乱撒网,集中预算猛攻那些真正能带来转化的核心词。搜索量大、转化率高的词是重点。同时,搭配限时折扣(比如15%-20% off),刺激买家立刻下单的冲动。Prime专享折扣、优惠券这些工具,能用就用,尽可能去抢那些宝贵的促销展示位。
- 账号安全是底线。 现在更要小心谨慎。使用可靠的防关联工具,确保操作环境干净独立,别因为IP、设备关联这种低级错误导致账号被封。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很重要。
中长期:筑高墙,练内功,谋出路。
- 品牌与合规是根基。 赶紧完成亚马逊品牌备案2.0,这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把A+页面做到极致,用场景化的文案和视频讲好你的产品故事。“品牌故事”栏目好好利用,占领用户心智。最重要的一点:彻底告别刷单刷评!那是饮鸩止渴。转向“售后卡引导合规评价”、参与官方的Vine计划获取安全可靠的早期评价,这才是长久之计。
- 流量来源必须多元化。 把眼光放远点,别死磕亚马逊站内了!
- 站外私域是活水。 赶紧去TikTok、Instagram找找那些粉丝量不大(1k-10k)、但非常垂直的博主合作,性价比可能更高。同时,搭建自己的独立站(Shopify是不错的选择),想办法和亚马逊店铺打通,哪怕慢慢来,也要开始沉淀属于自己的流量池和客户群。
- 新兴市场是机会。 亚马逊新站点往往有政策红利,比如澳洲站前半年佣金返还、欧洲站大件商品物流费减免。巴西、墨西哥、中东(阿联酋)这些蓝海市场,竞争相对小,值得提前布局。不要把鸡蛋都放在欧美这几个成熟市场篮子里。
产品与供应链:灵活应变,深挖潜力。
- 选品思路要变。 别再去硬刚3C、家居这些被巨头垄断的红海类目了。转向“微创新”和“深细分”。比如宠物智能用品的一个小配件,办公室人体工学的一个小工具,抓住那些特定场景下的细分需求。用Google Trends看看哪些需求搜索量在猛增(年增>50%),那里藏着蓝海。
- 供应链效率就是生命线。 考虑接入亚马逊的Managed Service供应链托管服务,仓储、物流、清关打包处理,成本能省则省。同时,紧盯FBA的新政利好,比如新品入库前90天免仓储费、大件商品配送费下调等,根据这些政策精准调整你的库存和周转节奏,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次调整,本质是亚马逊流量分配逻辑的一次大转向:从过去的“粗放灌溉”转向“精准滴灌”。 短期阵痛不可避免,卖家分层会加速,头部玩家的地盘会更大。但长远看,整个行业会被推向“高品牌溢价+高运营壁垒”的深水区。
新媒网跨境建议,大家务必盯紧6月24日这个测试结束的关键节点。如果规则正式落地,没二话,“核心站点精细化运营+新兴市场开拓”两条腿走路必须立刻启动。但无论结果如何,这记警钟已经敲得震天响:平台规则瞬息万变,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风险巨大。
未来的活法,要么把产品和品牌价值做到极致,在亚马逊生态里构筑难以撼动的壁垒;要么跳出单一平台的束缚,打造自己的流量阵地和多元渠道。亚马逊的草莽铺货时代结束了,深耕价值的时代,危机重重,但也藏着属于实干者的新机会。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