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认可”上瘾:一年916次心电图太荒唐!
智能穿戴设备,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记录每日步数到监测睡眠质量,这些小小的智能工具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如何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管理生活节奏。它们承诺帮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积极。然而,当我们越来越依赖这些“数字伙伴”时,一个微妙却又深刻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从设备中“获得认可”了呢?
新媒网跨境获悉,在健康追踪领域,近年来有一个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用户,甚至是一些行业内部人士,都频繁提到“获得认可”这个词。这似乎成了衡量一次运动、一次休息,甚至一次心跳是否“有效”的标准。这种对数字记录的执着,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对健康的认知,甚至可能在不经意间,将有益的监测工具推向了健康焦虑的边缘。
回想起前不久的一个小插曲。在一个轻松的假日家庭聚餐后,大家酒足饭饱,提议一起出门散步,助助消化。当一家人准备出门时,我嫂子突然停了下来。她低头看了一眼手腕,懊恼地发现自己的苹果手表没电了。她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哎呀,没电就没法记录步数了,白走了!”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一下,不禁思考,难道我们享受户外、与家人共度的时光,真的需要一块手表来“认可”才能算数吗?
无独有偶,外媒报道称,在一次关于谷歌Pixel Watch 4的发布会上,厂商提到他们拓展了自动活动追踪功能。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进,正是因为收到用户反馈,大家希望能为那些忘记手动记录的锻炼“获得认可”。这并非个例,如今正值新品发布密集期,我不断听到这样的说法:人们想要“获得认可”。无论是健身锻炼、午休小憩、行走步数,还是心率准确度、睡眠阶段——只要能被量化,人们就渴望它能被记录,并获得设备的“认可”。
我曾加入一个跑步俱乐部,在那里,我经常听到各种类似的说法:“如果我的佳明(Garmin)不记录,那就不算跑过。”“如果Strava上没有显示,那这件事真的发生过吗?”这些话语背后,透露出一种对数字记录近乎偏执的依赖。
当然,我理解这种冲动。运动本身并非易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呢?相信我,我也曾因为智能手表未能正确记录一次五英里测试跑而当众发牢骚。那种感觉就像:“开什么玩笑,难道我要再跑一次吗?!这45分钟在商场里晃荡不算运动吗?你这个昂贵的手腕设备到底有没有用?这五千美元的智能床垫,怎么连我午睡都没给个‘认可’?”
佳明手表上显示“效率低下”的次数让我崩溃。但为什么这很重要呢?
把这些想法都写出来,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荒谬之处。如果智能手表或健身追踪器反复未能准确记录数据,那确实令人恼火。然而,如果仅仅纠结于此,我们可能就错过了更重要的东西。健身追踪器本质上是工具,旨在帮助我们衡量健康目标的进展。但真正重要的“追踪器”,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它永远不会遗漏任何一项活动。
要牢记这一点,有时确实很难。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设备设计的使然。近年来,健身追踪器为了让繁杂的数据更易于理解,纷纷加入了“得分”功能。分数比看似随机的指标更容易被理解,也更具吸引力。然而,从心理层面来看,我发现这些分数常常会欺骗我的大脑,让我感觉回到了学校,正在努力通过一场考试。我的锻炼和其他所有健康指标,都变成了一份份需要我努力完成的“每周作业”,如果完成不好,就会感觉“不及格”。因此,当我没有在锻炼前充分管理好智能手表的电量,或者Oura智能戒指电量不足无法记录睡眠时,我可能会因此推迟跑步计划,甚至延后上床睡觉的时间,仅仅是为了能“获得认可”。
企业希望他们的设备能让用户“上瘾”,因为这意味着用户更可能长期使用。但如果我们不加以审视,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改善健康的初衷,转而追逐那些数字连胜和所谓的“认可”。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数据、量化和即时反馈的普遍需求。在一个凡事讲求效率和绩效的时代,连个人健康也开始被各种指标所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进步的渴望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但过度沉溺其中,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新媒网跨境认为,这种对“获得认可”的过度追求,值得我们警惕。它模糊了“有益监测”与“健康偏执”之间的界限。例如,外媒曾有研究发现,对于一些心房颤动患者来说,智能手表反而可能引发焦虑。其中一位患者在一年内进行了多达916次心电图检测,这远远超出了医学上的必要。2023年,研究人员呼吁对可穿戴设备的健康风险进行更深入的实证调查,包括其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和过度锻炼等不适应的健康行为。他们特别指出,“有效性证据不代表没有危害”。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可穿戴设备可能引发健康焦虑和偏执的报告浮出水面。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技术进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智慧地去驾驭。
当然,这并非一次指责或批评。我还没遇到过一位健身追踪器的忠实拥趸,是完全没有在某个时刻对各项指标感到过分痴迷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能够及时发现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将其视为一种可能正在形成强迫症倾向的警示信号。一旦察觉,我们就可以按下“重置键”,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理性、健康、和谐的个人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追求身心平衡,而非盲目地被外物所奴役。
当你发现自己过度沉迷于追踪和记录时,那正是你该注意并重置心态的时刻。
比如,每当我发现自己因为“没有获得认可”而感到烦躁时,这就像一个即时的警示信号,提醒我需要立即按下“重置键”。我的做法是,暂停使用可穿戴设备24到72小时,但训练计划不变。这意味着——天哪——没有数字记录地去跑步、散步,做其他活动。一开始,这种感觉总是有些不适。我讨厌看到手腕上两道明显的晒痕,感觉像“赤裸”着。在进行一次无追踪的锻炼之前,我常常需要与一种“我失败了”的感觉搏斗。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几乎总是更享受这些没有设备束缚的锻炼。
直面这种最初的不适,正是关键所在。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定期的提醒:我跑步的原因不是为了跑得更快、打破个人最好成绩,也不是为了收集奖牌。我跑步是因为它能让我头脑清醒,帮助我管理焦虑,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我拥有做困难事情的能力。在一次未被记录的跑步之后,我发现当我重新戴上追踪器时,我不再在Strava的备注里为自己的“慢速”道歉了。我记起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人,根本不会在意我的平均配速是多少。健康的价值,在于其本身带来的愉悦和成长,而非外部数字的量化。
如果“干脆戒断”的方式让你觉得太过激进,那么使用传统的纸质活动日志,也是一个不错的折中办法。当我暂停使用可穿戴设备时,我会把锻炼情况简单地记在我的霍布尼奇(Hobonichi Weeks)周记本上。我不会记录太多细节——“30分钟跑步”或“下半身力量训练”就足够了。这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我大脑中追求完美的“小恶魔”,但它提醒我,Strava上的点赞和各项指标,都只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是否为自己付出了努力。这种方式鼓励我们回归本真,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体现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也许有些人会对此不屑一顾,觉得“这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欢迎通过新媒网的联系方式与我们分享你的心得。但对于其他可能正在经历类似困扰的朋友,我真心建议大家每隔90天左右,计划性地给自己放一个48到72小时的健身追踪“小长假”。
我上一次的“设备假”就发生在我与家人散步之后,我嫂子的那番话确实触动了我。第二天,我让家人说服我去骑自行车,尽管我骑车时总有点“公共安全隐患”。我无法告诉你那次骑行持续了多久,也无法知道我们走了多远。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玩得很开心。我的设备上,当然也没有任何“认可”记录。而那份发自内心的愉悦,比任何数字都来得真实和珍贵。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wearable-addiction-916-ecgs-absurd.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