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港口设备暴涨70%!自动化受阻,物流更慢更贵

在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下,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对于维护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效率至关重要。作为连接世界各地商品流通的关键节点,主要贸易国的港口发展动态,特别是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始终是国际物流与跨境电商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期,有观察指出,美国港口基础设施在进行扩容升级时,正面临设备采购成本上涨和劳动力自动化支持不足的双重挑战,这无疑给本已复杂的全球物流环境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美国港口扩容需求与区域差异
根据2025年10月在巴拿马举行的美洲TOC会议上,TiL集团北美区董事总经理汤姆·范·艾因德(Tom Van Eynde)先生的观点,美国在未来十年内对集装箱码头容量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北美地区的集装箱港口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1%,这意味着现有设施可能在约2037年左右达到饱和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并非均匀分布。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港口的发展速度,预计将是西海岸港口的两倍。这种区域性的差异,反映了全球贸易流向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内陆物流网络对不同海岸港口的不同承载能力。
我们来看一组具体的数据:
目前,美国东海岸的集装箱吞吐能力为3200万TEU,整体利用率已达到70%。其中,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纽约/新泽西港(NY/NJ)的利用率更是高达80%,其对额外运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尽管纽约/新泽西港可以通过优化现有设施,例如重启红钩(Red Hook)作为集装箱码头来增加约30万TEU的吞吐能力,但预计到2040年,该港口的利用率仍将再次达到80%的饱和状态。
相较之下,美国西海岸的市场情况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西海岸拥有3900万TEU的集装箱吞吐能力,但目前整体利用率为66%。范·艾因德先生指出,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港已经关闭了两个集装箱码头,表明该区域的部分港口并未面临运力紧张的局面。他认为,在西海岸,目前仅有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需要进一步扩建。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运力需求,特别是在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一些重要的扩建计划正在推进。由于纽约/新泽西港难以进行大规模新建码头,相关方面计划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和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Sparrows Point)建设新设施,以服务相同的腹地。其中,TiL集团已参与到巴尔的摩Sparrows Point的合资项目中,计划建设一个年吞吐能力达120万TEU的码头。在墨西哥湾沿岸,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港也正接近80%的利用率,虽然有新的码头计划,但其他地区仍需额外运力。TiL集团正与新奥尔良港及Ports America公司合作,计划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维奥莱特(Violet)建设路易斯安那国际码头(LIT),这将是一个拥有200万TEU吞吐能力的新设施。
下表对美国不同海岸港口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和利用率进行了汇总对比:
| 区域 | 集装箱吞吐能力(TEU) | 当前利用率 | 主要港口案例 | 补充说明 |
|---|---|---|---|---|
| 东海岸 | 3200万 | 70% | 纽约/新泽西港 | 纽约/新泽西港利用率达80%,需求最迫切 |
| 西海岸 | 3900万 | 66% | 洛杉矶港、长滩港 | 西雅图港已关闭两码头,仅洛杉矶/长滩需扩建 |
| 墨西哥湾沿岸 | 未明确整体数据 | 高,如休斯顿接近80% | 休斯顿港、新奥尔良港 | 多个新码头计划正在进行 |
设备采购成本:港口扩张的潜在阻碍
尽管对港口运力的需求持续增长,但范·艾因德先生指出,包括TiL在内的投资者正面临两大主要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港口设备,特别是岸边集装箱起重机(STS cranes)以及其他港口设备的采购成本问题。
当前,针对特定制造国的起重机等设备实施的进口政策,使得这些设备在美国市场的获取成本显著上升,实际操作中对相关产品的进口构成了一种“限制”。范·艾因德先生透露,与TiL在欧洲码头采购起重机的价格相比,交付给美国码头的起重机报价要高出50%至70%。他强调,这种显著的价差并非因为欧洲的起重机可以在特定制造国生产,而是针对“同一型号的起重机”出现的。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无法仅仅通过美国针对欧洲制造设备征收的15%进口关税、“购买美国货”政策(Build America Buy America requirements)或其他常规因素来解释。他认为,供应商之所以能对美国市场的招标提出更高报价,是因为这些进口政策实际上减少了市场竞争。
对于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者,尤其是需要依赖高效港口运作的跨境电商和贸易企业而言,设备采购成本的上升直接转化为更高的运营成本。这不仅可能延迟新建码头的投入使用,也可能使得现有码头的升级改造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从而间接影响到货物的周转效率和物流成本。当港口设备成本高企,码头运营商的投资回报周期拉长,他们可能会在其他方面寻求成本控制,或者将部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航运公司和货主,最终影响终端消费者。
劳动力与自动化:效率提升的现实挑战
另一个对美国港口扩张构成挑战的因素,是劳动力方面对自动化等效率提升技术支持的顾虑。范·艾因德先生表示,美国市场受到严格的监管,劳务合同对港口运营活动有着明确的规定。
具体来看,在西海岸,因自动化而减少的工作岗位需要通过增加维护岗位来弥补,尽管范·艾因德先生认为这种补偿有些“过度”,但这仍然是劳资协议的一部分。而在东海岸,根据美国国际码头工人协会(ILA)与美国海事雇主协会(USMX)之间达成的最新劳务协议,远程操作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STS cranes)被明确禁止。此外,尽管具体情况尚不完全明朗,但堆场自动化似乎只有在远程操作员与自动化轨道式龙门起重机(RMGs)之间保持一对一的比例时才被接受。范·艾因德先生坦言,即便如此,相对于传统设备,这仍是一种进步。
从码头运营商的角度看,TiL集团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从现有资产中榨取更多价值”,即通过效率提升来优化资源利用。然而,新的劳务合同可能对码头的未来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劳动力因素对技术效率提升的限制,意味着美国港口在实现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进程可能不如一些其他国家迅速。这不仅会影响到港口操作的效率,还可能削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劳动力成本较高、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自动化本应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途径。
对于寻求进入美国市场或依赖美国港口进行物流转运的中国跨境企业而言,这些挑战意味着多方面的考量。设备成本的上涨可能会推高整体物流费用,尤其是在DDP(完税后交货)模式下,卖家可能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同时,劳动力对自动化的限制可能导致港口操作效率提升缓慢,进而影响货物的周转速度和准时性。这要求中国企业在规划供应链时,需要更精细地评估美国各港口的具体情况,包括运力、效率、成本结构以及潜在的风险,并可能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以应对这些变化。
未来展望与行业思考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港口未来的发展路径将更加复杂。如何平衡运力需求、设备成本、劳动力权益与技术创新,将是摆在美国港口运营者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于全球贸易而言,美国港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效率和成本,直接影响到从中国到北美市场的数万亿商品流通。因此,这些挑战并非仅仅是美国国内的问题,它们将通过全球供应链网络传导,影响到包括中国跨境行业在内的全球贸易参与者。
长期来看,提升港口基础设施的韧性和智能化水平,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设备采购成本,还是通过与劳动力更有效的沟通协作来推进自动化,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例如,发展更具成本效益的模块化设备、投资于本土制造能力,或探索新的劳资合作模式,都可能为解决当前困境提供思路。
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应持续关注这些动态。美国港口的扩建计划、设备采购策略、以及劳务协议的演变,都可能对未来的航运路线选择、物流成本构成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风险,优化物流布局,并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市场策略,从而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s-ports-70-cost-hike-automation-woes.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