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已读不回”终结者:5步成交术,狂赚千万订单!
每天,你是不是都紧盯着WhatsApp、Gmail、LinkedIn或者阿里巴巴的后台,屏幕上客户那句“Let me discuss internally”就像一个无字天书,让你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快点回复我,快点给我下单吧!”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对方突然就没了音讯,仿佛人间蒸发。你可能会觉得委屈:我已经很努力了,能力也不差,产品明明也没问题,客户为什么就是不下单呢?
深入探究,你或许真的没有“问题”,只是在某些关键的步骤上,可能还没有找到那把开启订单的金钥匙。其实,很多时候,成交的关键并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而在于你是否用对了方向和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这五步你是否已经走对了。
第一步:你报价了,但这份报价还没真正“打动”客户的心弦
很多国际贸易的朋友,习惯性地在发出报价后就原地等待客户的回复。但新媒网跨境认为,这种做法其实忽略了报价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传递。你仅仅是告诉了客户一个价格数字,却往往没有清晰地阐明:
- 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值这个价?它背后的独特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 为什么现在下单,对客户而言是最划算、最明智的选择?有什么时机上的优势?
- 为什么如果不选择我们,客户可能会错失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甚至面临潜在的风险或损失?
我们团队里,刚来不久的小伙子小李,以前也是这样。客户一问价格,他马上就报过去,然后就是不停地催:“Did you check the quotation?”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后来,组长带着他调整了一套全新的跟进策略。
优化后的跟进方式是这样的:
当客户收到报价后迟迟没有回应时,小李不再是简单地催促,而是主动给客户补充了一段信息:“Hi Tom, I wanted to share a quick insight – the formula we quoted is certified by both SGS and ISO for curtain wall projects, and is now used in 3 key commercial towers in Dubai. We can guarantee consistent UV-resistance for 10+ years.”
用中文来说,小李是这样补充的:“您好,Tom!我想再跟您分享一个关键细节:我们给您的这个配方,不仅通过了SGS和ISO的双重认证,专为幕墙项目设计,而且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阿联酋迪拜的三座标志性商业高楼。我们能向您郑重承诺,其抗紫外线性能可以稳定保持十年以上。”
你瞧,仅仅是加上了这一段看似简单的补充说明,奇迹就发生了。客户虽然在三周后才回信,但他回的是:“I appreciate the added info. Can we arrange a video call this Friday?”——“非常感谢您补充的这些信息。我们这周五能安排一个视频会议吗?”
从一开始的杳无音信,到主动提出视频会议,这背后的转变,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信任和价值的建立。这说明什么呢?报价本身绝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一个起点。真正能打动客户、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的,是你的报价背后所蕴含的、能够解决他们痛点并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独特价值。你让客户感受到了这份“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订单自然也就离你不远了。
第二步:你一直在讲产品,但却没能共情客户的真实处境
在国际贸易的沟通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开场白:“我们是源头工厂,我们的产品品质稳定,我们的价格非常有竞争力。”这些话固然没错,但仔细想想,你是不是一直在讲“我们自己”有多好?你有没有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到底关心什么,他们在面对什么挑战?
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客户,曾对我说过一句非常触动人心的话:“You keep telling me about your factory. I need to know how you solve my problem.”——“你一直在跟我讲你们工厂的事情,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你们如何解决我的问题。”
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瞬间敲醒了许多人的固有思维。客户不是来听你炫耀实力的,他们是带着问题、带着需求来寻找解决方案的。因此,作为卖家,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用客户的语言去描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巧妙地给出你的解决之道。
比如说,当了解到客户的具体应用场景后,我们可以这样表达:“Since you mentioned your end user is in a coastal region with strong sunlight, we selected a silicone with proven performance in Southeast Asia. It holds up well under 38℃+ long-term exposure.”
换成我们更亲切的中文,就是:“您之前提到,您的终端客户身处一个靠海的地区,当地日照非常强烈。正因为考虑到这种特殊的环境因素,我们特意为您选配了一款在东南亚市场表现极其稳定的硅酮胶产品。这款产品经过了严苛的实际验证,能够长期耐受38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曝晒,确保其性能持久可靠。”
听到这样的描述,客户是不是立刻会有一种“你懂我”的强烈共鸣?他会觉得你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为他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为他设身处地地考虑。一旦客户感受到这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情绪,信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下单的可能性自然会大大增加。这种基于共情和解决方案的沟通,远比单纯的产品介绍更能触动客户的内心。
第三步:你寄出了样品,但却没有引导客户下一步的行动
新媒网跨境获悉,在这个环节,至少有九成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犯了同一个错误。许多国际贸易的业务员在寄出样品后,就好像完成了一项任务,接下来只是简单地问一句:“Have you tested it?”如果客户刚好手头繁忙,或者对如何测试不太熟悉,那么往往会直接“已读不回”,或者干脆就让样品束之高阁。
但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客户收到样品的那一刻,并不意味着他会立即进行测试,甚至有些客户可能根本不清楚应该如何正确地测试,或者测试的重点是什么。你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把样品送到客户手中,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去引导他,一步一步地教他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和测试产品,而不是坐等他自己去摸索、去领悟。
举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你寄出的是一款发泡胶样品,与其干巴巴地问“测试了吗?”,不如主动提供详细的使用指导:“Hi John, when testing the foam, please shake the can for at least 1 minute and apply vertically for best yield. If humidity is below 40%, please mist the surface slightly. Let me know how it goes!”
用中文详细说明的话,你可以这样告知客户:“您好,John!在测试这款泡沫胶时,请务必注意几个小细节:首先,在使用前请确保充分摇晃罐体至少一分钟以上,这样能让内部材料混合均匀,保证喷出效果最佳;其次,在喷涂时,请尽量保持垂直方向,这样能获得最佳的产出效果和稳定性;另外,如果测试环境的湿度低于40%,我建议您在喷涂表面稍微喷洒一些水雾,这有助于增加泡沫的附着力和固化效果。您试用之后,记得随时把使用情况和感受告诉我哦!”
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你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把手地带着学生去学习、去操作。这不仅仅是产品使用说明,更是在传递一种专业、负责的态度。你不仅确保了客户能正确地评估产品,也避免了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误解,同时还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用心和专业,从而更愿意与你互动,甚至为你反馈宝贵的使用意见。这比你寄一堆样品过去,然后期待客户自己去“悟”要高效得多。
第四步:你一直在努力跟进,但却没能创造“临门一脚”的成交机会
那些能力出众的国际贸易精英们,通常都非常勤快地进行客户跟进。但为什么有时候,明明跟进得很频繁,却依然迟迟未能促成订单呢?原因可能在于,你仅仅是在“跟着”客户的节奏,而没有主动去“引导”客户,让他们采取下一步的行动,甚至推动他们做出最终的购买决策。
让我们来看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当客户告诉你“我们内部正在讨论中”时,你通常会如何跟进?很多人可能会礼貌性地回复:“Hi sir, just following up again. Any updates?”(您好,先生,再次跟进一下,有任何进展吗?)这种跟进方式虽然没有错,但它往往缺乏一种“推进力”,更像是在询问,而不是在引导。
而真正的高手,他们的“临门一脚”式跟进,则充满了策略和技巧:
“Hi Sarah, we’re updating our pricing list in the next 5 working days and to check if this offer works for your budget before we finalize. Let me know.”
用更自然的中文来表达,可以这样说:“您好,Sarah!我们公司将在接下来的五个工作日内对最新的价格清单进行调整和更新。在最终确定新的定价之前,我们非常希望能确认一下,当前的这个报价方案是否仍然符合您的预算预期。如果您方便的话,还请尽快告知我们您的想法。”
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催促客户立即下单,也没有给客户带来压迫感。但它却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个明确的“时间窗口”和“潜在利益”。客户会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回应,他们可能会错过一个更优惠、更合适的报价,或者错失当前这批货源的最佳时机。这种方式,不是简单地“催单”,而是一种高质量的“推进”——它在不失礼仪的前提下,为客户创造了一个需要立即行动的理由,或者至少是一个需要尽快考虑并给出反馈的契机。这就像足球比赛中,不是简单地把球传给队友,而是在关键时刻,给出一个让队友不得不射门得分的绝佳机会。
第五步:你以为成交靠信息,其实成交最终靠的是“节奏”与“情绪”的共振
这个逻辑,是太多国际贸易从业者往往忽略的深层奥秘。客户并非一台冰冷的机器,仅仅依靠你不断地发送产品资料、提供报价、寄送样品,是不足以让他们拍板下单的。成交的核心,尤其是在抵达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往往是买卖双方之间“情绪”上的共振。
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绪共振”呢?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与客户互动过程中,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 你让他们觉得你“靠谱”: 这种靠谱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更在于你的诚信、你的及时响应、你对承诺的兑现。
- 你能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给到一颗“定心丸”: 这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坚定的承诺,或者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心的细节。
- 你把整个合作过程,变成了一件“感觉舒服”的事情: 这种舒服来自于顺畅的沟通、愉快的合作体验、以及对未来合作的积极预期。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分享一个我们团队真实的案例:我们有一个来自巴西的大客户,已经拖了一个多月没有下单了,每次跟进都回复说“still checking with partners”(还在与合伙人确认中)。常规的催单方式显然已经失效。我们团队决定换一种思路,不再催促订单,而是做了一件看似“无关”的事情。我们收集了十几条刚刚装柜,即将发往澳大利亚客户的真实视频,并配上了一段充满人情味的文字发送给巴西客户:“Packed our 20ft container to Sydney today – reminded me of your project! Can’t wait to support yours as well.”
用中文来说,这段话是:“今天刚完成一个发往悉尼的20英尺集装箱的装货工作,这让我想起了您之前的那个项目!真是期待能够早日为您提供同样优质的服务和支持啊!”
结果呢?仅仅两天后,巴西客户就发来了邮件,上面写着:“We’ll get back to you next Monday. Looks good!”——“我们下周一会回复您。看起来不错!”你看,并不是这段视频本身有多么神奇,它既没有更新报价,也没有提供什么新的技术参数。但它让客户真切地感知到了一种情感:那就是“我一直在等待你,我一直把你的项目放在心上,我一直在为你的成功而努力着”。这种被重视、被记住的感觉,才是最终促使客户做出回应的关键。成交,很多时候,就是在这种不经意的情绪共鸣中被悄然拿下的。它超越了理性的信息交换,触及了人内心深处对信任和连接的需求。
现在,让我们来一起复盘一下:
你做了什么?客户缺少了什么?你又应该在哪个环节补上那关键的一步,才能最终促成订单呢?
- 你报了价,但客户没有被打动,那是因为这份报价缺乏价值感的有力支撑。
- 你聊了产品,但客户没有产生共鸣,那是因为你的跟进缺乏共情式的深度理解。
- 你寄出了样品,但客户迟迟没有测试,那是因为你没有提供清晰、到位的样品使用引导。
- 你一直在努力跟进,但客户却鲜有回应,那是因为你的跟进缺少了自己的推进节奏,没有创造“临门一脚”的契机。
- 你以为成交靠的是冰冷的信息,但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是买卖双方之间缺乏情绪的共振与信任的建立。
我知道,作为一名优秀的国际贸易从业者,你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做国际贸易,绝不仅仅是靠埋头苦干、勤快地做事就能成功的。它更需要的是“精准踩点”,是智慧地行动。正如一位非常资深的国际贸易前辈所说的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客户之所以最终选择你,并不是因为你的价格最便宜,也不是因为你滔滔不绝地说得最多,而是因为你让他觉得:和你合作,是最不费力的选择。”
这份“最不费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它意味着你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预判他们的需求,节省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真正的成交,是你从报价的那一刻起,到样品寄出的那一刻,到每一次跟进的细微之处,再到你发出的那一张照片,那一句问候语,甚至那一段语音信息……所有这些点点滴滴,都在慢慢积累客户对你的信任。你越是贴近客户的节奏,越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替他预判风险、节省成本、解决难题,客户就越是信任你,也就越愿意与你携手走到最后,促成一次又一次的愉快成交!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stop-no-replies-5-steps-big-sale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