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迁加速,企业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创造长远价值,正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企业”这一概念逐渐进入更广泛的视野,它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将解决社会问题融入企业核心使命的创新实践。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而言,理解并借鉴社会企业的运营理念,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市场中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何为社会企业?
传统企业在社会效益方面通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CSR)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策略来体现。例如,一家自行车制造商可能会将其20%的利润捐赠给植树造林组织,或拥有健全的ESG战略。然而,如果其首要目标是制造和销售自行车,那么它仍属于传统商业范畴。
相比之下,社会企业则有所不同。它的核心在于将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主要业务目标。想象一下,如果一家企业以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为首要宗旨,而销售自行车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那么这家企业便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它并非简单的慈善行为或志愿服务,而是运用商业手段,追求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社会企业的三种主要类型
社会企业的组织结构灵活多样,它们既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甚至采用两者的混合模式。
1. 营利性社会企业
这类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同时旨在创造利润并分配给所有者。它们可能通过出售股权来筹集资金,并对股东负责,支付股息。营利性结构为社会创业者提供了从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的途径,并在利润分配上具备灵活性。
例如,一家致力于提升女性和女童教育机会的组织,可能通过制造和分销低成本生理期用品来支持这一目标。如果它们在产品销售中获得利润,并将这些资金分配给所有者或投资者,那么这就是一个营利性社会企业。
2. 非营利性社会企业
非营利性社会企业与营利性社会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法律和财务结构。与营利性企业不同,非营利性社会企业没有义务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回报,也不能通过出售股权或向个人分配利润来筹集资金。
尽管非营利性社会企业不能向个人分配利润,但它们通常会向社会创业者和员工支付薪水。与营利性企业一样,非营利性社会企业也必须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或通过慈善捐赠来筹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运营。其所有利润都必须用于进一步实现其社会使命,并且它们通常可以享受联邦、州和地方的税收减免。
3. 混合型社会企业
混合型社会企业结合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结构的特点。这类组织通常包含至少两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一个营利性实体和一个非营利性实体,它们可以通过母子公司关系连接,或独立运作。
例如,一个致力于减少食物浪费的非营利组织,可能会拥有并运营一家营利性企业,该企业将过剩商品分流给消费者。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母子公司关系案例。尽管建立混合型社会企业比单一的营利或非营利组织更为复杂,但一旦建立,这种结构能让社会创业者同时利用两种实体类型的优势。
社会企业实践带来的多重益处

1. 创造社会影响力
社会企业最直接的益处便是其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无论是扶贫济困、环境保护,还是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社会企业都能将商业运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影响力的实现,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也契合了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2. 在有意义的工作中实现价值回报
社会企业运用商业框架解决社会问题,这使其天然地倾向于长期的财务可持续性。许多社会创业者也发现,负责任的商业实践实际上能够促进营收增长。这些实践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进而提升了产品销量和投资者兴趣。同时,采纳环境友好的运营方式有助于降低长期的能源成本,并减少因不可持续或有害的采购与劳务实践而带来的风险。

3. 构建社群力量
社会企业能够将拥有共同愿景的多元群体凝聚起来。通过共同参与、贡献智慧和力量,社会企业不仅为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提供了参与社会建设的平台,也构建了一个更具凝聚力、互助协作的社区网络。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构建这样的社群力量对于提升品牌认同感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 提升社会议题关注度
社会企业的影响力远不止于筹集到的资金数额或建造的房屋数量。它们还能有效提升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并激励更多人采取行动。通过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传播策略,社会企业能够将原本可能被忽视的社会痛点,转化为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和解决的议题,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社会变革。

社会企业运营中的考量与挑战
社会企业在运营中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这需要创业者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和前瞻性思维。
双重指标的管理
社会企业的一大主要挑战在于如何管理两套不同的绩效指标:一是与社会影响力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例如资助的奖学金数量或种植的树木数量;二是财务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如毛利润和员工人均营收。社会创业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社会使命的实现与财务健康并行不悖。
可能面临的观念差异或挑战
社会创业者有时会遇到来自不同群体或个人的观念差异,这些群体可能对社会企业的使命存在异议。特别是对于营利性社会企业,其营收活动有时会受到倡导团体和公众的质疑。透明化运营和清晰地阐述其社会价值创造过程,对于赢得信任至关重要。
盈利性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一个普遍的疑问是:社会企业在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同时能否实现盈利?答案是肯定的。许多成功的社会企业以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实体结构存在,它们通过销售产品或服务来获得利润。非营利组织只需将利润重新投入到其使命中,而营利性社会企业则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服务以及股权融资,并向投资者支付股息。关键在于找到商业模式与社会使命的契合点。
社会影响力量化方式
如同传统企业设定KPIs来衡量业务表现一样,社会企业也设定KPIs来衡量其社会影响力。一个社会企业可能会衡量从垃圾填埋场转移的废物吨数、种植的树木数量、筹集的资金数额、安置的家庭数量,或者被领养的宠物数量等。这些量化指标有助于评估和展示其社会贡献。
政府的角色定位
尽管许多社会企业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些政府机构所致力于解决的,但社会企业并非政府组织,这意味着政府对其的直接参与是有限的。与传统企业一样,社会企业也必须纳税并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非营利性社会企业还需要遵守额外的非营利组织法规。政府的角色更多体现在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
对中国跨境从业者的启示
在2025年这个时点,全球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ESG的关注日益加深。中国跨境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商业利益,更要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积极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企业的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跨境企业可以思考如何将自身产品或服务与解决目标市场的社会问题相结合,例如在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培训、推广环保产品或支持当地社区发展。这不仅能赢得当地民众的尊重和信任,也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溢价。
其次,在供应链管理、劳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等环节,跨境企业应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确保自身运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等要求,并体现“诚信”的商业准则。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提升企业韧性的重要举措。
最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可以积极探索与海外的社会企业、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解决全球性的社会挑战。通过学习和借鉴海外的创新实践,结合中国特色和企业自身优势,我们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企业的担当和作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因此,建议国内相关从业人员持续关注此类全球动态,审视并重塑自身的商业策略,以期在全球化浪潮中,不仅赢得市场,更赢得尊重与未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social-enterprise-cross-border-win.html
跨境新趋势!社会企业模式:赢市场,更赢尊重!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迁加速,企业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创造长远价值,正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企业”这一概念逐渐进入更广泛的视野,它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将解决社会问题融入企业核心使命的创新实践。对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而言,理解并借鉴社会企业的运营理念,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市场中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何为社会企业?
传统企业在社会效益方面通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CSR)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策略来体现。例如,一家自行车制造商可能会将其20%的利润捐赠给植树造林组织,或拥有健全的ESG战略。然而,如果其首要目标是制造和销售自行车,那么它仍属于传统商业范畴。
相比之下,社会企业则有所不同。它的核心在于将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主要业务目标。想象一下,如果一家企业以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为首要宗旨,而销售自行车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那么这家企业便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它并非简单的慈善行为或志愿服务,而是运用商业手段,追求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社会企业的三种主要类型
社会企业的组织结构灵活多样,它们既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甚至采用两者的混合模式。
1. 营利性社会企业
这类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同时旨在创造利润并分配给所有者。它们可能通过出售股权来筹集资金,并对股东负责,支付股息。营利性结构为社会创业者提供了从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的途径,并在利润分配上具备灵活性。
例如,一家致力于提升女性和女童教育机会的组织,可能通过制造和分销低成本生理期用品来支持这一目标。如果它们在产品销售中获得利润,并将这些资金分配给所有者或投资者,那么这就是一个营利性社会企业。
2. 非营利性社会企业
非营利性社会企业与营利性社会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法律和财务结构。与营利性企业不同,非营利性社会企业没有义务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回报,也不能通过出售股权或向个人分配利润来筹集资金。
尽管非营利性社会企业不能向个人分配利润,但它们通常会向社会创业者和员工支付薪水。与营利性企业一样,非营利性社会企业也必须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或通过慈善捐赠来筹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运营。其所有利润都必须用于进一步实现其社会使命,并且它们通常可以享受联邦、州和地方的税收减免。
3. 混合型社会企业
混合型社会企业结合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结构的特点。这类组织通常包含至少两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一个营利性实体和一个非营利性实体,它们可以通过母子公司关系连接,或独立运作。
例如,一个致力于减少食物浪费的非营利组织,可能会拥有并运营一家营利性企业,该企业将过剩商品分流给消费者。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母子公司关系案例。尽管建立混合型社会企业比单一的营利或非营利组织更为复杂,但一旦建立,这种结构能让社会创业者同时利用两种实体类型的优势。
社会企业实践带来的多重益处

1. 创造社会影响力
社会企业最直接的益处便是其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无论是扶贫济困、环境保护,还是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社会企业都能将商业运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影响力的实现,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也契合了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2. 在有意义的工作中实现价值回报
社会企业运用商业框架解决社会问题,这使其天然地倾向于长期的财务可持续性。许多社会创业者也发现,负责任的商业实践实际上能够促进营收增长。这些实践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进而提升了产品销量和投资者兴趣。同时,采纳环境友好的运营方式有助于降低长期的能源成本,并减少因不可持续或有害的采购与劳务实践而带来的风险。

3. 构建社群力量
社会企业能够将拥有共同愿景的多元群体凝聚起来。通过共同参与、贡献智慧和力量,社会企业不仅为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提供了参与社会建设的平台,也构建了一个更具凝聚力、互助协作的社区网络。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构建这样的社群力量对于提升品牌认同感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 提升社会议题关注度
社会企业的影响力远不止于筹集到的资金数额或建造的房屋数量。它们还能有效提升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并激励更多人采取行动。通过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传播策略,社会企业能够将原本可能被忽视的社会痛点,转化为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和解决的议题,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社会变革。

社会企业运营中的考量与挑战
社会企业在运营中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这需要创业者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和前瞻性思维。
双重指标的管理
社会企业的一大主要挑战在于如何管理两套不同的绩效指标:一是与社会影响力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例如资助的奖学金数量或种植的树木数量;二是财务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如毛利润和员工人均营收。社会创业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社会使命的实现与财务健康并行不悖。
可能面临的观念差异或挑战
社会创业者有时会遇到来自不同群体或个人的观念差异,这些群体可能对社会企业的使命存在异议。特别是对于营利性社会企业,其营收活动有时会受到倡导团体和公众的质疑。透明化运营和清晰地阐述其社会价值创造过程,对于赢得信任至关重要。
盈利性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一个普遍的疑问是:社会企业在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同时能否实现盈利?答案是肯定的。许多成功的社会企业以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实体结构存在,它们通过销售产品或服务来获得利润。非营利组织只需将利润重新投入到其使命中,而营利性社会企业则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服务以及股权融资,并向投资者支付股息。关键在于找到商业模式与社会使命的契合点。
社会影响力量化方式
如同传统企业设定KPIs来衡量业务表现一样,社会企业也设定KPIs来衡量其社会影响力。一个社会企业可能会衡量从垃圾填埋场转移的废物吨数、种植的树木数量、筹集的资金数额、安置的家庭数量,或者被领养的宠物数量等。这些量化指标有助于评估和展示其社会贡献。
政府的角色定位
尽管许多社会企业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些政府机构所致力于解决的,但社会企业并非政府组织,这意味着政府对其的直接参与是有限的。与传统企业一样,社会企业也必须纳税并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非营利性社会企业还需要遵守额外的非营利组织法规。政府的角色更多体现在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
对中国跨境从业者的启示
在2025年这个时点,全球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ESG的关注日益加深。中国跨境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商业利益,更要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积极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企业的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跨境企业可以思考如何将自身产品或服务与解决目标市场的社会问题相结合,例如在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培训、推广环保产品或支持当地社区发展。这不仅能赢得当地民众的尊重和信任,也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溢价。
其次,在供应链管理、劳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等环节,跨境企业应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确保自身运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等要求,并体现“诚信”的商业准则。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提升企业韧性的重要举措。
最后,中国的跨境从业者可以积极探索与海外的社会企业、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解决全球性的社会挑战。通过学习和借鉴海外的创新实践,结合中国特色和企业自身优势,我们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企业的担当和作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因此,建议国内相关从业人员持续关注此类全球动态,审视并重塑自身的商业策略,以期在全球化浪潮中,不仅赢得市场,更赢得尊重与未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social-enterprise-cross-border-win.html
评论(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5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