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跨境电商虚假促销被重罚3.37亿,时代变了!
在今天这个数字经济的时代,网络购物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各大电商平台推出促销活动,什么“限时优惠”、“超级特价”、“满额抽奖”、“活动返现”等等,商家们那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花样百出,就是为了吸引我们的目光。许多消费者一看,心里立马就盘算着能省下一大笔钱,甚至觉得能“赚一个亿”,于是乎,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抢一波。然而,当这股购物热潮逐渐褪去,消费者们冷静下来,仔细一琢磨,才发现这所谓的“优惠”背后,可能藏着不少猫腻。这感觉,就像是玩了一场数字游戏,结果自己成了被“套路”的那一个,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
最近,新媒网跨境获悉,一则消息在跨境电商圈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远在欧洲,掌管社会权利和消费者事务的欧盟委员会,联合其2030年议程部门,对七家电子商务公司开出了一笔总额高达34.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93万元)的巨额罚单。这笔罚款可不是小数字,背后揭示的,正是这些公司涉嫌从事违反消费者保护法的行为,被认定为存在不公平的商业操作。
具体来看,这些被处罚的电商企业,正是因为在大家翘首以盼的“黑色星期五”大促期间,玩起了价格操纵的把戏。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促销活动前夕,悄悄地将商品价格抬高,然后再在“黑五”正式开始后,人为地将价格“降低”,制造出一种“打折促销”的假象。这种操作,无形中吸引了大量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前来选购,以为自己真的捡到了便宜。但实际上,商品的价格并没有真正的优惠,消费者付出的成本依然是原来的价格,甚至可能更高。而对于卖家来说,虽然单价利润率或许没有变,但由于成功制造了“打折”的氛围,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下单,整体的销售量大幅上涨,最终获得的利润反而因此水涨船高。这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障眼法”,让消费者空欢喜一场。
对此,欧盟委员会和欧盟2030年议程部明确指出,这种“先涨价再打折”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典型的“虚假销售”。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中,它就触犯了《小型商业法》(Ley de Ordenación del Comercio Minorista)的第二十条。该条款明确要求,商家在进行促销活动时,其促销价格必须基于商品在促销前三十天内的最低售价。这一规定,就像一把利剑,直指那些企图通过短期提价来制造虚假折扣的行为,旨在保障消费者能够获得真实、透明的价格信息。
与此同时,这种误导性信息、激进营销以及其他剥削消费者策略的行为,也明显不符合欧盟《不公平商业行为指令》(Unfair Commercial Practices Directive)的相关规定。这部指令的设立,正是为了维护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打击各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如果任由这种虚假销售行为泛滥,不仅会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更会扭曲市场价格信号,破坏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环境,让那些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处于不利地位。这对于整个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基于上述严格的法规,相关监管部门依法对涉事电商企业实施了严厉的制裁。这笔巨额罚款,由这七家公司共同承担。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在这七家受到制裁的公司中,有三家已经承认了自己在“黑五”期间存在虚假销售的行为,并且主动支付了相应的罚款,这也表明它们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并愿意承担后果。然而,还有另外四家公司则坚决否认了这些指控,这无疑给事件的后续处理增添了几分复杂性,也反映出部分商家对于合规经营的认识仍然不足,或者抱有侥幸心理。
新媒网跨境认为,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做生意都讲究一个“诚信”二字。尤其是在欧洲,电商合规政策向来以其严格著称,各市场主体对于虚假销售行为,更是抱持着“零容忍”的态度。这不,此前就已经有不少卖家或平台,因为玩弄价格欺诈的手段,被监管机构抓了个正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就拿不久前发生在法国的一个例子来说。法国消费者保护机构DGCCRF(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就宣布对某家全球知名的电商巨头处以创纪录的4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37亿元)罚款。这笔罚金,再次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DGCCRF认定,这家平台在折扣标价和环保宣传方面,存在严重的欺骗性商业行为。
DGCCRF的竞争办公室对此解释得非常清楚。他们通过长达近一年的深入调查发现,这家涉事电商平台在法国的官方网站上进行的促销活动中,竟有高达57%的商品促销,其实际价格根本没有任何下降,完全是虚晃一枪。更令人气愤的是,有19%的商品,虽然号称打折,但实际的降价幅度却远低于其广告所宣称的数额。比如,有些商品明明宣传“半价”,但实际降价幅度连30%都不到。甚至还有11%的“广告折扣”,到头来竟然是价格不降反升,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欺诈。消费者满怀期待地点击购买,结果却发现自己被糊弄了,这种体验,无疑会极大地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也会让整个电商环境蒙上一层阴影。面对DGCCRF的严厉指控,这家被罚平台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自去年三月获悉DGCCRF展开调查以来,他们已经及时采取了必要的纠正措施,并承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提升透明度。
除了官方监管机构的严格执法,消费者本身也正在成为打击价格欺诈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消费者不再是过去那样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他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也更愿意主动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去年年底,美国著名的床垫品牌Saatva就因为涉嫌价格欺诈,在美国本土遭遇了一场消费者集体诉讼。这起案件的起因非常典型:Saatva在其独立站上声称会在特定时间提供商品价格优惠,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当消费者下单后才发现,Saatva广告上宣称的“限时折扣”其实都是虚假的,因为即便不在特定的促销时间内,该品牌也一直提供全站的折扣优惠。这意味着,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限时”优惠,而是一直被一种“打折进行时”的假象所误导。
这种持续性的欺骗行为,最终激怒了消费者。于是乎,大约十万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居民,选择将Saatva告上了法庭。他们指控该品牌的欺骗性折扣广告,已经违反了这两个州的商业法律,要求Saatva对他们的损失进行赔偿。这场声势浩大的集体诉讼,最终以Saatva同意提供约1150万美元(约合8070万人民币)的赔偿金,与原告达成和解而告终。这笔巨额的和解金,再次印证了在消费者权益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任何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透过这些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全球范围内,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正在不断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在持续觉醒。曾经那些依靠虚假促销、价格欺诈来“割韭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不诚信的经营方式,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和成本。
与此同时,为了彻底杜绝虚假折扣,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不少电商平台也在积极行动,持续推动商家实施价格透明化策略。以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为例,此前它就在其智能购物助手Rufus AI中测试了一项非常有用的“价格历史查询功能”。这项功能非常实用,它允许消费者直接查看产品的历史最低价。消费者只需要在产品页面输入“price history”(价格历史),就能立即看到该商品在过去三十天内的平均推荐价格。这相当于把卖家的定价策略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让那些“先涨后降”的把戏无处藏身。消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商品价格的波动轨迹,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有效避免被虚假折扣所蒙蔽。这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无疑大大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总而言之,电商行业的合规化已是大势所趋。过去那种虚假促销、价格欺诈的套路,在如今这个信息透明、监管趋严的时代,已经彻底行不通了。市场在不断发展,消费者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未来,那些能够坚持诚信经营、秉持透明定价原则的商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在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信任是商业的基石,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交易,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