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 Day后单量腰斩!2%卖家独吞半壁江山!

2025-08-28Amazon

Image

Prime Day的消费热潮仿佛还在眼前,但转眼间,大促后的两周已经悄然过去。对于许多跨境电商的卖家朋友来说,这并非一段能够轻松喘息的时光,反而不少人正深陷于大促后订单量骤降的困境之中。新媒网跨境获悉,从不少卖家的反馈来看,Prime Day之后单量下滑的幅度着实不小,有的甚至直接腰斩,跌到了平日里的一半,甚至更低。更让人焦虑的是,这种低迷并非短暂一瞬,而是持续了好几天,甚至一周过去,订单量依然没有看到明显的回暖迹象,这无疑给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又添了一层阴霾。

Prime Day狂欢后的“冷清”:挑战与转型并存

今年的Prime Day虽然也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但狂欢过后,市场却显得有些“冷清”。这让不少卖家感到措手不及。一位专注于美妆个护品类的卖家朋友就向我们吐露了心声,他表示:“进入六七八月,本就是传统上的销售淡季,往年通常三到五月和九到十一月的表现会更好。但即便刨除了季节性因素,我们今年的同期销量还是比去年下降了10%到20%。”面对这样的局面,这位卖家并没有选择抱怨,而是积极地进行了内部自查和调整。

据了解,这位卖家走的是“精铺”路线,也就是商品种类比较丰富。在分析了大量数据后,他果断地对自己的ASIN(亚马逊标准识别号)列表进行了一次“大扫除”。那些长期ACOS(广告销售成本比)居高不下,超过40%的广告投放被一一关闭;同时,一些退货率常年居高不下的产品也被叫停。毕竟,对于美妆个护这类毛利润率普遍在10%到20%的类目而言,如果退货率超过20%,基本就意味着亏本。还有一些产品,订单量严重依赖广告,超过60%的订单都来自广告,但广告ACOS却超过30%,这样的“烧钱”产品也难以实现真正的盈利。

虽然砍掉了一部分产品和广告后,整体销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这位卖家却坚定地认为,这是不得不走的一步。他表示:“做生意,盈利才是硬道理。我们是精铺,不是精品,每个产品能获得的资源和展示机会都是有限的。与其让那些‘赔钱货’拖累整体,不如壮士断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有潜力的产品上。”这种务实而果敢的经营策略,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企业家在面对挑战时的智慧和韧性。

事实上,Prime Day之后,关于订单量迟迟未能明显回暖的呼声此起彼伏。有卖家经过自查找到了原因,但更多卖家则陷入了迷茫。“同是美妆品类,同期相比销售额一直在下降,广告ACOS却飙升,真是让人头大。”“最近真不知道美国市场是怎么了,广告预算‘框框’地烧出去,就是不见出单,产品排名也一直往下掉,单量直接少了一半,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负责的美国站点最近销量也不尽如人意。”“Prime Day过后,销量一直摸不着头脑,更让人不解的是广告,ACOS简直升到了天上!”还有卖家感慨道:“是的,我看到公司的账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5%左右。”

一位资深卖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订单量变少,这可不是单纯的运营技术问题,里面夹杂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等等,这些都会时刻影响着平台的大方向,而平台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商品的链接表现。反正,只要能接着把生意干下去,哪怕少赚一点,也算是胜利了。毕竟,亏本的买卖,谁又会去做呢?”这番话语道出了许多跨境人的心声,也展现了大家在风浪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积极心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Prime Day狂欢后的市场“冷清”呢?我们新媒网跨境认为,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首先,从市场规律来看,大促后的订单量回落是正常的消费现象。 亚马逊为期四天的Prime Day大促(今年的7月8日至11日)像一场消费狂欢,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了消费者的巨大购买力。就像一场盛宴过后,人们总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休整,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会随之暂时减弱,导致大促后市场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这是一种自然的市场潮汐现象。

其次,电商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平台的崛起正在重塑市场格局。 近年来,以Temu、TikTok Shop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它们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TemTemu以其“极致性价比”的策略,牢牢抓住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心,让他们在购物时能感受到物超所值的体验。而TikTok Shop则充分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强大魔力,为消费者带来了沉浸式、娱乐化的全新购物体验。这些平台在Prime Day前后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促销活动,与亚马逊形成了直接的竞争态势,无疑分流了大量原本属于亚马逊的潜在客户。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每一份自然就小了。

再者,亚马逊平台内部的“二八定律”效应愈发明显。 所谓的“二八定律”,在这里指的是少数头部卖家贡献了平台绝大部分的销售额。有卖家敏锐地观察到:一旦商品链接进入了头部梯队,订单量明显比去年同期更高,呈现出强者愈强的态势;然而,那些徘徊在腰部甚至尾部的链接,订单量却下降了50%以上。这说明在淡季流量稀缺时,亚马逊平台会更加明显地向那些表现优异、竞争力强的头部卖家倾斜流量资源。这意味着,对于广大卖家而言,要想在亚马逊上获得成功,不仅要努力,更要找准方向,力求突破,争取进入头部阵营。

2%的卖家,贡献亚马逊一半销售额:头部效应与中国卖家崛起

关于亚马逊平台的竞争格局,一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洞察。有外媒对亚马逊全球各大平台的卖家收入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令人瞩目的“头部效应”。

这些数据表明,年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卖家数量正在持续增长。在2021年,这个数字大约是6万个,而如今,已经突破了10万个。这说明,尽管竞争激烈,但仍有越来越多的卖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精明的运营,在亚马逊平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单个平台上,年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亿美元的超级卖家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四年前大约只有50个,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30个。这无疑向我们展示了亚马逊平台巨大的商业潜力和那些顶级卖家的卓越成就。

这些数据还特别指出,在美国市场,仅占卖家总数2%的头部卖家,却贡献了平台总收入的50%以上。这是一个惊人的比例,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在亚马逊这个巨大的商业生态圈中,财富和流量正在加速向少数顶级卖家聚集,头部卖家的“马太效应”变得越来越显著。这意味着,对于想要在亚马逊上取得成功的卖家而言,仅仅“上架”产品已经远远不够,更需要深耕细作,努力提升产品竞争力,争取进入头部圈层,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丰厚的回报。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虽然头部效应明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平台的卖家数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牌后,整体数量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平均到每位卖家的流量实际上是增长的。自2021年以来,每位卖家的平均流量增长了31%。这说明,对于那些有能力、有策略的卖家来说,分到的“蛋糕”其实更大了。

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在这些优秀的卖家群体中,中国卖家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据显示,在排名前146位的美国顶级卖家中,有117家是美国本土公司,但也有22家是中国公司,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令人振奋的是,在那些年销售额达到百万美元级别的约5.1万名卖家中,中国卖家占据了高达57%的份额,而美国卖家则为39%。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卖家在亚马逊的市场份额正在稳步迈向50%以上,这无疑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力证明,也彰显了我们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不懈奋斗。

对于那些能够驾驭跨境电商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并且能够精通亚马逊平台运营技巧的卖家朋友来说,机遇从未像现在这样巨大。新媒网跨境认为,虽然短期内市场可能会有波动,但长期来看,电商的蓝海依然广阔,挑战与机遇并存。

眼下,八月已经到来,不少海外消费者的目光开始转向8月的返校季购物,以及更长远的秋季生活规划。对于广大的跨境电商卖家而言,现在正是布局未来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应对,寻求新的增长点:

  • 精准选品: 深入洞察市场需求,发掘有潜力的细分品类,提供真正符合消费者心意的产品。
  • 产品差异化: 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独特的设计、卓越的品质或创新的功能,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优化运营: 精细化管理广告投放,提升转化效率;持续优化产品详情页,提高用户体验;关注客户服务,建立品牌忠诚度。
  • 拓展营销渠道: 除了亚马逊平台,可以积极探索和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如TikTok等,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方式,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连接,实现销量和流量的双重增长。

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磨砺,也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相信中国跨境电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0263.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Prime Day后,跨境电商卖家面临订单量骤降的困境,部分卖家销量甚至腰斩。市场竞争加剧,新兴平台崛起,亚马逊内部头部效应明显等多重因素导致市场“冷清”。卖家需精准选品、优化运营、拓展营销渠道积极应对,抓住返校季等机会。
发布于 2025-08-28
查看人数 1868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