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锻铸铁:进口价9千,出口1.5千!跨境掘金术

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在工业基础材料领域,其动向往往牵动着全球产业链的神经。非可锻铸铁制品作为重要的工业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近期,关于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市场的最新数据引起了业内关注。数据显示,该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调整与贸易格局的显著变化,这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号和发展参考。
市场概览与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从2024年至2035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市场预计将呈现出相对温和的增长态势。根据相关分析,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为0.1%,而市场价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则有望达到1.1%。这意味着到2035年,市场销量预计将达到140万吨,市场价值将突破22亿美元。
在截至2024年的六年间,中国的非可锻铸铁制品国内消费量持续下滑,2024年降至130万吨,对应的市场收入约为20亿美元。与此同时,2024年的生产量却达到了180万吨,总产值约为26亿美元。从数据上看,中国在该领域保持了生产端的优势,生产量显著高于国内消费量,这奠定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净出口国地位。
市场中的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24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进口量急剧下降了70.4%,降至2500吨。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包括德国、日本和韩国。与进口量形成对比的是,出口量在同期增长了14%,达到41.7万吨,主要出口目的地为美国、意大利和韩国。值得注意的是,进口产品的平均价格高达每吨8974美元,而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仅为每吨1519美元,这反映了不同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以及市场定位的显著差异。
国内消费趋势分析
在2024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消费量降至130万吨,较上一年减少了0.6%,这已是连续第六年呈现下滑趋势。回顾过去,从2013年至2024年,虽然消费量在2013年曾达到150万吨的峰值,但在随后的年份中,消费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从市场收入来看,2024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市场收入降至20亿美元,同比下降5.2%。这一下滑趋势,尽管在总额上变化不大,但反映出市场在价值层面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这或许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或是对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增长,导致对普通非可锻铸铁制品的需求量有所减少有关。对于跨境从业者而言,这提示我们应关注国内市场对产品“质”而非“量”的需求变化。
生产现状与产能优势
在生产方面,2024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产量增至18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2.9%。整体来看,2013年至2024年间,尽管产量波动,但大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生产的高峰出现在2014年,达到190万吨。
从产值角度看,2024年非可锻铸铁制品的产值略微下降至26亿美元。虽然2022年曾达到32亿美元的峰值,但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产值有所回落。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该领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产能力。生产量的稳定和持续,为中国在全球非可锻铸铁制品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进口格局与价格差异
2024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进口量出现了显著的收缩,骤降70.4%,至2500吨。回顾2013年至2024年的数据,尽管进口量在2016年曾有大幅增长,但此后便维持在较低水平。
在进口额方面,2024年进口总额大幅缩减至2200万美元。这表明,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对海外非可锻铸铁制品的需求量和需求额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国内生产技术进步、替代品出现或产业升级有关。
2024年,德国是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最大的供应国,进口量达到1100吨,占总进口量的43%。日本(504吨)和韩国(309吨)紧随其后。从价值上看,德国(770万美元)、日本(420万美元)和美国(320万美元)是中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三者合计占总进口额的68%。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非可锻铸铁制品的平均进口价格飙升至每吨8974美元,同比上涨144%。这一价格的显著增长,反映出中国进口的非可锻铸铁制品可能更偏向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或特殊用途的产品。在所有主要进口来源国中,美国的产品价格最高,达到每吨25929美元,而中国台湾的产品价格则相对较低,为每吨4616美元。这种高昂的进口价格,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对特定高端或精密非可锻铸铁制品的依赖。
主要进口来源国及2024年进口量与价值:
| 国家 | 进口量(吨) | 占比(%) | 进口额(百万美元) | 占比(%) |
|---|---|---|---|---|
| 德国 | 1100 | 43 | 7.7 | |
| 日本 | 504 | 4.2 | ||
| 韩国 | 309 | 12 | ||
| 美国 | 3.2 | |||
| 中国台湾 |
出口表现与国际市场地位
2024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出口表现积极,出口量大幅增长14%,达到41.7万吨。在2013年至2024年间,中国出口量总体呈现温和增长,尤其在2017年实现了87%的显著增长。
从出口额来看,2024年出口总额略微增长至6.34亿美元。尽管2022年曾达到8.3亿美元的峰值,但在2023年至2024年间有所回落。这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的出口业务依然活跃,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出口目的地方面,美国(4.4万吨)、意大利(3.9万吨)和韩国(3万吨)是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三者合计占总出口量的27%。此外,日本、俄罗斯、西班牙、英国、中国台湾、德国、中国香港和阿联酋也是重要的出口伙伴,它们合计占据了另外36%的市场份额。
主要出口目的地及2024年出口量与价值:
| 国家/地区 | 出口量(吨) | 占比(%) | 出口额(百万美元) | 占比(%) |
|---|---|---|---|---|
| 美国 | 44000 | 90 | ||
| 意大利 | 39000 | 50 | ||
| 韩国 | 30000 | |||
| 日本 | 56 | |||
| 俄罗斯 | ||||
| 德国 | ||||
| 英国 | ||||
| 澳大利亚 | ||||
| 西班牙 | ||||
| 中国台湾 | ||||
| 中国香港 | ||||
| 阿联酋 |
从出口价格来看,2024年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的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吨1519美元,较上一年下降10.6%。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出口价格总体呈现温和增长态势,但存在波动。这与高昂的进口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中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或者以高性价比优势在全球竞争的特点。在主要出口目的地中,日本的出口价格最高,达到每吨2150美元,而对中国台湾的出口价格则相对较低,为每吨1072美元。
贸易结构与未来发展启示
综合来看,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市场的进出口数据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贸易图景:中国在这一领域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国内消费面临下行压力。同时,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中低价位的通用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少量但价格昂贵的高端或特殊产品。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结构,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在基础材料领域,尤其是在非可锻铸铁制品这一细分市场,仍有巨大的结构优化和价值链升级空间。
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些数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们不仅要关注出口量的增长,更要深思如何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以适应全球市场对高品质、高性能产品的需求。同时,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内产业升级带来的新需求,例如对精密铸件、轻量化材料或特定功能性铸件的需求增长。
未来,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研发投入、实现产品差异化,将是中国非可锻铸铁制品行业发展的关键。跨境从业者可以考虑深耕特定细分市场,例如与新兴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结合,开发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更强竞争力的非可锻铸铁制品。同时,也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并持续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灵活调整市场策略,以应对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non-malleable-iron-import-9k-export-15k-gold.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