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华盛顿:Robotaxi万亿商机!

步入2025年下半年,全球智能出行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动驾驶技术,特别是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已从科幻概念逐步走进现实,成为各国科技巨头和汽车产业竞相追逐的焦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科技巨头们正积极推动其技术方案与全球监管框架的融合。近期,有外媒报道称,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先生,亲自前往美国华盛顿,积极推广该公司在自动驾驶基础设施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此举不仅凸显了技术领袖对政策环境的重视,也展现了其与业内其他先行者,如美国特斯拉公司创始人马斯克所倡导的自动驾驶路线,存在策略上的显著差异。
路线之争:从理念到基石的转变
在过去几年中,美国特斯拉公司的创始人马斯克先生,曾倾向于将自动驾驶描绘成一种信念的飞跃和追求自由的宏大叙事。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推广方式,虽然吸引了大量关注,但也给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伟达的黄仁勋先生在华盛顿之行中,更侧重于技术架构的务实探讨。他关注的焦点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功率密度、计算效率、仿真框架以及至关重要的安全认证等基础性问题。这种“从基石出发”的理念,正是英伟达希望通过其技术实力,为自动驾驶行业描绘的未来蓝图。
黄仁勋先生指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标志着全球出行方式变革的开端。他曾表示:“无人驾驶出租车是全球出行变革的起点。曾几何时,无人驾驶出租车仍是科幻作品中的场景,而今(2025年)正快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将无人驾驶出租车形象地比喻为“人工智能司机”,并隆重推出了Drive Hyperion平台,将其作为自动驾驶研发的参考路径。
Drive Hyperion平台旨在成为一个行业标准,赋能“全球每一家汽车公司”生产出可支持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车辆。英伟达的愿景是,将传统的汽车底盘转变为一个真正的“轮式计算平台”,为全球的自动驾驶开发商提供强劲支撑。目前,已有众多领先的开发商正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创新,例如Wave、Wabi、Aurora、Momenta、Nuro、WeRide等。这些公司的参与,无疑加速了平台生态的形成,也为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英伟达“超级平台”的愿景与技术内涵
英伟达的战略与特斯拉过去几年来通过其客户车辆构建封闭数据收集系统的优势形成了对比。特斯拉通过其庞大的用户群,积累了海量的真实驾驶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自动驾驶算法的优化提供了独有资源。然而,英伟达则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且可扩展的平台,让更广泛的汽车制造商和技术公司能够参与到自动驾驶的研发和部署中来。
英伟达最新推出的Drive Hyperion 10架构,是一个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就绪平台。这意味着它能够支持在特定条件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无需人类驾驶员干预。该平台的核心动力来自其强大的Thor处理器,每颗Thor芯片的计算能力可达约2000 FP4万亿次浮点运算(teraflops)。在Drive Hyperion 10架构中,两颗Thor芯片协同工作,共同驱动一套高度集成的传感器系统。这套系统包含14个摄像头、9个雷达、1个激光雷达以及12个超声波传感器,共同构建起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能力。
这一技术配置展示了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和传感器融合方面的深厚积累。高性能计算能力是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运行复杂AI算法、进行实时决策的关键。而多类型传感器的融合,则能够有效弥补单一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的局限性,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鲁棒性和安全性。L4级自动驾驶是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等高级自动驾驶应用的核心,其对软硬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英伟达通过Drive Hyperion平台,正在努力提供一个符合这些标准的解决方案,为汽车行业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部署铺平道路。
生态系统构建:开放与集成的博弈
英伟达和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可以被视为开放生态系统与垂直集成模式的博弈。特斯拉的模式是高度集成的,从车辆硬件设计、芯片研发、软件算法到数据收集,几乎都由其自身掌控。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软硬件的深度优化,快速迭代,并确保数据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然而,其缺点是封闭性较高,其他汽车制造商难以直接采用其核心技术,也限制了外部创新者的参与。
英伟达则采取了更开放的策略。它不直接制造整车,而是专注于提供核心的计算平台和软件栈,赋能全球的汽车制造商和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商。Drive Hyperion平台旨在提供一个通用的“骨架”,让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其之上构建定制化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种开放的生态系统模式,理论上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加速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并形成一个由多家公司共同推动的创新网络。
对于全球汽车行业而言,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汽车制造商在面临自动驾驶转型的巨大投入时,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像英伟达这样提供成熟平台和技术支持的合作伙伴,以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而对于追求极致用户体验和差异化的品牌,则可能更倾向于建立自己的垂直集成系统。这场生态系统的构建之战,将在未来几年(特别是2025年及以后)持续演进,并深刻影响自动驾驶行业的格局。
无人驾驶的未来图景与挑战
随着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在基础设施层面的不断投入,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在2025年下半年正加速迈向商业化。未来,无人驾驶出租车有望改变城市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并降低交通事故率。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的出行选择。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智能交通系统将变得更加高效可控。
然而,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并非坦途。除了技术自身的挑战,如极端天气下的感知能力、复杂路况的应对、网络安全等问题,社会和法规层面的挑战同样巨大。例如,自动驾驶的责任归属问题、伦理道德困境、公众接受度以及各国和地区之间不统一的法规标准,都是需要逐步解决的。黄仁勋先生亲自赴华盛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看到了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建立统一的安全认证标准和监管框架,对于确保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落地和广泛应用至关重要。
从经济角度看,无人驾驶技术及其基础设施的成熟,将催生万亿级的市场。不仅是汽车制造和科技研发,包括智慧城市建设、新型物流体系、共享出行服务等诸多领域都将迎来变革。大规模的部署也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技术维护、运营管理、数据分析等领域。
对中国跨境行业的启示与展望
对于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者而言,英伟达在自动驾驶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以及全球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首先,技术趋势的预判与融合能力至关重要。英伟达的案例表明,提供标准化的、强大的计算平台和技术栈,是推动新兴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中国的跨境科技企业和汽车制造商,在发展自身自动驾驶技术的同时,也应关注全球主流平台的演进,考虑如何融入或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开放生态。这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合作,也包括国际标准的参与和制定。
其次,供应链与产业协作的全球化不可避免。无人驾驶技术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芯片、传感器、高精地图、算法、云服务等多个环节。中国的相关企业在走向海外市场时,需要深入理解全球供应链的布局,积极寻求与国际领先企业在技术、资本和市场层面的合作。例如,在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领域,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和采购,能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降低成本。
再者,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日益凸显。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处理海量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涉及用户隐私、地理信息等敏感内容。在跨境运营中,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各国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如欧盟的GDPR、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确保数据在收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合规性。这对于在海外部署无人驾驶服务或进行数据合作的中国企业来说,是绕不开的课题。
最后,新业态与新模式的跨境机遇值得关注。无人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货运、港口/矿山等特定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都可能成为未来跨境服务和产品输出的新增长点。中国的跨境电商、物流、支付等行业,应密切关注这些技术对现有商业模式的冲击和赋能作用。例如,自动驾驶货运车队可以大幅提升跨境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无人驾驶配送机器人有望改变“最后一公里”的跨境交付体验。
在2025年这个关键节点,全球自动驾驶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落地,政策与标准、技术与生态的博弈日趋白热化。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必要持续关注全球科技巨头在智能出行领域的一举一动,审视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图和技术路线,从而为自身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和创新发展,找到新的灵感和方向。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huang-dc-robotaxi-trillion-biz.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