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l Mil 5千万估值!北美南亚裔婚恋蓝海爆发!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跨越国界的文化交融日益普遍,尤其是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与南亚裔等族群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如何在异国他乡寻求情感归属,成为许多人面临的现实课题。数字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为这些群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今天,我们将聚焦北美地区南亚裔群体,探讨他们如何通过专属的婚恋交友应用,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这个案例,或许能为我们中国的跨境行业同仁,在深度理解海外用户需求、开拓细分市场方面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文化桥梁:专为南亚裔群体打造的婚恋应用新趋势
在北美,南亚裔人口是一个规模庞大且充满活力的社群,超过500万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不丹、尼泊尔和马尔代夫的南亚裔人士选择在美国定居,他们大多集中在东西海岸的大都市。对于这些南亚移民的后代而言,如何在个人情感生活中,协调对自身文化、对家庭的忠诚与对爱情的向往,并非易事。传统的相亲模式与主流社会开放的约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专为南亚裔量身定制的婚恋交友应用应运而生。
这些应用并非简单地复制主流平台的模式,而是深刻洞察了南亚裔用户的独特需求。例如,与Tinder或Bumble等通用型应用不同,一些南亚裔交友应用在注册时,不仅允许用户选择年龄、地理位置等基础筛选条件,还提供了“阿姨让我注册的”这样的幽默选项,这不仅是一个玩笑,更是对目标用户群体深层文化背景的巧妙回应。它反映出南亚家庭中长辈对子女婚恋的关注,以及年轻人在这份关爱下,既希望独立选择又尊重家庭意愿的复杂心态。
市场先行者与创新者
在这一细分市场中,不乏先驱者。早在2014年,一款名为Dil Mil的应用在旧金山崭露头角,其名称在南亚多种语言中意为“心心相印”。紧随其后,另一款名为Mirchi(意为“香料”)的应用于2020年在洛杉矶上线。这些平台的一大特点是其对南亚文化多样性的细致考量。它们提供了详尽的下拉列表和复选框,让用户能够标明自己的具体族裔背景,如泰米尔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旁遮普语等。同时,宗教信仰也是重要的筛选维度,包括印度教、穆斯林、锡克教、耆那教等。这些细致的分类,旨在帮助用户找到文化背景更为契合的潜在伴侣,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Sumitra Tatapudy的故事,便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通过这些应用找到真爱的典型案例。31岁的Sumitra在印度孟买和美国圣何塞两地成长,她的父母是典型的南亚移民,遵循着包办婚姻的传统。Sumitra曾尝试过包办婚姻的模式,但发现很难在其中找到情感的连接点。“我意识到,在一个包办婚姻的环境中,我很难确定何时说‘是’。如果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坠入爱河,那么你如何判断?”她回忆道。
之后,她曾与一位非南亚文化背景的男士交往。尽管对方人很好,但这段关系给Sumitra和她的父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是高加索人,这让我们和父母之间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Sumitra的父母会担心,“我们过来会舒服吗?你带你的音乐、你的舞蹈,以及你自身的其他方面,会感到自在吗?”最终,文化差异的重压,以及她在伴侣和父母之间充当桥梁的压力,加上新关系固有的起伏,让她感到不堪重负。“我们之间的问题归结于……我必须解释很多事情,”她说,“没有那种天然的理解,对吗?”
在这种背景下,Sumitra转向了婚恋应用。在朋友的推荐下,她下载了Dil Mil。她发现,反正自己也更多地与印度裔男士约会,这款应用只是让这个过程变得更高效。Dil Mil通过文化元素来促进用户连接。在引导用户突出个性特征时,除了“无忧无虑”、“魅力四射”等通用形容词外,还穿插了“爱喝奶茶(chai drinker)”、“宝莱坞影迷”、“旁遮普舞者”等具有浓厚南亚文化特色的描述。
Dil Mil在某种程度上,与Sumitra父母的包办婚姻传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Sumitra提到,在传统的包办婚姻中,人们可能会与多人交谈,最终才确定一位伴侣。而Dil Mil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匹配选项,而非仅限于本地,这意味着用户可能需要与对方在线上交流数周才能首次见面。这与包办婚姻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任飞跃”异曲同工。
对于Sumitra和她现在的丈夫Sandheep Venkataraman来说,这并非障碍。2018年,在使用Dil Mil约六个月后,她与Sandheep成功匹配。(他的个人资料写着,如果有人向他右滑,就会有很多去Costco的行程,而Sumitra分享这个故事时,恰巧就在Costco停车场。)“当我们聊天时,他谈到了去听A.R. Rahman(一位知名的印度作曲家)音乐会,我当时想,‘天哪,太棒了,有希望了,他也喜欢A.R. Rahman’。”她说。
在应用上匹配大约两个月后,他们在旧金山喝咖啡见面。几个月后,Sandheep在圣何塞与Sumitra的父母共进晚餐。到了2019年4月,他们订婚了。2021年11月,他们在Sumitra父母位于圣何塞的后院举行了婚礼。Sumitra感慨道:“你可以和一个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非常、非常好的连接,我百分之百认同这一点。但我想让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更轻松。当你遇到一个能清晰表达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情感细微之处,并让你感到被理解和被接受的人时,那真是太棒了。”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时代的“媒人”
在南亚在线婚恋领域,Shaadi.com是一个元老级的平台,于1996年在印度创立,其名称意为“婚礼网”。对于许多身处美国及海外的南亚裔年轻人来说,到了二十五六岁,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收到父母亲友建议创建Shaadi.com个人资料的建议,而关于母亲为孩子创建资料的笑话也经久不衰。尽管如此,无论是Shaadi.com还是新兴的应用,都持续满足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正如大多数移民社区一样,在美国长大的南亚裔一代常常要在“母国”与“现居地”之间进行永恒的文化协商。
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副教授Rifat Salam指出:“美国社会非常个人主义化。因此,包办婚姻的理念与美国对约会和生活的期望相去甚远。这些‘应该’是你自己的决定,对吗?”她补充道:“在南亚文化中,你在做选择时会考虑到家庭。拥有这些应用给了你真正的自主权。你可以自己筛选选择,但又不会偏离那些(家庭)期望太远。”
Dil Mil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J Dhaliwal正是抓住了这一理念。他表示,“随着Tinder和Bumble等产品的兴起,南亚裔交友平台存在着明确的机会”(且避免了Shaadi.com所暗示的那种沉重的婚姻压力)。在Dil Mil的初步研究中,团队发现“超过80%的南亚裔在同一社区内约会和结婚”。Dhaliwal解释说:“他们倾向于寻找具有相似成长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伴侣,因为这能满足他们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深层需求。”他透露,Dil Mil的核心市场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但未公布月活跃用户数量。2019年,Dil Mil被Dating.com Group收购,交易估值高达5000万美元。
Dhaliwal还表示,该应用未来可能超越单纯的婚恋功能。“我们目前正在开发一项社区功能,”他补充道,“南亚裔群体对建立友谊也有足够的需求。”Dil Mil、Mirchi和Shaadi.com都提供免费服务,但也都提供付费增值功能,例如能够“喜欢”更多个人资料。Mirchi应用表示其月活跃用户达到7万人,其联合创始人之一Ali Tehranian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为南亚裔婚恋市场增添“新风味”。
Mirchi在应用设计中融入了浓厚的南亚文化元素。打开应用时,一只绘有海娜(henna)的手会向你撒下红橙色的花瓣,这是南亚一些婚礼上的习俗。轻松的个人资料提示会询问用户更喜欢哪种南亚食物(idli还是dosa?)、哪首宝莱坞歌曲是他们“人生的配乐”,或者他们更喜欢Priyanka Chopra还是Deepika Padukone(两位知名的宝莱坞女演员)。
这款应用的灵感源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Tehranian回忆,校园里的旁遮普传统舞蹈(bhangra)表演,似乎将整个旁遮普社区凝聚在一起:不仅是为了跳舞,更是为了彼此相聚。“人们仍在采纳传统、前几代人的价值观,”他说。即使在年轻一代中,文化根基依然“深厚”,彼此相聚的愿望依然强烈,而像Mirchi这样的应用可以促进这个过程。
Adil Sheikh的故事则始于Shaadi.com,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的母亲的选择。她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创建了一个账户(这有时真的不是玩笑),而Safia Gosla正是在那里找到了他。
对于38岁的Adil Sheikh和39岁的Safia Gosla而言,Shaadi.com成为了他们“混合式”约会之旅的有效工具——这既不是完全的包办婚姻,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式约会。“我刚大学毕业,我妈妈就给我注册了Shaadi.com的个人资料。当我发现我在上面时,我心想,好吧,让我编辑一下这些内容——天哪,她描述的这是谁啊?”Sheikh笑着说。他也尝试过其他途径:穆斯林约会应用Minder;阿姨叔叔们安排的相亲;甚至当地的rishta-wali(媒人)。但他遇到的没有人完全合适。最终,Shaadi.com开始给Gosla发送推荐Sheikh个人资料的邮件。这种“广告疲劳”最终促使她点击了“喜欢”他的个人资料。
“所有的邮件仍然会发给我妈妈,”Sheikh说,“所以当Safia对我表示兴趣时,我妈妈就来敲我的门,说:‘嘿,这个女孩对你感兴趣。看看吧,她住得很近。’她的个人资料里穿着纱丽,我就想:‘哦,她穿的这件纱丽很可爱。’”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是在7月(在欧文的Houston's餐厅),结果发现,他们的缘分早已注定。
Gosla说:“当我问他爸爸是哪里人时,他爸爸和我爸爸是同一个小村庄的,而且他们从小就认识,所以我们的祖父母也认识。”正好在45次约会之后(这对夫妇在笔记本上记录了每一次约会),他们在11月在奥兰治县的一座清真寺举行了婚礼。根据Gosla的说法,归根结底,约会应用与当地的媒人并没有太大区别;它只是一个虚拟的、由算法驱动的版本。“Shaadi.com就是我们的媒人,”她笑着说。
当然,这些应用并非对每个人都奏效。对于26岁的Ria Jain来说,它们只是一种被动的方式,为了安抚她渴望婚礼的父母。对于36岁已离婚的Deep Agarwal来说,这些应用是十年空白期后,重新进入“非常令人不知所措”的约会世界的一次尴尬尝试。而对于27岁的Prince Singh来说,南亚裔交友应用提供了一个打破障碍的可能性。在主流平台上,女性可能对他佩戴头巾的选择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当Dil Mil出现在他视线中时,他充满希望。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感觉。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亚裔交友应用和主流交友应用并没有区别。即使你们以同样的方式礼拜,说同样的语言,这也不能保证产生化学反应。
跨境行业的思考与启示
南亚裔婚恋交友应用在海外的兴起,为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模式。这不仅仅是关于约会,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捕捉并满足特定社群的深层需求。
细分市场的巨大潜力: 像南亚裔这样的少数族裔社群,即使在海外,其内部文化、宗教、语言的细分也极为复杂。这些应用精准地把握了“在文化背景相似的前提下寻找伴侣”这一核心诉求,从而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提示我们,在面对全球市场时,不应只看到大的国家或地区市场,更要深入挖掘特定文化背景、兴趣偏好、生活习惯的“小”群体。
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 从Mirchi的欢迎动画到Dil Mil的个性标签,这些应用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技术平台,更是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品牌传达上深度融入了南亚文化元素。这种“文化在地化”而非简单的翻译,是其成功的关键。对于中国跨境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电商、社交还是其他领域,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精髓,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产品和服务中,是赢得用户信任和忠诚的必由之路。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这些应用并非完全颠覆传统,而是在数字时代以创新的形式延续了传统“媒人”的角色。它们将包办婚姻中“家庭参与”和“文化筛选”的元素,与现代约会中“个人自主选择”的自由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混合模式”。这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在出海过程中,如何尊重并改造当地传统,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新意又符合当地习惯的产品,至关重要。
情感与社交延伸的可能性: Dil Mil计划拓展社区功能,这表明这类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婚恋。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社群认同,从婚恋到友谊,再到更广泛的社交乃至商业连接,都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对于致力于构建全球华人社群,或服务于特定海外华人群体的跨境企业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2025年下半年,海外市场充满机遇。中国跨境从业人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深入分析目标市场中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需求。通过精细化运营、文化敏感性设计和技术创新,在海外开辟更多符合中国价值观,且能满足全球用户深层需求的蓝海市场。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dil-mil-50m-na-south-asian-niche-boom.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