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出海,日收10亿美金支付“生死劫”!
说起全球收单,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不就是装个POS机,或者接个支付网关吗?这有什么稀奇的?但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支付赛道,它不光硬核,而且未来潜力巨大,专为中国品牌出海保驾护航,你肯定会眼前一亮。
新媒网跨境获悉,前阵子跟一家头部跨境支付公司的全球业务副总裁深聊,他无意中提到了一个特别的全球支付赛道:为咱们中国品牌出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支付解决方案。这一听,我可来了精神,赶紧连夜把这些干货整理出来,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你可能从未接触过,但却不得不懂的“宝藏”方向。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帮咱们的蜜雪冰城、名创优品、华莱士这些在海外市场大展拳脚的连锁品牌,解决一个核心难题:在全球各地,既安全又高效、成本还低地把钱收进来,管起来,最后再按需求分出去。这可不是那种随便安装个收银设备,或者简单对接个支付接口就能搞定的事,它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全球资金清算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今天,咱们就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这个方向,值得所有支付圈的同行们关注。
连锁企业,全球化支付之痛,谁来解?
想象一下,一个雄心勃勃的连锁品牌,在东南亚、欧洲、甚至北美,一口气开了几百家门店,从奶茶店到精品店,从快餐到新能源车展厅,这背后会遭遇哪些支付方面的挑战呢?
首先,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收单环节的极度碎片化。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支付习惯都千差万别,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说,在东南亚,你不能指望大家都用信用卡,GrabPay、GoPay、ShopeePay等十几种电子钱包才是主流;到了巴西,Boleto账单支付可能比银行卡还受欢迎;荷兰人喜欢用iDEAL进行银行转账;而严谨的德国,发票支付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一个品牌出海,在每个国家都得找一个当地的收单机构合作,那光是对账这一项工作,就能把财务团队折磨得集体崩溃,更别说接口对接、费率谈判的烦恼了。
其次,是集团全球多币种资金归集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今天泰国门店的泰铢营业额,可能还趴在当地银行账户里动弹不得;明天马来西亚的营收,又被困在当地的马币账户中。总部想要统一把这些散落在全球各地的资金汇集起来,用于再投资或全球运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统的国际电汇,最快也得3-5天才能到账,中间行的费用更是层层剥皮,吃掉不少利润,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周转效率和利用率。
更要命的是合规问题,全球收单简直是雷区遍布。印尼有中央银行(BI)的严格监管要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对支付牌照发放极为审慎,欧洲又有严苛的PSD2支付服务指令和GDPR数据保护条例。这些法规错综复杂,一不小心踩了红线,动辄就是巨额罚款,甚至可能导致业务停摆。对很多初次出海的品牌来说,交“合规学费”几乎是他们的第一课。
最后,是整个连锁生态协作的资金流难题。海外加盟商需要分账,本地供应商要按时付款,营销伙伴的结算也得及时到位……这些跨境、跨币种的资金调度,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割裂的处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特别容易出错,甚至可能影响品牌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
那么,这个市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根据行业内部数据,一些头部跨境支付公司,单日交易峰值已经突破10亿美元大关,累计处理的交易金额更是接近2000亿美元,服务网络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随着中国品牌出海步伐的加速,这个市场还将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
玩家众生相:典型的“三国演义”
放眼全球收单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主要玩家,就像一场“三国演义”,各有所长,各据一方。
第一类,是传统本地收单行的“地头蛇模式”。这些机构深耕本土市场多年,对当地的支付习惯、法规政策和银行网络理解得最为透彻。它们的优势在于本地网络深厚,服务稳定,对当地特定支付方式的支持度高。但劣势也极其明显:它们的服务范围往往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业务流程和技术接口各不相同,对企业来说,管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的本地收单伙伴,不仅沟通成本高,技术对接更是一场噩梦。想象一下,一个品牌在十个国家开店,就要对接十家不同的本地银行,这管理起来有多复杂?
第二类,是平台型玩家的“全球巨无霸模式”,比如像爱尔兰的Adyen、美国的Stripe这些全球性支付巨头。它们的解决方案通常提供一个统一的API接口,接入后便能实现全球收单,技术体验流畅丝滑,能极大简化商户的对接工作。然而,其最大的不足在于“贵”!高昂的费率对于利润相对微薄的零售连锁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大开销。此外,它们的模式通常更加标准化,对于连锁企业复杂多变的定制化需求,往往显得不够灵活,难以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第三类,也是我们今天重点关注的,是深度服务派的“中国军团模式”。这些机构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技术积累,走的是“全球网络+中国服务”的路线。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懂中国品牌。它们深知中国连锁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出海痛点,能够提供更加贴身、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凭借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这些机构在费率上更具竞争力,并且往往能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从前端的门店收单,到后端的资金归集、全球换汇、跨境结算,再到供应商付款和内部资金分账,真正做到“一条龙”打通所有环节。
当然,“中国军团”也面临挑战,比如全球牌照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技术产品体验也需要不断迭代,追赶甚至超越国际顶级玩家。可以说,在这个赛道上,战局非常清晰:中国军团正凭借对中国品牌的深度理解和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优势,逐步蚕食传统地头蛇和全球巨无霸的市场份额。
资金清算:三套“变速箱”与“牌照通行证”
连锁品牌在全球收款,钱是怎么从消费者口袋里,最终安全、合规地流到品牌总部账上的?这背后有三套主要的技术路径,我把它比喻成三种不同的“变速箱”。
1. 传统自动挡:卡组织网络
这是最常见、最基础的方式。消费者在门店刷卡或扫码(基于银行卡),交易信息会通过Visa、Mastercard这样的国际卡组织网络进行传递。资金先由发卡银行经由卡组织清算,结算给当地的收单银行,品牌方再从当地的收单银行获取营收。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通用性强、网络稳定、全球接受度高,尤其在信用卡普及的欧美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配置。然而,它的“硬伤”在于费率。卡组织的交换费、收单行的服务费,层层剥皮,对于利润率不高的零售连锁行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运营成本。而且,资金依然沉淀在各国本地银行,归集到总部账上,效率依然不高。
2. 手动挡:本地支付网络聚合
这可以说是深度服务派玩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们在目标国家,通过获取自有牌照或与当地银行、支付机构深度合作,成为本地化的收单方。消费者使用当地流行的支付方式,比如巴西的Boleto、德国的Giropay、东南亚的GrabPay或Gopay等各类电子钱包进行付款,钱款会直接进入这些支付机构在当地建立的资金池。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新兴市场,以及任何本地支付习惯根深蒂固的地区。它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是成本更低,因为它绕开了卡组织的部分费用;其次是转化率更高,因为迎合了本地消费者的支付习惯,提高了交易成功率。最关键的是,它为后续的统一资金调度创造了条件。然而,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技术整合异常复杂,需要对接无数个本地支付接口,并保持实时更新,这对支付机构的技术团队是巨大考验。
3. 电动挡:区块链与稳定币的未来模式
这是最前沿、最具想象空间的技术路径。理论上,门店的营业额可以实时兑换成USDC等与法币挂钩的稳定币,通过区块链网络,几乎实时、低成本地汇至总部控制的数字钱包,总部再根据需要将稳定币兑换成法币,或直接用于支付。目前,这种模式更多停留在概念验证和B2B结算层面,比如用于给海外供应商付款。要直接用于C端收单,它还面临着监管不确定性、波动性风险以及用户接受度等巨大挑战。
从理论上看,稳定币支付速度最快、成本最低。但现实是,监管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税务处理复杂,大众对数字资产的接受度也较低。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哪个品牌会只选择一种“变速箱”。“混合动力”才是王道。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卡组织的“传统自动挡”是基础配置;在新兴市场,“本地支付聚合”的“手动挡”则是提升竞争力和利润的关键;而在内部资金调拨和B2B支付上,可以小范围试点稳定币这个“电动挡”,作为优化成本的“秘密武器”。
话说回来,你想在路上开车,光有车不行,还得有“驾照”。在全球支付的舞台上驰骋,光有技术也不够,还得有“牌照”。这才是最高的壁垒,也是真正的护城河。
比如,新加坡的MPI(主要支付机构)牌照,是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含金量极高;香港的MSO(金钱服务经营者)牌照,是通向全球市场的重要支点;美国的MSB(货币服务企业)牌照以及各州的MTL(货币传输许可证),是啃下北美这块硬骨头的必备许可;欧盟的EMI(电子货币机构)/PI(支付机构)牌照,则可以实现一张牌照,通行欧洲多个国家。此外,各地还有专门的收单牌照,比如英国的AIP(授权电子货币机构),欧盟的PSD2支付机构牌照等,这些都是在当地合法开展收单业务的直接许可。比如国内某头部支付企业,其构建的全球牌照矩阵就相当强大。
深度服务派玩家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全球主要市场不惜重金、投入巨大精力,拼命考下这些“驾照”。它们的解决方案之所以能够成立,核心前提就是它们已经或正在构建这样一个全球牌照网络。否则,一切都将是无根之木。可以说,这套赋能连锁出海的解决方案,其底层是“本地支付聚合+全球资金池调度”的清算能力,而它的合法合规性,则由全球牌照矩阵来保障。这两者结合,才构成了赋能中国品牌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Web3,会如何切入这个场景?
目前来看,Web3技术,特别是稳定币,直接用于C端消费者收单,还不太现实。但它已经在两个关键环节开始悄悄渗透,发挥作用。
首先是B2B跨境结算。当品牌总部需要向海外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支付大额款项时,通过稳定币进行结算,可以大幅降低传统银行汇款的手续费,并且实现近乎实时的到账。这对于优化全球供应链的资金流、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是内部资金调拨。将各国子公司的富余资金,通过稳定币网络,快速、低成本地归集到总部资金池,或者根据业务需求,高效地调配到急需资金的另一个国家子公司。这相当于为全球化的企业,建立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资金高速公路”。
简单来说,Web3目前更像是一个后台的结算层工具,它正在优化传统跨境汇款的弊端,而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前台支付工具。
常见的玩家,各自在“吃什么饭”?
在当前的全球收单市场,不同的玩家各有侧重,像是在不同餐桌上享用各自的“大餐”。
Adyen和Stripe,它们是全球支付领域的标准制定者,吃的是技术领先和品牌信任的饭。它们的客户往往是追求极致稳定、省心、全球统一顶级体验的大型跨国企业,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些企业看重的是其成熟的全球网络、卓越的研发能力和强大的品牌背书。
我国支付天团,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PingPong,吃的是深度服务和成本优势的饭。它们最懂中国品牌出海的业务逻辑和组织架构,能够提供从前端收单到后端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的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它们是那些寻求高速增长、对成本敏感、同时需要高度契合中国式经营模式的连锁品牌的“最佳伴侣”。这些机构不仅提供技术,更提供一套懂中国人的“管家式”服务。
Airwallex(空中云汇),这家公司更像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构建者,它的定位与我国支付天团有相似之处,但可能更强调为开发者和企业构建底层的金融操作平台,野心在于成为企业全球金融操作的“操作系统”。它希望通过更开放的API和模块化的服务,让企业能够像搭建乐高一样,灵活组合自己的全球金融服务。
怎么干?新媒网跨境认为:先学会做“外科医生”!
底层逻辑和战场格局都摸清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最硬核的部分——究竟该怎么干?无论是已经在场的支付巨头想拓展新业务线,还是咱们支付老炮们想自己下场创业分一杯羹,我推演了一套从0到1,再到N的打法。
对于从0到1的创业公司:强推“钉子策略”
你既没有巨头那样庞大的牌照网络,也没有它们雄厚的资本实力,怎么玩?所以,别想着一上来就造航空母舰,而是要先打造一把最锋利的手术刀。选准一个“钉子”,慢工出细活,进行单点破局。
- 垂直场景钉: 不做全行业,就死磕一个细分场景。比如,专门服务出海的中式茶饮品牌、国潮美妆品牌或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你会发现,这些品牌的门店模型、供应链体系、加盟模式都高度相似。你把他们这一类客户吃透,解决方案就能高度标准化、可复制。
- 垂直区域钉: 不做全球市场,就死磕一个区域。比如,专注东南亚市场,把印尼、泰国、越南的本地支付和合规玩到极致。甚至可以更狠一点,只做印尼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绝对专家。当你在这个区域建立起绝对优势,再慢慢扩张到周边国家。
- 垂直功能钉: 不做全链路,就死磕一个痛点。比如,只做跨境分账。把连锁品牌和它的海外加盟商、本地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的资金分配问题,做到全球最快、最透明、成本最低。仅仅解决这一个高频、高痛点的问题,就足以让你活得很好,并且积累口碑和用户。
然后,就是把这颗“钉子”砸出极致体验。在你选定的窄巷子里,把你的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比如,你的卖点是分账,那就做到:速度快如闪电,成本低到极致,全链路透明可查,分账模型灵活多变。快到,交易完成,资金秒级到账各方账户;低到,手续费趋近于零;透明到每一笔收款和分账都清晰可查;灵活到支持各种复杂的利润分配模型。在早期,用“手动挡”不丢人,甚至可以借助Excel和人工审核来辅助处理,关键是先跑通商业模式,验证市场需求,搞定你的前10个标杆客户。
对于从1到N的巨头和大型支付公司:必须“生态杠杆策略”
像头部玩家这样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机构,打法就完全不同了。它们的核心是搭建平台,撬动生态。
- 产品模块化,像乐高积木一样,快速定制组合: 把收单、汇兑、分账、融资、虚拟卡等所有功能,都做成标准化的乐高积木模块。让客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合成他们需要的解决方案。这考验的是支付机构强大的中台能力和API设计能力。
- 渠道生态化,来一招“借船出海”: 仅仅依靠自己的直客团队是有限的,必须疯狂发展生态伙伴。与零售SaaS服务商合作,将支付能力无缝嵌入他们的系统;与帮助品牌进行出海落地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合作,让他们向客户推荐你的支付解决方案。当然,也可以与像我这样的行业观察者合作,我们也是他们需要链接的节点。
- 将牌照与资金池实现网络全球化: 这是一场持久战和资本战。需要持续投入,在全球核心市场和重要新兴市场获取关键牌照,并建立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池网络。这就像修筑一条全球性的金融高速公路,是无法绕开的硬实力。
- 深度定制,服务行业化: 在乐高积木的基础上,为重点行业,比如茶饮、零售、新能源汽车、电商等,打造行业标准解决方案。这需要配备既懂支付又懂行业的专家团队,进行深度交付。这才是建立起最高壁垒的地方,因为每个行业的经营特点、资金周期、合规要求都千差万别。
下一个战场在哪里?
当支付逐渐成为基础设施,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薄的时候,下一个价值高地将是基于支付数据的生态赋能。谁掌握了品牌的全球资金流水,谁就掌握了未来。
- 供应链融资: 掌握了交易数据,支付机构可以清晰了解品牌的现金流状况,进而为其上下游的供应商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经营分析与决策: 聚合全球门店的交易数据,可以帮助品牌进行精细化的经营分析,比如洞察不同区域的消费趋势、选品决策优化、市场营销策略调整等,从数据中挖掘增长机会。
- 会员入口与营销触点: 支付是最高频的商业行为。支付平台天然可以成为品牌的会员入口,或者集成营销触点,实现精准的优惠券派发、积分兑换、个性化推荐等,提升用户忠诚度和复购率。
Web3会颠覆一切吗?新媒网跨境预测:稳健前行!
短期内,Web3不会颠覆传统的支付体系,但它会以渐进的方式改造行业。在未来的3-5年内,稳定币在B2B跨境结算和企业内部资金调拨场景,会成为重要的补充工具,但它不会取代现有主流的解决方案。而如果放眼5-10年,随着全球监管政策的逐渐明朗、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基于区块链的清算网络有可能成为一个选项之一,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与传统系统共存,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格局。
至于我们终极想象中的画面——品牌发行自己的忠诚度代币,全球消费者用稳定币支付,供应链在链上实现自动结算……那还很遥远,需要跨越诸多监管、技术和用户习惯的障碍。因此,新媒网跨境给所有玩家的建议是:关注Web3,小步试点,但别“All in”。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商业价值,永远比技术炫技重要一万倍。
最后,给支付老炮们的几点忠告
连锁出海支付这个赛道,表面上看是纯粹的支付业务,但实质上是“资金流+信息流+合规”的深度融合。它正在从一个单一的工具型生意,演变成一个连接广泛的生态型生意。
在竞争格局上,不要试图在巨头的正面战场硬碰硬。找到它们暂时看不上,或者做起来不经济的边缘市场和细分场景,扎进去,建立你的根据地。要知道,今天的边缘,很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这个领域最稀缺的,是那些既懂支付技术、又懂行业痛点、还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你正在寻找机会,现在入场正当时,前景广阔。
最重要的是心态,还是那句话:慢就是快,稳就是赢。跨境支付无小事,合规和安全是基石,是那个“1”,其他所有的增长和创新,都只是它后面的“0”。千万别为了追求一时的速度,而忽视了风险,一定要构建长期的竞争壁垒。
与各位在全球浪潮中搏击的同行们共勉。咱们这个行业:最精彩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ese-brands-1bn-daily-payments-fight.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