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出口骤降22.9%!红海危机+新费用

2025-10-29跨境物流

Image

2025年下半年,全球贸易格局依然复杂多变,对中国跨境企业而言,密切关注美国市场的脉动至关重要。作为中国商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美国消费需求的起伏、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供应链效率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国内企业的经营策略。近期数据显示,美国集装箱进口量在2025年9月出现波动,这背后折射出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我们注意到,虽然短期内数据有所回落,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美国整体进口需求仍保持着一定的韧性。这既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也与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的策略调整密切相关。

美国集装箱进口量在9月小幅回落,但年内表现仍显稳健

2025年9月,美国集装箱进口总量为2,307,933个标准箱(TEU)。这个数字相比8月下降了8.4%,也比2024年9月减少了8.4%。尽管如此,9月的进口量仍是历史同期第三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5年年初至9月底,美国总进口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1.9%。这表明,虽然9月出现了回调,但全年来看,美国市场的整体需求依然保持相对稳定,部分企业可能在早些时候已提前备货。
U.S. Container Import Volume Year-over-Year Comparison

具体到月度数据,9月的进口量比8月减少了211,789个标准箱,降幅为8.4%。这种8月至9月的环比下降在过去十年中,有八年都曾出现。不过,2025年这次的降幅略大,可能反映出在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下,进口商对货运安排的敏感性有所提高。即便如此,2025年9月的进口量依然是历史第三高点,仅次于2024年9月的2,520,935个标准箱和2021年9月的2,489,942个标准箱。这组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尽管近期略有放缓,但美国市场的进口活力依然不容小觑。
u.s

美国十大主要港口吞吐量在9月普遍走弱

进入2025年9月,美国十大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环比下降了7.9%,总计减少了169,455个标准箱。大部分主要门户港口都出现了收缩,其中,长滩港降幅最大,达到11.4%;巴尔的摩港下降12.6%;萨凡纳港下降9.1%。其他港口如洛杉矶港(-7.6%)、纽约/新泽西港(-8.6%)、查尔斯顿港(-7.6%)、诺福克港(-6.2%)和奥克兰港(-6.4%)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休斯顿港的降幅相对较小,为2.0%。值得注意的是,塔科马港是唯一实现增长的港口,环比上涨4.7%。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暗示了进口商在面对关税波动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对于依赖这些港口进行物流操作的中国跨境企业来说,持续关注各港口的动态至关重要,以便及时调整运输策略。
u.s

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量在9月显著下降

2025年9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集装箱量降至762,772个标准箱。这个数字环比下降了12.3%,同比下降了22.9%,并且比2024年7月创下的1,022,913个标准箱的历史高点低了25.4%。

中国商品在美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也从8月的34.5%下滑至9月的33.0%。同比来看,中国对美出口的多个主要商品类别普遍出现下滑,许多类别的降幅超过20%。

商品类别(海关编码) 同比降幅
铝及制品(HS-76) 43.8%
玩具及运动用品(HS-95) 32.8%
鞋类(HS-64) 33.9%
电气机械(HS-85) 31.5%
针织服装(HS-61) 31.9%
非针织服装(HS-62) 29.1%
钢铁制品(HS-73) 24.6%
车辆(HS-87) 23.5%
玻璃器皿(HS-70) 28.3%

家具和寝具(HS-94)作为中国对美出口的最大类别,虽然同比下降了22.3%,但在所有中国对美进口商品中仍占据14.5%的份额。相比之下,塑料制品(HS-39)表现出相对韧性,仅下滑1.5%,其份额则增长到总量的13.5%。

9月的数据反映出几乎所有主要类别商品的普遍走弱,这既是季节性因素影响,也可能与关税政策导致进口商更加谨慎有关。考虑到中美关税休战协议将在11月中旬到期,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依然对政策走向和市场动态高度敏感。
u.s

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9月多数主要港口均出现下降

2025年9月,美国十大主要港口来自中国的进口量下降了94,852个标准箱,环比下降11.6%。其中,西海岸港口下降明显,长滩港降幅16.4%,奥克兰港11.2%,洛杉矶港5.7%,西雅图港29.0%。东海岸的纽约-纽瓦克港大幅下降22.1%,诺福克港下降15.0%,萨凡纳港下降10.6%,查尔斯顿港下降3.0%。墨西哥湾沿岸的休斯顿港则小幅上涨0.8%。西海岸的塔科马港是唯一实现增长的港口,上涨5.3%。

这种跨越两岸的普遍下降,反映出美国市场对中国商品进口需求的整体放缓。中国跨境企业在布局物流和选择口岸时,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u.s

多数主要来源地进口量环比下降,亚洲贸易动能放缓

2025年9月,美国从十大主要来源地(CoO)的集装箱进口量环比下降9.4%,总计减少了169,126个标准箱。其中,来自中国的进口量下降最为显著,减少了106,751个标准箱(12.3%)。

此外,意大利(15.1%)、韩国(14.1%)、德国(11.6%)、中国香港(11.2%)和中国台湾(10.2%)的进口量也出现明显下降。越南和泰国的小幅回调分别为2.9%和3.5%,印度则下降5.2%。印度尼西亚的降幅极小,仅为0.2%。

9月整体的收缩幅度是8月降幅(4.4%)的两倍多,显示出疲软态势已蔓延至多个主要来源地。这凸显了中国对美出口量回调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多个主要贸易伙伴动能的普遍放缓。

来源地 环比降幅
中国 12.3%
意大利 15.1%
韩国 14.1%
德国 11.6%
中国香港 11.2%
中国台湾 10.2%
印度 5.2%
泰国 3.5%
越南 2.9%
印度尼西亚 0.2%
u.s

年同比进口量大幅下降,中国市场波动成为主导因素

2025年9月,美国从十大主要来源地的集装箱进口量同比下降12.0%,总计减少了223,521个标准箱。其中,来自中国的进口量下降最为明显,减少了226,653个标准箱(22.9%)。

此外,韩国(17.3%)、中国台湾(18.1%)和中国香港(11.8%)的进口量也出现大幅下滑,德国(4.4%)和意大利(2.5%)的降幅相对较小。

形成对比的是,一些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印度尼西亚同比上涨18.6%,泰国上涨11.5%,越南上涨7.0%,印度上涨5.2%。9月的下降抵消了8月小幅增长0.7%的成果,这表明中国市场的波动性持续影响着美国整体进口格局,即便供应链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

来源地 同比降幅/增幅
中国 -22.9%
韩国 -17.3%
中国台湾 -18.1%
中国香港 -11.8%
德国 -4.4%
意大利 -2.5%
印度尼西亚 +18.6%
泰国 +11.5%
越南 +7.0%
印度 +5.2%
u.s

东西海岸港口份额此消彼长

2025年9月,美国各港口的市场份额相较8月仅有小幅变动。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港口的市场份额合计增至41.3%(上升0.5%),而西海岸港口则小幅降至43.9%(下降0.2%)。前十大港口共处理了85.2%的总货运量,比8月的84.9%略有增加。

这是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港口连续第三个月实现份额增长,此前它们在7月曾一度跌破40%。西海岸港口的份额则自1月达到46.8%的高点后逐渐回落。总体来看,两条海岸线的吞吐量仍处于年内典型范围内,表明其港口结构大致保持稳定。对于中国跨境企业来说,在选择物流路线时,可以根据季节性需求和各港口承压能力,灵活调整东西海岸港口的使用比例。
图八:主要港口、西海岸港口和东海岸/墨西哥湾沿岸港口吞吐量分析

港口延误情况参差不齐,整体略有改善

2025年9月,随着进口量的下降,美国港口的过境时间延误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体表现不一。

在西海岸,长滩港(减少1.2天)、奥克兰港(减少0.9天)和西雅图港(减少0.4天)的延误时间有所缩短,而洛杉矶港则小幅增加了0.3天,塔科马港保持稳定。在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纽约-新泽西港(减少0.5天)和诺福克港(减少1.1天)有所改善,查尔斯顿港和萨凡纳港变化不大,休斯顿港则小幅增加了1.0天。

总体而言,美国主要港口仍能有效地处理吞吐量,没有出现明显的拥堵迹象。这对于中国跨境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意味着货物抵达美国后,因港口运营效率低下而导致的延误风险相对可控。
图九:十大港口月度平均过境延误天数(2025年7月-9月)
注:海外报告中对港口过境延误的定义是,提货单上最初声明的预计抵达日期与海外报告收到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处理过的提货单数据日期之间的天数差异。

墨西哥湾沿岸进口量连续第二个月下降

2025年9月,墨西哥湾沿岸集装箱进口量下降至216,206个标准箱,相比8月的227,401个标准箱下降了4.9%,这也是继7月反弹后连续第二个月出现收缩。该区域的进口量比过去12个月的平均水平(229,624个标准箱)低5.8%,表明该区域出现温和的季节性降温。
图十:2024年10月至2025年9月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集装箱进口量

美国政府停摆为进口商带来额外不确定性

尽管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的核心职能依然正常运作,但由于美国政府停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USDA)和环境保护署(EPA)等机构的辅助审查和监管审批可能面临人员不足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受管制商品的运输延误风险增加。

美国商务部(DOC)和美国国务院(DOS)的许可和分类服务也可能放缓,影响需要出口或进口管制的商品。除了运营层面,此次停摆已经导致关键的联邦经济数据发布延迟,给企业和政策规划带来了复杂性。虽然港口的集装箱进口流量保持稳定,但长时间的干扰可能会导致积压,并增加合规性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规划增加了另一层风险。对于中国跨境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潜在的清关和审批时间延长,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中美关税休战协议持续,双方仍在谈判中

中美之间的关税休战协议将持续至2025年11月10日,这意味着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仍维持在约30%的水平,避免了在关键的假日货运季出现新的升级。虽然谈判目前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但双方在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和国家补贴等方面的根本性分歧仍未解决。

这一休战期为进口商提供了短期的稳定性,但11月之后的展望仍不明朗。谈判结果将决定休战协议是会发展为更广泛的协议,还是将重新陷入关税升级。中国跨境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这一谈判的最新进展。

解放日关税在法律挑战中依然有效

“解放日关税”目前依然生效,尽管其面临着显著的法律压力。2025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维持了下级法院的裁决,即通过《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征收的许多关税超出了总统权限。但法院同时搁置了其判决,直至10月14日,以留出时间进行进一步上诉。由于此番搁置,在诉讼进行期间,这些关税目前仍可强制执行。该案件已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待裁决。面对不确定的关税前景,进口商可能会优先考虑提前发货和供应链多元化。

新的301条款船舶费用可能增加航运成本和清关风险

自2025年10月14日起,美国联邦公报通知中新设立的船舶费用将适用于在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根据船舶类型不同,这些费用从每净吨14美元到50美元不等(或每卸载一个集装箱120美元),液化天然气(LNG)油轮除外。

这些新费用可能会增加受影响船舶运输商品的成本,并给依赖受费船舶的进口商增加行政复杂性。费用核实或支付的延误可能会暂时中断卸货或清关,特别是对于涉及中国建造或中国运营船舶的高运量贸易航线。对于中国航运公司和出口企业而言,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

胡塞武装袭击持续,海运航线改道现象不减

红海航线的中断在2025年10月持续存在。9月29日,荷兰籍“Minervagracht”号货轮在亚丁湾遭到导弹袭击,这表明胡塞武装的行动范围已超出传统的红海区域,进一步凸显了对海上航线的持续威胁。

许多船公司继续完全避开苏伊士运河,选择绕道非洲好望角,这使得亚洲往返欧洲以及亚洲往返美国东海岸的航程延长1至2周,甚至更长。根据最新评估,红海-苏伊士运河系统的交通量仍远低于危机前水平。虽然一些油轮正谨慎地重新进入该区域,但大多数集装箱船服务仍维持替代航线。这一持续的挑战,直接导致了全球物流成本的上升和运输时间的延长,对依赖这些航线的中国跨境企业带来了显著影响。

对中国跨境从业者的观察与建议

2025年9月,美国集装箱进口量虽较8月有所下降,但整体表现依然强劲,创下历史同期第三高位,年初至今的总量也持续超越2024年同期。港口延误情况总体略有改善,较低的货运量支持了主要门户港口的稳定吞吐。与此同时,持续存在的波动因素,包括仍在持续的红海危机、美国政府停摆以及经济指标的温和放缓,仍在对全球供应链构成影响。

中国跨境行业从业者应持续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以便在不断变化的贸易环境中降低风险并调整运营策略:

  1. 贸易政策走向: 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特别是与关税相关的动向,对中国企业影响深远。9月数据显示,进口商对关税政策高度敏感。中美关税休战协议虽然持续至2025年11月10日,为进口商提供了暂时稳定,但休战结果的不确定性仍构成未来风险。此外,2025年8月7日生效的对60多个贸易伙伴征收的特定国家关税框架,以及面临法律挑战的“解放日关税”都值得关注。2025年10月14日生效的新301条款船舶费用,可能增加中国建造或运营船舶的航运成本和清关复杂性。这些政策变化,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提前研判,并灵活调整生产和出口布局。

  2. 集装箱吞吐量水平: 月度集装箱吞吐量在240万至260万标准箱之间,历来是美国港口和内陆物流网络面临压力的关键阈值。2025年9月,美国进口量降至231万标准箱,略低于这一压力区间。进入第四季度,这种收缩态势既反映了季节性需求放缓,也体现了关税波动带来的持续影响。跨境企业需要据此评估物流链路的承压能力。

  3. 港口过境等待时间: 港口延误时间的缩短,通常意味着全球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或商品及物流服务需求的下降。2025年9月,港口过境延误情况参差不齐,但整体略有改善,部分主要门户港口等待时间缩短,少数略有增加。总体来看,美国港口仍在有效管理吞吐量,未出现普遍拥堵的证据。这为中国出口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流环境,但仍需对特定港口和航线保持关注。

  4. 美国经济状况: 美国作为进口驱动型经济体,其经济健康状况是衡量集装箱进口量的关键指标。2025年8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人,7月的数据上修至7.9万人。失业率小幅升至4.3%。实际平均时薪环比下降0.1%。初步基准修正显示,3月非农就业总人数减少了91.1万人(0.6%),这是多年来最大的下调之一。9月,由于联邦政府停摆,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就业报告延迟发布,市场依赖替代数据:ADP报告显示私营部门就业减少3.2万人,芝加哥联储估计失业率稳定在4.3%。美联储9月将利率下调至4.00%-4.25%,凸显了在招聘放缓和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其鸽派倾向。这些经济数据将直接影响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进口需求。

  5. 中东地区冲突: 胡塞武装带来的威胁持续促使船公司避开苏伊士运河,延长了航行时间,增加了绕道好望角的航运成本。胡塞武装在9月的袭击仍在继续。虽然一些油轮已谨慎地返回该航线,但集装箱船仍普遍选择绕道好望角,使亚洲往返欧洲及亚洲往返美国东海岸的运输时间延长9至14天。缺乏局势降级的迹象表明,在2025年第四季度,航线改道将继续是基本假设。中国企业应将此因素纳入物流成本和时效的预估中。

中国跨境企业在面对这些复杂的全球贸易挑战时,应积极评估潜在影响,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灵活调整供应链布局,采取短、中、长期结合的策略。例如,短期内应关注美国政府停摆对清关和合规流程的影响,以及新的关税政策和船舶费用可能带来的成本增加。中长期则需持续关注中东冲突对航线选择的影响,并考虑供应商和工厂位置的多元化,以降低对单一地区或过度拥挤贸易线路的依赖。只有积极应对,方能在变局中寻求发展。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us-exports-plunge-22-9-pct-red-sea-fees.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下半年,特朗普任美国总统,美国集装箱进口量9月出现波动,但整体仍稳健。中国对美出口量显著下降,受关税及季节性因素影响。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特别是关税政策,对中国企业影响深远。红海航线中断持续,导致海运航线改道,增加物流成本。跨境企业应密切关注贸易政策、吞吐量、港口延误、美国经济状况及中东冲突等关键点,灵活调整运营策略。
发布于 2025-10-29
查看人数 117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