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缺人慌!中国机器人部署5.6万台,3人顶5人还拉新!
近年来,全球餐饮服务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许多餐厅里,腰部高的机器人在食客中穿梭,它们能够引导顾客入座、送餐送水,甚至将脏盘子运回厨房。有的机器人还设计成猫咪模样,当你轻抚它们的头部时,还会发出可爱的“呼噜”声。这些现象引发了一个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机器人服务员是否代表着餐饮业的未来?这是一个全球餐饮界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答案的方向。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服务员是解决当前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近几年机器人服务员的销售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球范围内已有数万台这类机器人活跃在各大餐厅的餐桌之间。
美国休斯敦大学希尔顿全球酒店管理学院院长丹尼斯·雷诺兹教授对此持乐观态度,他明确指出:“毫无疑问,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该学院的餐厅自2024年12月起也引入了机器人服务,雷诺兹教授认为,机器人显著减轻了员工的工作负担,并使服务流程更加高效顺畅。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机器人服务员目前更多是一种新奇的营销手段,距离完全替代人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们尚无法完成点餐等复杂任务,并且许多餐厅内存在的阶梯、户外区域以及其他物理障碍,都是现有机器人难以适应的挑战。
美国弗雷斯特咨询公司研究自动化技术的副总裁克雷格·勒克莱尔表示:“餐厅通常是相当复杂的场所,要在其中高效地融入自动化技术,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
并非所有人都乐见这样的未来。倡导提高餐厅员工薪资的“一视同仁薪酬”组织主席萨鲁·贾亚拉曼认为,只要餐厅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她强调:“人们选择全服务餐厅,并非为了体验技术服务。他们更看重的是,自身以及所珍视的人能获得人类带来的服务体验。”
尽管存在争议,但机器人服务员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的Bear Robotics公司于2021年推出了其Servi机器人,预计到2025年底,该型号机器人将在美国44个州及海外市场部署达到1万台。而成立于2016年的中国深圳普渡科技,已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超过56000台机器人,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力量。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机器人服务商Richtech Robotics的菲尔·郑认为:“几乎所有连锁餐厅都在寻求最大限度的自动化。预计未来一两年内,人们将在更多地方看到这些机器人的身影。”
2021年夏季,位于美国密歇根州麦迪逊高地的Noodle Topia餐厅老板李宅在招聘员工时遇到了困难。为此,他从普渡科技购入了一台BellaBot机器人。这台机器人的表现超出预期,于是他又陆续增添了两台。如今,一台机器人负责引导顾客入座,另一台则将热气腾腾的面条送至桌前,第三台机器人则用来将堆满脏盘的餐车运回厨房。
李宅介绍,现在只需三名员工,便能完成过去五六名员工才能处理的业务量。同时,机器人也为他节省了可观的运营成本。他透露,一台机器人大约需要1.5万美元,而一名员工每月的薪资支出在5000至6000美元之间。
李宅还观察到,机器人的引入让服务员有更多时间与顾客互动,这反而提高了小费收入。更值得一提的是,顾客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与机器人互动的视频,这些内容无形中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光顾。
他总结道:“除了节省劳动力,机器人还能为我们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人机协作的实际体验各有不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墨尔本的Sushi Factory工作的贝齐·吉隆·雷诺萨,虽然觉得机器人有时会带来一些不便,比如“你无法命令它移动或者做其他事情”,并且也遇到过不愿与机器人互动的顾客。
但总体而言,她认为机器人的作用是积极的。它减少了她往返厨房的次数,让她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与顾客的交流。
据勒克莱尔分析,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短缺的加剧,无疑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餐饮协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餐饮业的就业人数为1500万人,但这一数字仍比疫情暴发前少了40万人。该协会在近期的一项调查中发现,62%的餐厅经营者表示,他们缺乏足够的员工来满足顾客需求。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卡蒂克·纳马西瓦扬指出,2020疫情期间对卫生健康的关注,以及二维码菜单等新技术的普及,都为机器人服务员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他表示:“一旦经营者开始理解并熟练运用某一项技术,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便会显得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从而在未来更容易被接受。”
纳马西瓦扬还提到,机器人服务员在亚洲地区的公众接受度已相对较高。例如,必胜客在中国约1000家餐厅就部署了机器人服务员。
相比之下,美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起步较慢,但一些连锁品牌目前也正在进行测试。美国著名的Chick-fil-A快餐连锁店正在其多个门店试用机器人。他们发现,机器人的辅助让员工有更多时间为顾客续饮、清理餐桌以及迎宾。
马库斯·梅里特最近在美国亚特兰大一家Chick-fil-A餐厅看到机器人服务员时感到有些意外。
梅里特表示,他没有感到机器人取代了员工,相反,他数了数店内有13名员工,工人们告诉他机器人只是让服务流程更顺畅。令他高兴的是,机器人还祝他“有个美好的一天”。他预计未来外出就餐时会看到更多机器人。
作为一名营销业务的负责人,梅里特认为:“科技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拥有手机,每个人都使用某种形式的电脑,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
然而,并非所有连锁店在机器人应用上都取得了成功。
美国Chili's餐厅在2020年引入了一款名为Rita的机器人服务员,并将其测试范围扩大到美国61家餐厅。但在2024年8月,该连锁店却突然叫停了这项测试。Chili's发现,Rita的移动速度过慢,且经常阻碍人类服务员的工作。一项调查显示,58%的受访顾客认为Rita并未提升他们的整体用餐体验。
中国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在2024年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将菜品送至顾客餐桌。但多家门店的经理反映,这些机器人并未如预期般可靠或具有成本效益。
北京一家海底捞门店的经理王龙表示,他店里的两台机器人均出现过故障。
王龙说:“我们只是偶尔使用它们。这更像是一种概念性的尝试,机器终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卡蒂克·纳马西瓦扬预测,未来餐饮业将呈现多样化发展。他认为,或许有30%的餐厅将继续保留人类服务员,并被定位为更高端、更具奢华感的体验场所,而其余大部分餐厅则会在厨房和用餐区更多地依赖机器人。他强调,经济因素将支持机器人的发展,因为人力成本将持续上升,而技术成本则会不断下降。
从中国跨境行业的视角来看,全球餐饮服务业的这种自动化趋势,尤其是机器人服务员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模式和潜在的合作机遇。中国本土企业如普渡科技,已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实力,也为相关产业链的跨境合作打下了基础。
对于国内的餐饮企业和技术供应商而言,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案例和挑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边界和优化方向。例如,Chili's和海底捞的经验表明,机器人并非万能,其设计、集成和与人类员工的协作模式至关重要。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兼顾用户体验、员工接受度以及实际运营的复杂性,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跨境从业人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技术出海与合作: 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仍有广阔空间,可以探索与海外餐饮品牌或技术集成商的合作模式。
- 供应链优化: 机器人零部件、软件系统等环节的跨境采购或出口,可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 服务模式创新: 借鉴国际上人机协作的实践经验,探索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餐饮”服务模式,提升国内餐饮业的国际竞争力。
- 投资机会: 关注全球范围内餐饮自动化领域的投融资动态,为国内资本寻找新的增长点。
机器人服务员的普及,并非旨在完全取代人类,而更倾向于赋能人类,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更有价值、更具创造性和情感交流的服务环节。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融合了技术进步与行业需求,值得国内相关从业人员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robots-56k-tackle-labor-sales-boost.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