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中国外贸一季度“狂飙”:订单流向巨变,民企新三样爆发!

2025-09-05跨境电商

Image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贸的成绩单熠熠生辉,展现出“稳中有进”的蓬勃态势。这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是中国经济强大韧性与活力的生动写照。

新媒网跨境获悉,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额更是表现亮眼,实现了6.13万亿元的佳绩,增长幅度达到6.9%。这标志着中国外贸已连续八个季度突破10万亿元大关,展现了令人信服的持续增长能力。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凝聚着多重力量的交织与汇聚,折射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战略调整与深耕细作。

首先是市场结构的深度重塑。 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广,贸易伙伴也越来越多元。其中,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以1.71万亿元的进出口额,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6.6%,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欧洲联盟(欧盟)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我们的贸易往来也持续增长,进出口额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欧洲国家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4.4%、2.7%和2.7%,这充分展现了传统市场在复杂环境下的强大韧性和合作潜力。这种市场多元化和结构优化,无疑为中国外贸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其次是新动能的强劲爆发。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潮中,中国的新能源产品成为了国际市场的最大亮点,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尤其抢眼,分别实现了43.2%、18.8%和8.2%的增长。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果,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绿色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其单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突破6.7万辆;长安汽车也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25年实现海外销量突破百万辆的目标。这些生动的案例,无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崛起的有力证明。

再者,民营企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外贸整体增长中,民营企业贡献巨大,进出口额达到5.85万亿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56.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4个百分点。面对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壁垒和挑战,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其灵活的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精神,成为了应对外部冲击、稳住外贸基本盘的核心力量。它们积极开拓新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

这份“稳中有进”的答卷,其背后蕴藏着哪些颠覆性的市场变化?民营企业又是如何在这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成为抗风险的“中流砥柱”?当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中国外贸的下一个增长极又将出现在何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透过这些最新数据,深入解读中国外贸的韧性密码与未来走向。

1 市场结构大洗牌:订单都流向哪儿了?

在全球经济版图悄然变化之际,中国外贸的订单流向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贸易增长的新引擎。 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额达到5.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占外贸总值的51.1%,占比过半。这不仅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中的巨大作用,也展现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厚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我们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贸易往来尤为密切,进出口额高达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1%。令人欣喜的是,东盟已连续八年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不仅是地缘优势的体现,更是双方互利共赢、深度融合的成果。

中西部地区也正在加速崛起,成为区域开放的新亮点。 过去,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而今,在中西部地区一系列积极的开放政策推动下,以及日益完善的交通物流网络支撑下,其进出口增速达到了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正在不断深化,内陆地区正逐步释放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对外贸易活力。

那么,究竟哪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受青睐,赚得盆满钵满呢?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先生明确指出,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的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高达67.4%,这无疑是外贸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这组数据不仅涵盖了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也包括了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出口,充分显示了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突破与实力。这些高科技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欧盟、东南亚国家东盟以及中东欧国家,其中对欧洲国家德国的出口增速更是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外媒报道,德国当地的《商报》在2025年3月刊文指出,中国产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在德国市场表现出色,甚至能够获得20%至40%的溢价率。这不仅仅是价格上的优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产品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品牌认可度的显著提升。例如,国内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能量密度达到了令人瞩目的400Wh/kg,这样的技术创新无疑增强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正逐步摆脱过去“物美价廉”的传统印象,向“优质优价”和“技术领先”迈进,成为全球高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 未来几大风向要抓牢

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幻莫测的当下,中国外贸企业想要行稳致远,就必须紧紧抓住未来的发展大势。

供应链的“搬家”趋势,催生了近岸外包的新潮流。 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和部分市场的关税挑战,许多中国企业正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韧性,积极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这并不是简单的“撤离”,而是一种战略性的“全球供应链大迁徙”,通过在东南亚、中东欧等区域设厂,实现更高效、更具韧性的全球化生产网络。例如,海尔集团已在东南亚国家越南新建了第三个智能工厂,展现了其在当地深耕的决心;TCL则在欧洲国家波兰投资2亿欧元建设光伏组件基地,瞄准欧洲市场;比亚迪在东南亚国家泰国的新工厂,产能也正爬坡至每月3万辆电动车。这些“家门口建厂”的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关税成本,通常可使企业综合成本下降40%至60%,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东盟和中东欧的直接投资分别增长了12%和15%,其中,东南亚国家越南和欧洲国家匈牙利更是成为了新增产能的首选目的地,凸显了这些区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价值。

绿色化与数字化,成为全球贸易的“硬指标”。 如今,全球贸易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化+数字化”双重改造。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企业积极响应,主动拥抱这些变革。从2025年1月起,出口到欧洲国家欧盟的钢铁、水泥等产品,都必须申报其碳足迹,这对外贸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人振奋的是,国内一家河北钢铁企业,通过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成功将其每吨钢材的碳排放量从2.1吨降低至1.3吨,并顺利通过了欧盟的严格认证,为行业树立了典范。同时,数字化基建也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刚需”,高达41%的欧洲零售商要求其供应商接入人工智能(AI)智能分单系统,以提升物流效率。在国内,像苏州的一家家具企业,在引入了iPayLinks跨境支付解决方案后,其资金流转效率显著提升了60%,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工具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细分市场中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当传统大宗贸易的增速逐渐放缓时,那些看似“小而美”的细分赛道,却正爆发出惊人的增长潜力,等待着有准备的企业去发掘。

  • 非洲“基建狂潮”带来红利: 广袤的非洲大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基建发展热潮。例如,在非洲国家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轻轨项目中,采购了500台徐工起重机,这带动了今年一季度中国工程机械出口的16.2%的增长。此外,三一重工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代理商网点已从10个增至30个,服务覆盖半径缩短至100公里,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客户的满意度,这无疑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经济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生动范例。
  • 欧洲“银发经济”正在崛起: 随着欧洲人口结构的变化,以欧洲国家德国为例,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高达22%,这意味着适老化智能家居产品成为当地市场的“刚需”。国内知名品牌青岛海尔的语音控制冰箱,在德国各大商超的上架率已提升至20%;而带有跌倒检测功能的智能马桶盖,更是每月销量突破万件,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对老年人群体需求的敏锐洞察和产品创新能力。
  • 宠物经济“萌”发全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全球“宠物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国对欧洲的宠物食品出口增长了35%,这既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品质保证,也折射出全球消费者对高品质宠物产品的需求。

3 外贸企业破局:多维策略构建竞争新优势

在全球贸易规则加速重构的特殊时期,中国外贸企业的破局之道,已经从单纯的“应对短期冲击”,升级为更为深远的“重塑长期竞争力”。在这个大背景下,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1) 市场多元化:从“单点依赖”到“多点开花”

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国际舞台上,单一的市场策略已不再适用。

  • 新兴市场的深度开拓: 企业应更加深入地挖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覆盖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如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的市场潜力。例如,充分利用东盟的零关税政策红利,通过在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地布局海外仓,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约40%,更能显著提升订单响应速度,增强本地化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 跨境电商的赋能增效: 构建“独立站+社媒矩阵”的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充分结合TikTok、Facebook等全球主流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精准的内容营销和社群运营,能够有效地吸引全球消费者,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快速传播和销售转化。

(2) 供应链重构:弹性与效率并重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与重塑,构建具有弹性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保障。

  • 区域化生产网络的布局: 积极在东南亚国家、墨西哥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s)优势,有效降低关税成本,同时也能更灵活地响应区域市场需求。这种“在地化”的生产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经济,实现本土化运营。
  • 动态库存管理的智慧化: 借助人工智能(AI)算法,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预测,从而优化库存周转率,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库存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配,确保供应链的顺畅与高效。

(3) 数字化转型:AI与数据驱动决策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 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 充分借助AI大模型(如DeepSeek)等智能工具,实现市场洞察、多语言客服、供应链优化等全链路提效。AI技术不仅能帮助企业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发现潜在商机,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提升运营效率。
  • 全流程数字化部署: 引入先进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整合客户管理、订单跟踪等关键业务流程,从而降低人工误差,提升决策速度。同时,借助像iPayLinks这样的平台,实现跨境资金的一站式管理,能够大幅提高资金流转效率,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4) 合规管理合规风控:筑牢发展基石

在全球贸易规则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合规经营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

  • 严格审核原产地证明: 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产品的原产地证明,确保其真实性和合规性,坚决避免“洗产地”的风险,维护企业的良好国际声誉。
  • 数字化关务系统应用: 采用数字化的关务系统,能够自动计算最优关税方案,有效规避合规隐患,确保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合法合规,降低运营风险。

(5) 风险对冲与资源整合: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有效管理风险并积极整合资源,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 汇率与物流风险管控: 面对国际汇率的波动,企业可以利用远期结汇等金融工具锁定利润,规避汇率风险。同时,购买货运保险,能够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意外风险。此外,建立多供应商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分散供应链中断的风险,确保生产和供货的连续性。
  • 生态协同与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金砖国家等多边联盟的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与物流、金融伙伴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慧平台,能够提升端到端响应效率,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新媒网跨境认为,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揭示了中国外贸发展的底层逻辑:它正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迈进,从“单一市场”依赖转向“多元生态”构建。尽管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依然复杂多变,面临着一些市场的关税壁垒、地缘冲突等挑战,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民营企业的活力四射、新质生产力的持续爆发以及跨境电商的创新发展,正在共同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新媒网跨境预测,正如海关总署所言:“天塌不下来”,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超乎想象。中国大市场始终是全球机遇的广阔舞台,我们坚定地相信,中国经济的航船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而这场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外贸故事,才刚刚翻开崭新而充满希望的篇章。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q1-trade-10t-surge-orders-shift-new-trio.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2025年Q1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出口额6.13万亿元,增长6.9%。东盟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新三样”出口亮眼,民营企业贡献突出。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供应链区域化布局,数字化转型,风险对冲与资源整合,增强抗风险能力。
发布于 2025-09-05
查看人数 133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