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收购!2006年中国企业不足8000万刀拿下飞盘呼啦圈经典IP。
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商业收购案,在2006年初,将一个承载着无数美国家庭记忆的标志性玩具品牌,带入了中国资本的视野。香港玩具分销商Cornerstone Overseas Investments Ltd.宣布成功收购了美国Wham-O Inc.,这家拥有飞盘(Frisbee)、呼啦圈(Hula-Hoop)、傻瓜绳(Silly String)和水滑梯(Slip ‘N Slide)等经典产品的制造商。此次交易不仅代表了Wham-O所有权的又一次更迭,更在全球商业版图中,折射出中国企业日益增长的国际购买力及其投资策略的显著转变。
事件详述:Wham-O易主,全球化新格局渐显
2006年1月,Wham-O公司证实,已被香港的玩具分销商Cornerstone Overseas Investments Ltd.(以下简称“Cornerstone”)收购。具体交易金额并未对外公布。这家拥有58年历史的美国玩具公司,其总部曾长期设在圣加布里埃尔,后迁至北加州的埃默里维尔。如同其另一项著名发明“超级球”(Super Ball)一样,Wham-O在历史上曾多次易主,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被美泰(Mattel)公司持有。
此次收购的投资顾问公司Akin Bay Co.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雷巴科夫(James Rybakoff)表示,这笔交易因其强大的品牌和广阔的扩张机遇而引人注目。他指出,“美国复古经典品牌”正受到市场青睐,并且中国消费者对这类品牌怀有热情。
Cornerstone方面计划将Wham-O的生产线转移至其规模更大的中国工厂,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此举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并使其能够在Cornerstone已开展业务的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店中,销售包括呼啦圈和飞盘在内的Wham-O产品。更具战略意义的是,Cornerstone的首席执行官谢国雄(Jeff Hsieh)在中国拥有一个由400家玩具店组成的连锁网络,这将为Wham-O产品在亚洲市场的即时分销提供便利。
尽管Cornerstone未透露具体收购价格,但表示这是一笔全现金交易,收购价格低于Wham-O在2004年寻求出售时所期望的8000万美元。Cornerstone同时表示,暂时将保留Wham-O约300名员工中的大部分,但尚未就长期员工安排做出最终决定。
外媒曾报道,对于Wham-O被出售,行业内部早有预期。专业玩具杂志《Toy Wishes》的编辑吉姆·西尔弗(Jim Silver)指出,Wham-O公司在收购前已挣扎了一段时间,其飞盘销售额持续萎缩,水滑梯业务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夺走,而呼啦圈的大部分业务也已流向Maui Toys等竞争品牌。这些业绩挑战或许正是Wham-O寻求买家的主要原因。
中国资本出海:从代工到品牌收购的转型浪潮
新媒网跨境获悉,Wham-O的此次易主,不仅是企业个案,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转变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美国公司通常选择将生产环节外包给中国企业,或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合资企业,由中方负责制造和分销。然而,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始表现出对直接收购成熟业务并亲自运营的浓厚兴趣。
雷巴科夫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提到,这些中国买家希望能够将管理、创意和营销等核心职能保留在美国,而将制造和后台运营转移到中国。这种模式既能利用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优势,又能保有被收购品牌原有的市场号召力、创新能力和品牌基因。
这笔交易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新购买力。2024年,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曾尝试竞购Unocal Corp.(美国联合石油公司)和Maytag Corp.(美泰格公司,电器制造商),尽管这些尝试最终未能成功,但它们清晰地展示了中国企业对外资并购的强烈意愿和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Wham-O公司由于其海外分销渠道相对匮乏,被Cornerstone视为一个理想的收购目标。Cornerstone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整合,将Wham-O的品牌影响力与自身的全球分销网络和高效的中国制造能力相结合,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和全球市场的拓展。
Wham-O传奇:从弹弓到飞盘的品牌沉浮
Wham-O公司的历史始于1948年,由南加州大学的两位毕业生里奇·克内尔(Rich Knerr)和阿瑟·“斯巴德”·梅林(Arthur “Spud” Melin)创立。公司的名字“Wham-O”来源于其最初产品——弹弓发射时的声音。
Wham-O的品牌历程,是一部充满创新与文化影响力的篇章:
- 1948年: 两位童年挚友在克内尔家的车库里,开始经营一项邮购业务,销售75美分的弹弓,公司命名为Wham-O。
- 1955年: 在一次偶然的海滩邂逅后,克内尔和梅林从发明家弗雷德·莫里森(Fred Morrison)手中购买了塑料飞行盘“冥王星盘”(Pluto Platter)的版权。
- 1957年: Wham-O首次推出“冥王星盘”。一年后,公司将其更名为“飞盘”(Frisbee),销量迅速增长,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玩具。
- 1958年: 受到澳大利亚儿童在健身课上使用的竹制圆环的启发,Wham-O推出塑料版本并命名为“呼啦圈”(Hula-Hoop)。这款产品迅速引发了一股玩具热潮,在推出后的四个月内销量达到2000万个。
- 1961年: Wham-O的又一创新产品“水滑梯”(Slip ‘N Slide)上市,成为无数家庭后院的夏季玩伴。
- 1965年: 公司利用一名化学工程师偶然发现的一种可以不可控弹跳的塑料产品,推出了“超级球”(Super Ball)。在短短六个月内,该产品售出800万个。
- 1972年: 公司推出了“傻瓜绳”(Silly String),声称每罐含有四分之一英里长的粘性绳。
- 1982年: 克内尔和梅林退休,将Wham-O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旧金山的Kransco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出售公司之前,呼啦圈已被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永久收藏,这足以证明其文化影响力。
- 1994年: 美泰公司收购Kransco,并关闭了Wham-O位于圣加布里埃尔的仓库。
- 1997年: 美泰公司将Wham-O的产品出售给一家新的Wham-O公司,该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
- 2006年: 香港的Cornerstone Overseas Investments Ltd.收购Wham-O。
尽管Wham-O的产品曾风靡一时,但其业务规模从未达到巨型企业的级别。2005年的销售额约为8000万美元。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Wham-O在部分核心产品领域的市场份额面临挑战,这也促成了其最终的易主。
行业背景关联:全球玩具市场与供应链的演变
Wham-O被中国企业收购的事件,在2006年的全球玩具行业中,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传统西方品牌面临的市场困境,也预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角色升级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主要承接代工生产订单。而此次收购表明,中国企业正从单纯的制造者向品牌所有者和全球市场运营者转变。通过收购Wham-O这样拥有强大品牌资产和文化认同度的公司,Cornerstone得以迅速获取成熟的品牌、产品线和市场影响力,并计划通过整合其在中国的生产优势和亚洲的销售网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协同效应。
此次交易的成功,为后续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品牌收购和国际化运营提供了借鉴。它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布局正变得更加积极和多元,不再局限于成本驱动的制造环节,而是开始向上游的品牌、设计、营销和全球分销等价值链高端延伸。这在当时,正是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china-firm-bought-wham-o-in-2006-under-80m.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