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出海:非洲工厂一年回本,深度本地化狂吸金!

2025-08-29非洲市场

Image

品牌出海,走向全球市场,是眼下许多中国企业心心念念的“新赛道”。但这条路,绝不是简单的把产品卖到国外那么简单。要真正站稳脚跟,赢得海外消费者的心,还得花心思去“接地气”,去深度融合当地文化,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不,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前不久,在一场重要的行业盛会上,一群深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家和行业专家,就围绕着“如何融合本地市场,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真情实感的对话,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

参与这次交流的,有国内某DTC品牌社群的负责人,他是这场对话的召集人;还有来自高科技智能眼镜企业的行家,一家专注于长寿科技研究的企业代表,一位在儿童品牌领域有独到经验的合伙人,以及在非洲市场取得显著成就的手机品牌人才培养负责人,更有深耕沙特市场的综合服务机构负责人。大家背景不同,但都心系中国品牌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如何真正扎根海外。

先说说几位嘉宾的背景,这也能让我们对他们的视角有更深的理解。

那位智能眼镜企业的负责人,他们的公司最初在材料领域打拼,手握全球领先的电致变色技术专利。他们没有固步自封在B端市场,而是大胆地将这项“黑科技”应用到了智能眼镜上,并推出了自有的消费品牌。这眼镜厉害了,镜片颜色能随心调节,去年一上市就卖出好几万副,今年更是定下了更高的目标。他说,就是想让更多人体验到这种酷炫的科技魅力。

另一位来自长寿科技企业的专家,他主要负责日本的项目,包括大学中心的运营和产学研合作。他表示,他们公司致力于从衰老根源出发,提供精准有效的长寿解决方案。这个领域,在中国乃至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无疑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接着是一位在出海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他曾服务过某全球知名网络设备品牌和国内某知名科技巨头。他自嘲是“比较早的出海人”,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海外征程。后来,他作为合伙人加入了一家深受儿童喜爱的国产品牌,并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俗成绩,甚至在部分国家做到了儿童品类第一。他的经验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还有一位来自非洲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某手机品牌的人才培养负责人,他所在的团队,不仅为企业内部培养人才,还积极参与到新兴市场的创业孵化和加速项目中。他提到,出海这个话题越来越热,很多人都想了解非洲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

最后一位,是深耕沙特市场的综合服务机构负责人。他介绍说,他们的团队主要为在沙特的中国企业提供项目孵化和企业服务,涵盖了从建筑、人工智能到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并有旅游和国际贸易板块。沙特近年来释放的巨大商业潜力,让这里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热门目的地。

在圆桌对话中,各位嘉宾结合各自的经验,分享了他们在不同市场本地化过程中的独特见闻,以及在人才、文化、产品等方面的落地思考。

文化差异:细节决定成败

谈到文化差异,大家深有体会。沙特市场负责人提到,沙特的“2030愿景”确实释放了巨大的商业机遇,建筑、人工智能、新能源、旅游等领域都有上万亿美元的投资前景。国内很多科技巨头也纷纷落户沙特,承接大项目。甚至汉语也被纳入沙特国家教育大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他强调,沙特虽然不是遍地黄金,但确实是遍地机遇。不过,他也提醒大家,在中东做生意,一定要有“长期主义”的思维,把当地朋友当成真正的伙伴,而不是想着赚快钱。

非洲手机品牌的人才培养负责人则分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非洲某国的分公司,中方管理者和本地员工之间总有些隔阂。一次跨文化研讨会上,本地员工直言,他们最不喜欢中国人不主动打招呼。他们说,每天早上都会跟中国人问好,但如果他们不先开口,中国人从不会主动问候。本地员工觉得这是一种不被尊重,甚至是“高高在上”的表现。深入了解后才明白,这与他们曾被殖民的记忆有关,对“尊重”二字尤为敏感。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中方团队意识到文化深层差异,并迅速调整行为,最终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可见,尊重是打开本地化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那位儿童品牌的合伙人也深有同感。他回忆说,早年他在印度开设分公司时,也发现中方员工和印度员工之间气氛微妙。后来他观察到,原来是中方高管在会议室里习惯用中文交流。他立刻规定,只要有本地员工在场,所有中方人员必须使用英文。他说,这和非洲的案例一样,都是让本地团队感受到被尊重,消除隔阂。他特别提到,做品牌要耐得住寂寞,要优先处理好产品和用户适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做营销才有价值。他用“反向看”的思维,从用户需求出发,而非“厂家思维”,实现了某个品类产品的突破。比如,当年某款平板产品,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答案是聚焦用户需求,发现很多人用平板追剧,于是他们推出了带有双喇叭的影音娱乐平板,这在当时是“吊打”同行的优势,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

产品与市场的深度适配

长寿科技企业代表则以他们旗下一个成熟品牌为例,讲述了不同市场对产品关注点的差异。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有效性”,他们会用临床数据说话,甚至推出“无效退货”的政策。但在日本,由于社会整体偏保守,他们更看重“资质、品牌和背景”,因此与日本本地大型企业合作,甚至冠名高校中心来开展市场。而在北美市场,消费者则更关注“品牌创意和口感”。这种精准的市场洞察,是产品本地化的关键。

智能眼镜企业负责人也分享了产品本地化的心得。眼镜作为高度个性化的消费品,他们做了非常细致的市场划分。首先是“尺寸”的本地化。欧美人的头围普遍更大、鼻梁高挺,而日韩和中国消费者脸型相对扁平。他们因此规划了多条产品线,确保佩戴舒适。其次是“设计风格”的本地化。欧美消费者偏爱酷炫的大墨镜,但在日本,这种风格却很难打开市场,因为在日本文化中,白天戴大墨镜容易被误认为不怀好意。所以,他们针对不同市场在产品设计上做了精准区分。甚至在沙特,他们还发现了对高端定制墨镜的强烈需求,有客户甚至提出要黄金镜框镶嵌钻石的定制款,这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市场机会。而在美国,他们发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眼镜文化:当地人在葬礼上普遍会佩戴墨镜,这与我们习惯的礼仪观念大相径庭。这些意想不到的文化差异,都驱动着他们不断优化产品。

召集人也补充说,像一些知名的无人机品牌,在沙特、中东等炎热多风沙的地区,会专门开发防风沙、耐高温的产品模块,甚至内置阿拉伯语模块,大大提高了接受度。国内一些家电品牌,在东南亚潮湿炎热的地区,也会研发防潮湿的产品,并在电视盒内置当地语言的APP,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新兴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非洲手机品牌的人才培养负责人分享了他从非洲考察回来的最新感受。他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非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在加速。他举例说,以前很多人靠从中国进口商品到非洲做贸易赚大钱,但现在这条路越来越难走,必须开始做本地化制造或本地化渠道建设。

他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家公司以前从中国进口瓷砖到非洲批发,生意很好。后来发现瓷砖太重,运输成本高,便在非洲本地建厂生产。虽然部分原材料仍需进口,但大部分可以在当地取得。投资数千万美元建一条生产线,覆盖周边市场,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他们后来复制这种模式,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六成,甚至还做起了纸尿裤工厂,据说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纸尿裤生产商。这就是“就地取材,做本地化制造,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加速机遇。

城市化加速的例子也很多。他说,过去一些中国企业在非洲修路、做地产、建商场,零售业随之发展起来。虽然非洲富裕人群不多,但中产阶层也在壮大,对品质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他提到一位朋友在当地代理某知名生活杂货品牌,开了二十多家店。最近,他们还在代理国内知名服装品牌,甚至开起了奥莱。他还提到,有学员在非洲尝试“零售连锁模式”,开了几家店,现金流很好。当地消费者愿意为“安心”买单,因为批发市场鱼龙混杂,容易被骗。这种对透明和信任的需求,正是零售连锁的巨大机会。他认为,当前新兴市场最大的两大机会,就是工业化加速带来的本地制造,以及城市化加速带来的零售连锁。

沙特市场的负责人则更具体地指出了中国企业进入沙特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不用多说,挑战则包括:语言障碍(阿拉伯语是主要语言)、巨大的文化差异(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生活方式与我们迥异,如一天五次礼拜、斋月禁食)、政府办事效率有待提高(注册公司需要较长时间)、本地化过程艰难、政务服务系统复杂、海关和食品药品监管严格、产品认证周期长等等。但他强调,这些挑战也催生了专业服务公司的出现,只要找对团队,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特别指出,在沙特做生意,找到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又深耕本地市场的服务团队至关重要,能大大节约试错成本。同时,本地化公司和强大的品牌力也是关键,沙特民众对中国文化和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中国品牌已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未来的出海是“品牌出海”。

构建品牌力的长期主义

对于如何构建全球品牌力,那位儿童品牌的合伙人给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他强调产品力和研发投入是基础。做品牌不能想着快速收割,而是要做好打“五年仗”的准备,如果只想着六个月、八个月、一年没效果就换人,那大概率走不出去。

其次,他认为要适配市场,找到高效、可复制的方法论。他以当年他们品牌从零做到世界第一为例,他们花时间研究市场,找到了一套“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但这个“农村”并非指不发达国家,而是指从下往上、高效低成本的思考逻辑。他们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市场份额就达到了近五成,这在硬件领域是不可思议的成就。

第三,要处理好用户、合作伙伴和企业自身的三方关系。合作伙伴既有大客户,也有小客户,要处理好利益关系,避免渠道崩塌。

最后,他强调了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要找那些与公司文化和目标高度一致的人,因为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需要志同道合的团队才能真正扎根。

长寿科技企业代表则分享了他们布局日本市场的经验。他们第一步就选择“冠名大学中心”。他说,日本社会比较保守,大家都很认介绍人,而大学里的“老师”(sensei)在日本社会地位较高,他们的认可对业务开展有很大帮助。他们还与日本本地企业合作,与权威机构共同成立协会,通过占据权威视角,建立公众信任感。他甚至表示,未来考虑收购一个纯日本品牌,更好地打开本地市场,因为日本市场虽然壁垒高,但一旦进入心智,忠诚度极高,可以做百年品牌。

智能眼镜企业负责人也分享了他们从B端转型C端的实战经验,这对于很多有技术、想做品牌的科技公司很有参考价值。他们总结了三个关键策略:
第一,明确转型逻辑:技术优势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他们拥有领先的技术,但没有盲目扩张,而是聚焦运动细分赛道,找到了技术和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精准切入市场:他们选择“单点突破+跨界联动”的方式,通过与篮球明星深度绑定,让产品直接登上国际赛场。随后,他们顺着运动人群的需求,迅速拓展到棒球、橄榄球、骑行等场景。用最小的成本快速积累了核心用户。
第三,双轮驱动增长:他们实现了B端业务反哺C端品牌研发,而C端用户的反馈又能帮助B端技术升级,形成良性循环。他们认为,两条腿走路,反而走得更稳。

**新媒网跨境认为,**这些经验都指向一个核心:成功的品牌全球化,绝不仅仅是产品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需要深入到文化、市场、人才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和精准匹配。从线上到线下,从产品设计到营销策略,甚至到企业内部的管理,都需要注入本地化的基因。

召集人在最后也做了总结和补充。他指出,现在很多中国品牌在本地化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例如,国内一些智能硬件品牌,针对中东炎热多沙的环境开发防风沙、热包围模块的产品;也有品牌在东南亚潮湿炎热的环境下研发防潮湿产品。这些都体现了产品上的深度本地化。

除了产品,文化的融入也至关重要。他提到,有跨境电商平台会根据伊斯兰文化设计当地宝宝的服饰,甚至考虑到中东炎热的天气,定制更透气的辅料,这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用户。最近大火的潮玩品牌,也积极与当地IP联名,赢得了年轻人心智。

他进一步分享了几个有意思的案例:
比如,有企业赞助美国高校的机器人比赛,在高中生、初中生阶段就植入品牌心智,让未来的消费者提前了解并拥抱品牌。
又比如,一些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责任项目,如在美国龙卷风、飓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提供人道主义救援和物资支持,这能快速赢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同。
还有一些品牌,充分利用本地的代理机构,甚至参加纽约时装周,走到海外线下,与当地消费者建立心智链接,而非仅仅在线上卖货。
他提到,一些深圳的品牌,从创业之初就将品牌基因刻入产品,与各种产品做品牌联名,提供高端服务,比如有的手冲咖啡品牌,客单价虽高,但在文化圈层上做得非常好,让很多国外消费者都误以为是本地品牌。

**新媒网跨境获悉,**这些鲜活的例子都说明,中国品牌出海,正从最初的“卖货”阶段,迈向更深层次的“品牌出海”和“文化融合”阶段。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道路。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产品,更要懂得人心;不仅要懂得市场,更要懂得文化。唯有如此,中国品牌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赢得更长远的成功。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1196.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中国企业品牌出海需深度融合本地文化,理解当地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行业专家分享了在人才、文化、产品等方面落地经验,强调文化差异、产品与市场适配的重要性,以及新兴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构建品牌力需长期主义,产品研发是基础。
发布于 2025-08-29
查看人数 80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