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隐私风暴:韩国罚2万!最高500万韩元

2025-08-25韩国市场

Image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比关心的话题。摄像头,作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眼睛”,在为我们带来安全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关于隐私的思考和争议。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随意窥探。

新媒网跨境获悉,最近,在我们的近邻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PIPC)就适时地发布了一份详尽的闭路电视(CCTV)使用指南。这份指南,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背后承载着实实在在的民意和痛点。根据PIPC的数据,近年来关于CCTV使用引发的个人信息侵犯举报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仅在2023年就收到了520份报告,2024年也有342份。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在摄像头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回顾这些投诉,我们会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2023年的投诉多是反映在安装CCTV的公共场所,却缺乏必要的提示标识,让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而到了2024年,投诉的焦点则转向了当事人想要查看自己的影像资料时,却遭遇各种阻碍和不配合。这些情况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很多运营者和管理者还存在认知上的盲区和操作上的不足。

为了回应社会关切,规范CCTV的使用,PIPC此次推出的指南可谓是干货满满,它明确提出了三项核心原则,旨在为CCTV的安装、运营和影像信息处理提供清晰的指引。这三项原则分别是:严禁在私人空间安装CCTV;在公共场所安装CCTV时,必须设置醒目的标识牌;以及数据控制者必须在收到查看录像请求的10天内给予明确回应。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些规则的具体内容和它们背后蕴含的深意。

一、私人空间,隐私至上:严禁安装CCTV

个人信息保护,首先要守住的就是我们最核心的私人空间。在韩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于CCTV的安装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即使是在公共场所,如果不是出于预防犯罪、设施管理或交通执法等明确且必要的目的,固定式CCTV的安装和运营也是被禁止的。更不用说那些与个人隐私密切相关的私密区域了。

想想看,当我们在更衣室更换衣物,或者在浴室洗浴时,如果头顶上有一双“眼睛”在默默注视,那是一种多么令人不适和不安的体验。为了保障公民最基本的尊严和隐私权,新指南明确规定,像浴室、更衣室这类存在高度隐私侵犯风险的场所,是绝对不允许设置闭路电视的。这不仅是对个人身体隐私的保护,更是对人性尊严的尊重。

在这方面,有一些真实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在韩国,就有一家医院,为了所谓的“防止医疗事故”,在恢复室里安装了CCTV。然而,这个恢复室实际上却被患者用作更衣之用。结果可想而知,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最终这家医院被PIPC处以3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6万元)的罚款,并被要求进行整改。这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即使是出于“好意”或“管理需要”,也不能逾越个人隐私的底线。

另一个例子则发生在一所高中。为了遏制校园暴力和学生吸烟行为,这所学校竟然在卫生间内部的可见位置安装了CCTV。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学生身体暴露等严重的隐私侵犯。PIPC对此毫不姑息,对该高中处以5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7万元)的罚款,并要求公开公告。这些案例都清晰地表明,任何以公共利益为名,侵犯个人私密空间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无疑是在提醒所有管理者,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

二、公共场所,明示告知:让“眼睛”不再偷偷摸摸

当CCTV被安装在公共场所时,它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重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偷偷摸摸”地工作。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当我们在公共空间活动时,理应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拍摄,以及拍摄的目的和范围。因此,新指南的第二条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场所安装CCTV时,必须设置清晰的标识牌。

这个标识牌可不是随便挂一块牌子就算了事。它需要包含一些关键信息,比如“正在进行CCTV拍摄”的明确提示,拍摄的范围,CCTV管理者的联系方式等。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极大地提升透明度,让公众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的恐慌和误解。同时,指南还强调,即使CCTV安装在公共场所,也不能通过录制或投影到其他地方来任意监控,这进一步限制了CCTV的使用范围,防止其被滥用。

在实践中,一些机构就因为未能遵守这一规定而受到了处罚。例如,韩国有一家振兴会,为了防范刑事犯罪和保障设施安全,在公共场所安装了CCTV。但是,他们却疏忽了最基本的一点——没有附上能够清晰识别的“正在进行CCTV拍摄”的通知牌。这一看似简单的遗漏,最终导致了PIPC对其下达了整改命令。

还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案例。一家商场管理办公室,在人来人往的公共电梯中安装并运行了CCTV。他们确实张贴了“正在拍摄CCTV”的提示牌,但这块提示牌上,却遗漏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规定的必要记录事项,比如拍摄范围、管理员联系方式等等。这种“知会一半”的做法,也未能通过PIPC的审查,最终这家商场也收到了整改命令。

新媒网跨境认为,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标识牌不仅仅是一个告知的工具,更是管理者对公众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尊重。只有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在民众心中建立信任,让CCTV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也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影像调阅,迅速回应:让权利不再“卡壳”

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需要为自己澄清事实时,CCTV录像往往能提供关键的证据。因此,个人被CCTV捕捉到的影像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个人有权查阅。新指南的第三条规则,正是为了保障这项基本权利而设立:如果被CCTV捕捉到的个人要求查看其个人图像信息,那么CCTV的运营者,包括公寓管理办公室、小型医院等,必须在10天内采取行动。

这10天,不是一个可以拖延、可以敷衍的期限。它要求运营者必须高效、负责地处理请求。如果运营者拒绝查看请求,那么他们必须向请求方明确告知拒绝的原因。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细节:这些拒绝的理由绝不能是模糊不清、推卸责任的借口。例如,“需要警察在场”、“需要警方报告”或者“视频中包含其他人”等等,这些都是不被接受的理由。

试想一下,如果你物品被损坏,或是与人发生纠纷,想要查看CCTV还原真相,对方却告诉你“警察不在场不能看”,或者“里面有其他人不好处理”,这种无力感和被推诿的愤怒,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新指南正是要杜绝这种现象,保障公民的正当权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行使。

当然,在处理查看请求时,运营者也可能会遇到实际困难,比如录像中确实包含了其他人的影像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指南也提供了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必须对其他人的影像进行马赛克处理。如果技术上难以实现精细的马赛克,那么也可以在显示之前,用纸或便利贴覆盖住相关部分,以保护他人的隐私。这充分体现了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其他相关方隐私的保护。

在韩国,这类问题也屡见不鲜。例如,一位公寓居民因为在停车场发生了状况,想查看自己的CCTV影像,但公寓管理办公室却以“必须报警,个人无法查看”为理由,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这种不合理的拒绝,最终导致该管理办公室被PIPC罚款39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

另一个案例则发生在一间酒店。一位顾客因为餐饮业务员工的失误,导致自己的物品损坏,他要求查看当时的CCTV影像。酒店方面却以“其他顾客也在其中,提供困难”为由,并未告知明确的处理结果。这种含糊其辞、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让酒店被罚款12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6500元)。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PIPC在总结这些案例时特别指出,在调查和处理与闭路电视相关的侵权案件时,他们经常发现餐馆、小型医院和公寓管理处等机构,仅仅因为不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就被处以罚款。因此,他们特别提醒CCTV的运营人员,在安装和操作CCTV时,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要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录像信息请求的处理程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个人信息侵权冲突。

这不只是一份简单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份“公民隐私说明书”。它提醒着所有CCTV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为了便利而忽视了个人信息保护。同时,它也赋予了我们每个公民更多的权利,让我们在面对可能存在的隐私侵犯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数字时代,CCTV无疑是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但如何让这双“眼睛”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不侵犯我们的隐私,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韩国的这份CCTV使用指南,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它传递出的核心信息是,技术的进步,必须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同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安全、且充满信任的社会。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8900.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PIPC)发布CCTV使用指南,旨在规范摄像头使用,解决个人信息侵犯问题。指南明确禁止在私人空间安装CCTV,公共场所安装需设置醒目标识,并要求运营者在10天内回应查看录像请求。近年来CCTV引发的侵权举报数量居高不下,该指南旨在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
发布于 2025-08-25
查看人数 1342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