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告别躺平!机构1-2%年化收益,跨境必争新蓝海。
在2025年这个充满活力的全球经济版图中,数字资产正逐步融入主流金融视野。特别是比特币,作为最早、最广为人知的加密数字资产,其在机构投资者心中的定位正悄然发生变化。曾经,许多机构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数字黄金”,一种价值存储的手段,持有即代表着对未来潜力的信心。然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发展,仅仅“持有”比特币已不再是唯一策略。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寻求如何让这些数字资产“动起来”,为其带来更多价值增量,而非仅仅静静地躺在资产负债表上。
这种观念的转变,标志着机构对比特币的认知,正从单纯的被动持有,转向积极寻求收益生成的策略。他们期望比特币不仅仅是一个潜在增值的储备,更是一个能够产生实际回报的有效工具。
推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动力,在于比特币原生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和完善。这些方案使得机构能够在不脱离比特币网络生态的前提下,安全地实现资产的收益化。例如,像Rootstock这样的比特币侧链项目,通过允许智能合约在由比特币哈希算力保护的网络上运行,正在为机构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该项目的机构业务团队负责人,美国人理查德·格林观察到,市场对抵押品支持的产品和代币化基金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产品能够提供以比特币计价的收益。
理查德·格林进一步指出,他们的工作正是引导机构理解并有效利用这些新兴工具。目前,市场对以比特币为抵押品的稳定币以及旨在为矿工、汇款公司和财务部门提供流动性解锁的信贷结构展现出浓厚兴趣。这些方案的关键在于,它们允许相关方在保持比特币资产所有权的同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众多企业而言,这种策略既有实际的经济考量,也符合其对资产管理的哲学理念。理查德·格林解释说,如果一家财务公司持有比特币,其每年可能面临10到50个基点的托管成本。因此,这些公司自然希望能够通过收益来抵消这部分开销。当前,市场上的可选方案已经足够安全可靠,机构无需采用复杂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策略,也能在相对稳健的环境中实现收益。
此类以比特币计价的收益机会,通常能够提供1%至2%的年化回报,对于那些寻求对冲托管成本、同时又不想承担包装资产(wrapped assets)或桥接资产(bridged assets)风险的保守型投资者而言,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这些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平衡风险与回报的途径,使机构投资者能够在保持数字资产核心属性的同时,获取额外的价值。
尽管如此,与以太坊生态中蓬勃发展的质押经济相比,比特币的收益生成机会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发展。美国质押基础设施提供商Twinstake的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吉布表示,他们曾对19个声称提供比特币质押或收益的协议及技术平台进行评估。他强调,尽管相关技术已经具备,但机构层面的需求全面爆发尚需时日。这表明,虽然潜力巨大,但市场接受度和规模化应用仍需时间沉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