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re发力!微软自研AI芯片降温65%,构建AI算力自主权!
在全球云计算巨头纷纷加码自研AI硬件,以期降低对外部供应商依赖的背景下,微软的内部芯片战略正成为业界焦点。外媒报道指出,微软计划在其数据中心内,逐步提升定制化芯片的使用比重,并设定了长期目标,即最终实现以内部芯片为主要驱动力。
微软加速自研芯片布局:强化AI算力自主性
在意大利科技周期间,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Kevin Scott)接受外媒采访时明确表示,公司并未限定在某一种特定处理器上。尽管长期以来,英伟达在性价比方面表现出色,但斯科特强调,为了满足不断激增的AI算力需求,微软对“任何可能性”都持开放态度,以确保其拥有充足的计算能力。
斯科特指出,微软正致力于在其数据中心更多地采用自家定制处理器。此举被视为一项战略性部署,旨在降低对英伟达(NVIDIA)和超微(AMD)等主流芯片巨头的依赖。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微软在该领域已有所行动:2023年,公司推出了专为AI工作负载设计的Azure Maia AI加速器和Cobalt CPU。除此之外,微软还在积极研发其他有望应用于未来AI时代的新一代半导体技术。
就在近期,微软还展示了其最新的“微流体”冷却技术,旨在解决芯片过热难题。根据微软发布的新闻稿,实验室规模的测试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工作负载和配置,微流体技术在散热方面的表现比传统的冷板技术高出三倍。此外,该技术还将图形处理器(GPU)内部硅芯片的最高温度升高幅度降低了65%,尽管具体效果会因芯片类型而异。
全球云计算巨头:自研芯片成趋势
当前,全球云计算服务商在AI领域面临着巨大的算力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对高性能、低功耗、高效率的AI芯片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英伟达凭借其CUDA生态系统和强大的GPU产品,一度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然而,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不仅可能导致供应风险和成本控制压力,也限制了云计算厂商在硬件层面进行深度优化和差异化竞争。
因此,亚马逊、谷歌等云计算巨头早已投入巨资研发自有芯片。例如,亚马逊推出了Graviton系列处理器和Inferentia AI芯片,谷歌则拥有其定制的张量处理单元(TPU)。这些自研芯片通常针对各自云服务的特定工作负载进行了深度优化,旨在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并为客户提供更灵活、高效的服务。微软的这一战略举措,正是顺应了这一行业大趋势,旨在强化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微软AI芯片路线图面临挑战:进展与时间线引关注
然而,微软在自研AI芯片道路上的雄心,似乎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外媒在2024年7月援引行业报告指出,微软的AI芯片计划可能遭遇延期。报道披露,微软预计将在2027年推出一款过渡性芯片,据推测可能命名为Maia 280。这款芯片预计将通过整合两颗代号为“Braga”的芯片来提升性能。而Braga芯片本身,原计划是接替微软于2024年4月推出的Maia芯片,该芯片基于台积电(TSMC)的5纳米工艺制造。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的观察报告显示,目前微软的AI基础设施仍主要依赖基于英伟达GPU的解决方案,而其内部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研发进展相对缓慢。根据TrendForce的预测,微软下一代Maia芯片的产能爬坡预计要到2026年才会开始。
芯片的研发与制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耗资巨大的过程,涉及架构设计、流片、封装、测试以及软件生态的构建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周期的推迟。微软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本身的难度,还在于如何在确保性能领先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并及时将其集成到庞大的Azure云生态系统中。
展望:AI算力基础设施的未来竞争
微软发力自研芯片的战略,是其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一步。通过定制化芯片,微软可以更好地优化其Azure云服务,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AI计算资源。这对于广泛依赖云服务的跨境电商、游戏、金融等行业而言,意味着未来可能获得更多元化、更具竞争力的AI基础设施选择。
新媒网跨境认为,尽管面临开发延期和技术挑战,微软对自研芯片的持续投入,表明了其在AI领域实现硬件自主可控的坚定决心。这将促使整个AI算力基础设施市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格局。未来几年,各大科技巨头在芯片领域的较量,将深刻影响全球AI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商业化进程。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zure-microsoft-ai-chip-65pct-cool-ai-autonomy.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