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钢材万亿市场!中国71%主导,跨境人速抢!
亚洲,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钢材需求持续旺盛。钢材不仅是建筑、汽车、机械制造等多个关键产业的基石,更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中国跨境行业而言,深入了解亚洲钢材市场的动向,对于布局产业链、优化贸易策略、把握区域发展机遇至关重要。
一份最新的海外报告对亚洲钢材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涵盖了从粗钢到钢材半成品的主要趋势与未来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亚洲钢材市场消费总量估算为14.12亿吨,总价值达到9278亿美元。其中,中国作为亚洲钢材市场的核心力量,在消费和生产方面均占据主导地位。
展望未来,亚洲钢材市场预计将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报告预测,到2035年,市场消费总量将达到15.51亿吨,总价值有望突破1.04万亿美元。这种增长,虽然速度略有放缓,但其体量之大、影响之广,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市场消费态势分析
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市场的总消费量约为14.12亿吨,与2023年数据大致持平。回顾过去十余年,自2013年至2024年,亚洲钢材消费量呈现出平均每年2.3%的增长。在此期间,市场波动性相对平稳,但某些年份也展现出较为显著的增速,例如2017年就录得了6.5%的年度增长率。消费高峰出现在2021年,达到14.24亿吨。然而,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市场消费量略有回落,未能再创新高。
从市场价值来看,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市场规模缩减至9278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了6.7%。尽管如此,从长远看,市场价值总体呈现出显著的扩张趋势。市场价值曾于2022年达到1.1295万亿美元的峰值,但在2023年和2024年,市场价值也同样未能恢复到更高水平。这可能反映出市场价格调整与供需关系的变化。
各国消费概览
在亚洲钢材市场中,中国无疑是最大的消费国。2024年,中国钢材消费量高达10.05亿吨,占据了亚洲总消费量的71%。这一数字远超第二大消费国印度(1.32亿吨),是其消费量的八倍之多。日本则以8500万吨的消费量位居第三,占比6%。
下表展示了2024年主要亚洲国家在钢材消费量上的表现:
国家/地区 | 2024年消费量 (百万吨) | 占亚洲总消费量份额 | 2013-2024年年均增长率 (体积) | 2024年消费价值 (十亿美元) | 2013-2024年年均增长率 (价值) |
---|---|---|---|---|---|
中国 | 1005 | 71% | +2.3% | 659.5 | +4.9% |
印度 | 132 | 9% | +4.6% | 86.7 | +7.3% |
日本 | 85 | 6% | -1.9% | (未具体列出,但位列第三) | +0.6% |
从增长速度来看,印度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钢材消费量以年均4.6%的速度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相比之下,日本的消费量则呈现年均1.9%的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其经济结构调整和老龄化等因素有关。
在人均消费方面,2024年中国台湾地区以每人1015公斤的消费量领先,其次是中国大陆(每人705公斤)和日本(每人689公斤)。印度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这进一步印证了印度市场蓬勃的增长势头。
市场生产情况
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生产量小幅下降至14.06亿吨,与2023年产量大致相当。从2013年至2024年的数据来看,亚洲钢材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4%,但在不同年份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例如,2017年的生产量增长了7.6%,是该时期内增速最快的一年。生产高峰同样出现在2021年,达到14.23亿吨。然而,自2022年至2024年,产量未能持续增长。
从生产价值角度看,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生产价值估计为7650亿美元(按出口价格估算),较2023年有显著下降。虽然市场曾于2018年录得23%的显著增长,并在2021年达到1.0994万亿美元的峰值,但自2022年至2024年期间,生产价值同样未能恢复到高位。
各国生产格局
在亚洲钢材生产领域,中国继续保持着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2024年,中国粗钢及半成品产量达到10.10亿吨,约占亚洲总产量的72%。这一产量是第二大生产国印度(1.33亿吨)的八倍。日本则以8800万吨的产量位居第三,占据6.3%的市场份额。
下表详细列出了2024年主要亚洲国家的钢材生产情况:
国家/地区 | 2024年产量 (百万吨) | 占亚洲总产量份额 | 2013-2024年年均增长率 (体积) |
---|---|---|---|
中国 | 1010 | 72% | +2.4% |
印度 | 133 | 9.5% | +4.6% |
日本 | 88 | 6.3% | -2.1% |
在过去十余年间,中国钢材产量保持了年均2.4%的稳健增长。印度在此期间的年均增长率更高,达到4.6%,显示其工业基础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日本的产量则以年均2.1%的速度下降,这与全球钢铁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及其国内需求变化有关。
国际贸易动态:进口篇
亚洲钢材进口概况
经历了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的下降后,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进口量显著回升,增长了19%,达到3400万吨。整体而言,自2013年至2024年期间,亚洲钢材进口量呈现出平均每年2.3%的增长,但趋势中也伴随着明显的波动。其中,2020年进口量增速最快,增长了61%。当年的进口量达到4200万吨的峰值。然而,自2021年至2024年,进口量的增长未能持续。
从进口价值来看,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进口总额降至168亿美元。在过去十余年间,进口价值总体保持相对平稳的趋势。增速最快的是2021年,当年进口价值较上一年增长了51%,达到287亿美元的峰值。但从2022年至2024年,进口价值未能恢复到更高水平。
主要进口国分析
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和土耳其是亚洲地区主要的钢材进口国,两国进口量分别为800万吨和790万吨,合计约占亚洲总进口量的46%。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尼西亚(310万吨,占8.9%)、中国台湾地区(占8.1%)、泰国(占5.8%)、菲律宾(占5.7%)和中国大陆(占5.3%)。
下表展示了2024年亚洲主要钢材进口国的具体情况:
进口国/地区 | 2024年进口量 (百万吨) | 2013-2024年年均增长率 (体积) | 2024年进口价值 (十亿美元) | 2013-2024年年均增长率 (价值) |
---|---|---|---|---|
乌兹别克斯坦 | 8 | +187.4% | (未具体列出) | (未具体列出) |
土耳其 | 7.9 | (相对平稳) | 4.3 | +3.5% |
印度尼西亚 | 3.1 | (相对平稳) | (未具体列出) | (相对平稳) |
中国台湾地区 | 2.8 (约) | (相对平稳) | 2 | +1.4% |
泰国 | 2 (约) | (相对平稳) | (未具体列出) | (相对平稳) |
菲律宾 | 1.9 (约) | (相对平稳) | (未具体列出) | (相对平稳) |
中国大陆 | 1.8 (约) | (相对平稳) | 1.6 (约) | +10.1% |
值得注意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在2013年至2024年期间进口量增速最为显著,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7.4%,这反映了其国内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土耳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价值也保持了温和增长。
进口产品类型
2024年,在亚洲地区,铁或非合金钢的半成品是主要的进口产品,进口量达到3200万吨,约占总进口量的94%。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139.2万吨)和铁非合金钢锭(59.1万吨)则占据了相对较小的份额。
自2013年至2024年,铁或非合金钢半成品的进口量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同时,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的进口量增长迅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1%,成为亚洲进口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别。相比之下,铁非合金钢锭的进口量在此期间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7.9%。
从价值上看,铁或非合金钢半成品以134亿美元的进口额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总进口价值的79%。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以26亿美元位居第二,占比16%。
进口价格走势
2024年,亚洲钢材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吨490美元,较2023年下降了27.3%。整体来看,进口价格呈现出小幅收缩的趋势。价格增速最快的是2021年,当年进口价格较上一年飙升81%,达到每吨810美元的峰值。然而,自2022年至2024年,进口价格未能恢复到更高水平。
不同类型钢材的进口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合金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的半成品价格最高,达到每吨2165美元;而铁或非合金钢半成品的价格相对较低,约为每吨415美元。
在主要进口国中,中国的进口价格最高,达到每吨922美元,而乌兹别克斯坦的进口价格则较低,为每吨58美元。这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进口产品结构和质量上的差异。
国际贸易动态:出口篇
亚洲钢材出口概况
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出口量小幅下降至2800万吨,与2023年大致持平。尽管如此,从整体趋势看,亚洲钢材出口量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2017年的出口量增长了45%,增速最为显著。出口高峰出现在2021年,达到3500万吨。但从2022年至2024年,出口量未能持续增长。
从出口价值来看,2024年亚洲钢材及半成品出口总额收缩至161亿美元。在过去十余年间,出口价值同样呈现出强劲增长。2021年增速最快,当年出口价值较上一年增长了80%,达到252亿美元的峰值。然而,从2022年至2024年,出口价值同样未能恢复到更高水平。
主要出口国分析
2024年,中国、伊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日本是亚洲地区主要的钢材出口国。其中,中国以630万吨的出口量位居首位,伊朗为430万吨,马来西亚380万吨,印度尼西亚350万吨,日本310万吨。这五个国家合计贡献了亚洲总出口量的75%。紧随其后的是越南(140万吨)和印度(130万吨),两国合计占据总出口量的约9.5%。
下表展示了2024年亚洲主要钢材出口国的具体情况:
出口国/地区 | 2024年出口量 (百万吨) | 2013-2024年年均增长率 (体积) | 2024年出口价值 (十亿美元) | 2013-2024年年均增长率 (价值) |
---|---|---|---|---|
中国 | 6.3 | +94.2% | 3.1 | +82.1% |
伊朗 | 4.3 | (相对平稳) | 2.3 | (相对平稳) |
马来西亚 | 3.8 | (相对平稳) | (未具体列出) | (相对平稳) |
印度尼西亚 | 3.5 | (相对平稳) | 2.8 | (相对平稳) |
日本 | 3.1 | (相对平稳) | (未具体列出) | (相对平稳) |
越南 | 1.4 | (相对平稳) | (未具体列出) | +1.3% (价格) |
印度 | 1.3 | (相对平稳) | (未具体列出) | (相对平稳) |
在过去十余年间,中国的出口量增速最为显著,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4.2%,出口价值也实现了82.1%的年均增长。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钢铁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出口产品类型
2024年,铁或非合金钢的半成品是亚洲地区主要的出口产品,出口量达到2200万吨,约占总出口量的78%。铁非合金钢锭(400万吨)和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140万吨)合计占据了总出口量的19%。合金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的半成品(83.9万吨)则位居其后。
自2013年至2024年,铁或非合金钢半成品的出口量以年均5.9%的速度增长。同时,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29.9%)、铁非合金钢锭(+11.3%)和合金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的半成品(+4.6%)的出口量也呈现出积极增长。其中,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9.9%。
从价值上看,铁或非合金钢半成品以116亿美元的出口额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总出口价值的72%。铁非合金钢锭(22亿美元)和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18亿美元)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
出口价格走势
2024年,亚洲钢材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吨575美元,较2023年下降了13.1%。整体而言,出口价格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趋势。增速最快的是2021年,当年出口价格较上一年增长了62%。出口价格曾在2022年达到每吨735美元的峰值,但从2023年至2024年,出口价格未能恢复到更高水平。
不同类型钢材的出口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不锈钢锭或其他初级形式的价格最高,为每吨1285美元;而铁或非合金钢半成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则相对较低,约为每吨532美元。
在主要出口国中,印度尼西亚的出口价格最高,达到每吨806美元,而中国的出口价格则相对较低,为每吨486美元。这可能与各国的产品结构、附加值以及市场策略等因素有关。
对中国跨境行业人员的启示
上述数据清晰描绘了亚洲钢材市场的宏大图景与细微变化。对于中国的跨境行业从业者而言,这些动态蕴含着重要的商机与挑战:
- 区域市场潜力巨大: 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消费增长,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企业应积极关注这些市场的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寻找钢材及相关制品的出口机会。
- 供应链布局优化: 乌兹别克斯坦和土耳其等国进口量的显著增加,表明这些区域可能正在经历工业化加速。对于中国钢材出口商或相关设备制造商而言,深入研究这些市场的具体需求,优化物流和贸易渠道,将有助于抓住新的增长点。
- 产品结构调整: 不锈钢锭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快速增长,提示我们应关注市场对高质量、特殊用途钢材的需求。国内企业可以考虑加大在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钢材上的投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 价格波动与风险管理: 钢材进出口价格的波动,对贸易利润影响显著。跨境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汇率变化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确保贸易稳定。
- 绿色发展与技术创新: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钢铁生产和高能效钢材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应积极推广绿色生产理念和环保技术,提升品牌形象。
亚洲钢材市场的未来发展,既面临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也充满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兴市场崛起带来的机遇。建议国内相关从业人员持续关注此类动态,审慎分析,积极应对,为中国跨境贸易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sia-steel-1t-market-china-71-lead.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