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急了!OpenAI豪砸462亿挖人,2027叫板iPhone!
新媒网跨境获悉,最近科技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其中心正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OpenAI。这家以ChatGPT横空出世、震撼全球的公司,似乎不再满足于软件领域的独步天下,正悄然将目光投向了硬件制造这片看似完全不同的战场。有消息传出,OpenAI已与国内一家在消费电子制造领域声名赫赫的企业——立讯精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更有甚者,OpenAI还被曝出正在与另一家中国制造巨头歌尔股份进行接触。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明确的信号:OpenAI要亲自下场做AI设备了,而且是那种能揣进口袋、随时陪伴我们左右的便携式智能终端。
目前,这款备受瞩目的AI设备还处于原型研发阶段,但其设计理念已经足以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它被构想成一个口袋大小的便携形态,搭载着能够深度理解我们所处环境和意图的先进上下文感知系统。更核心的是,它将深度整合ChatGPT背后的大语言模型技术,这意味着我们与设备的交互将变得前所未有的自然与智能,仿佛拥有了一个能够理解并响应我们内心所想的贴身智囊。
这种颠覆性的设备,被寄予厚望成为智能手机之外的全新AI交互入口。人们期待它能够凭借其独特的AI能力,重新定义我们与数字世界的连接方式,甚至可能冲击苹果以及其他消费电子巨头长期以来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挑战传统硬件的边界。虽然截至目前,无论是立讯精密还是OpenAI,都对此类消息保持了沉默,但科技圈内的讨论与期待早已沸腾。
OpenAI的硬件野心:一场精心布局的“人才与供应链争夺战”
对于OpenAI这样在AI大模型领域一骑绝尘的企业而言,其雄心壮志显然不仅仅局限于软件的领先。他们深知,再强大的AI技术,最终也需要找到落地的载体和应用场景,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跨界进军硬件领域,成了OpenAI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OpenAI布局硬件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多月前就已经开始的精心谋划。他们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早在今年5月,OpenAI便掷下大手笔,以高达6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61.9亿元)的惊人价格,将前苹果设计总监乔尼·艾维(Jony Ive)创立的io Products公司揽入麾下。艾维是谁?他曾是苹果公司最具标志性的设计师,iPhone、iPod、MacBook等无数经典产品都出自他手。他的加盟,无疑为OpenAI的硬件之路注入了最顶级的工业设计基因。
彼时,OpenAI的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也曾公开向媒体暗示:“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让人工智能突破屏幕的限制。”这番话,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对未来硬件战略的提前预告。而此次与立讯精密的深度合作,无疑是其硬件战略中关键的一步棋,标志着OpenAI正式吹响了进军硬件领域的集结号。
为了在硬件领域少走弯路,OpenAI的“挖角”行动更是展现了其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据了解,仅仅在今年,OpenAI就已从苹果公司招募了超过二十名硬件工程师,这个数字比去年翻了一倍。这些被挖走的“技术大牛”,都曾在苹果的用户界面、可穿戴设备、相机以及音频技术等核心部门担任要职,手握多项关键技术与创新经验。
在这批人才中,不乏业内响当当的名字。比如曾主导Siri视觉交互体验的元老级人物赛勒斯·丹尼尔·伊拉尼(Cyrus Daniel Irani),以及前Apple Watch硬件项目的负责人埃里克·德·容(Erik de Jong)。这些顶尖人才的加盟,无疑让OpenAI在硬件研发上拥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势。
为了吸引这些稀缺人才,OpenAI提供的“转会包”可谓诚意满满、含金量十足。据说,一旦成功入职,新员工即可获得超100万美元的股票奖励。更具吸引力的是,OpenAI还向他们承诺了一个“小团队、快决策”的工作环境,旨在减少传统大公司常见的官僚作风,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和协作效率。这种灵活高效的研发模式,对于那些习惯了大型企业复杂流程的工程师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部分苹果员工对公司当下“仅有渐进式变化”的产品策略感到沮丧,他们认为创新步伐放缓,产品迭代缺乏惊喜。加之公司内部流程日益繁琐,决策效率降低,使得很多有抱负的工程师感到束缚。而过去一年苹果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员工的离职意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OpenAI不仅主动出击,也收到了大量苹果员工的主动求职意向。许多苹果的老员工都渴望能够与前设计主管乔尼·艾维、以及同样从苹果离职加盟OpenAI的硬件大佬唐·谭(Tang Tan)重聚,期待在OpenAI再现当年“iPhone时代”那种激情澎湃、创意无限的研发氛围。据说,对于这种人才流失的现状,苹果公司内部也拉响了警报,高度重视。甚至有消息称,苹果供应链与制造团队原定于8月的中国出差计划都被临时取消,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关键人员长时间离开总部,从而降低被OpenAI进一步“挖墙脚”的风险。
除了直接从苹果公司招募最优秀的硬件人才,OpenAI在供应链上的策略,也同样是紧盯“果链”而来。此次传闻中与OpenAI合作的立讯精密,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立讯精密是苹果公司的核心代工厂之一,承接了包括iPhone、AirPods等多款重量级产品的生产制造任务,其在精密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上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顶尖。
对于OpenAI而言,选择与立讯精密这样的顶级代工厂合作,并非意外之举。在AI、XR(扩展现实)等前沿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立讯精密也在积极布局,并已成为AI眼镜等新兴设备领域的重要供应商。立讯精密ABG研发总监许国军曾公开表示:“AI大模型会像电力能源一样成为基础设施服务。”这番话也透露出立讯精密对于AI技术未来潜力的深刻洞察和积极拥抱。
除了立讯精密,OpenAI还被传出正在与另一家中国制造巨头歌尔股份进行接触。歌尔股份同样是苹果产业链上的重要一员,负责组装AirPods、HomePod、Apple Watch等多款苹果产品,并在声学模组、精密结构件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如果合作达成,歌尔股份有望为OpenAI未来的AI设备提供包括扬声器模组在内的关键零部件,进一步完善其供应链布局。
搞定了顶尖的人才和实力强劲的代工组装伙伴,OpenAI的硬件蓝图似乎只差最终的产品形态。目前,关于OpenAI最终将推出何种形态的AI设备,还没有官方定论。但据传闻,OpenAI此前曾考虑过多种多样的AI终端设计,比如没有屏幕的智能音箱、专注于视觉和增强现实的AI眼镜、数字录音设备,以及像可穿戴别针那样的小巧设备。相关消息指出,OpenAI的首批AI硬件产品预计将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正式发布,届时,我们就能一窥其真容。
AI Pin、Rabbit R1纷纷折戟,OpenAI能成功吗?
近年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形态和交互方式,一直是众多科技公司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当OpenAI带着顶尖的AI能力、雄厚的资金储备、强大的技术人才团队以及完善的供应链布局入局时,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将像当初ChatGPT引爆大模型浪潮一样,彻底改变整个硬件产业的格局。
然而,硬件创新绝非简单的“1加1等于2”的数学题。特别是在AI硬件领域,如果脱离了用户最根本的需求和使用场景,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酷炫”或概念上的“超前”,最终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企业内部的“自嗨”,难以赢得市场的青睐。
提到AI硬件的探索,我们不能不回顾过去几年两次备受瞩目的尝试——Humane公司的AI Pin和Rabbit公司的Rabbit R1。它们都曾是聚光灯下的焦点,被寄予颠覆智能手机的厚望,但最终,都未能如愿。
先说AI Pin。在2023年11月,这家美国科技公司Humane发布了一款号称“跨时代”的可穿戴智能设备——AI Pin。它凭借全新的交互方案和深度整合GPT大模型等特性,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一款极具“先锋精神”的产品,AI Pin大胆地舍弃了过去数十年消费电子产品最常见的“屏幕+触控”交互逻辑。这款设备采用磁吸式设计,可以方便地佩戴在用户的衣服上。它不自带屏幕,而是通过微型投影将信息投射到用户手掌或任意平面上。用户主要通过语音指令来操作,可以实现通话、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多种功能。其售价高达699美元,并额外收取每月24美元的AI订阅服务费。
在上市之初,AI Pin凭借其“高概念”的产品设计,无疑吊足了全球消费者的胃口。然而,当它在2024年3月开始正式发货后,潮水般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市场很快就用实际行动,给Humane泼了一盆冷水。最新数据显示,AI Pin的首批出货量大约仅为1万台,这个数字远低于Humane此前设定的宏大目标。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外媒的消息,除去预售和刚开售的4月份,在2024年5月到8月期间,AI Pin的退货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00台左右。这意味着大约有十分之一的用户选择了退货,甚至在某些时间段,退货量都要高于同期销量。
AI Pin的失败,原因复杂而深刻。首先,其主打的投影交互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尽如人意。投影显示受环境光线影响大,清晰度有限,且需要用户寻找合适的投影平面,操作起来并不方便。其次,作为一个“无屏幕”设备,在需要大量视觉信息反馈的场景下,其功能显得捉襟见肘。用户习惯了智能手机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信息,AI Pin无法满足这种基本需求。再者,设备的性能、续航以及高昂的订阅费,都让用户觉得物非所值。最核心的一点是,它并没有真正解决智能手机的“痛点”,反而制造了新的使用障碍,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与AI Pin那种“一步登天”的激进尝试相比,Rabbit R1的故事似乎显得更为“接地气”,也更符合人们对AI盒子最初的想象。在2024年1月10日,由前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发布的Rabbit R1,一经亮相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Rabbit R1的机身大小与一个老式音乐播放器相仿,它搭载了一个物理滚轮和按键,以及一个小型触摸屏。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在绑定了Uber、Spotify等第三方账号后,直接让设备播放音乐、叫车、点餐,甚至规划旅行行程。
Rabbit R1依托其强大的大模型能力,还具备独特的视觉识别功能。例如,它可以识别冰箱里的食物,并根据现有食材为用户规划低热量的晚餐做法。更令人期待的是,Rabbit R1独创的“大型动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简称LAM),被设计用来学习并重复用户在电脑端的操作。理论上,用户只需通过语音发出指令,Rabbit R1就能像一个熟练的机器人一样,理解并复现用户在PC上预设好的复杂操作流程。
然而,和AI Pin一样,Rabbit R1也是“高开低走”,最终在AI硬件探索的道路上成为了一个匆匆的过客。虽然它提供了更直观的实体按键和屏幕,但在实际体验中,用户发现其AI能力的发挥仍然受限于各种条件,响应速度和准确性也未能达到预期。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认为Rabbit R1的很多功能,其实现有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和App组合,也能实现,甚至做得更好。它更像是一个把App功能语音化、打包成一个新硬件的“套壳”产品,未能真正带来颠覆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无论是AI Pin,还是Rabbit R1,它们的第一代产品基本上都被市场视为AI硬件领域的“失败者”。尽管未来或许还有翻身的机会,但它们的“初代印象”已经很难改变。它们普遍存在产品体验“拉胯”、功能上未能超越现有智能手机,甚至被质疑“套壳”的嫌疑,显然没有能够支撑起此前外界对其“接棒智能手机”的巨大期待。正如国际数据公司(IDC)副总裁弗朗西斯科·杰罗尼莫(Francisco Jeronimo)所言:“用户在使用AI时是否需要一种全新的硬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这些想法本身有其优点,但现实是,消费者并不真正需要这些设备,他们更需要的是智能手机。”
那么,OpenAI会成功吗?这是一个萦绕在无数人心头的问题。从近期曝光的一系列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OpenAI正在首次尝试打造一款完全“AI原生”的硬件产品。如果这个项目能够成功,那么消费电子市场长期以来由苹果、三星等巨头主导的格局,很可能会迎来历史性的变局。
然而,新媒网跨境认为,作为挑战者和破局者,OpenAI在硬件领域实现突围的难度,将远超它在软件层面取得的成就,甚至比在现有终端上做“加法”还要困难得多。
首先,全新的AI设备形态能否真正挑战智能手机的“超级终端”地位,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智能手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集成了通信、娱乐、办公、支付等几乎所有功能,构建了一个庞大且难以撼动的生态系统。即使是现在最被看好的AI眼镜,距离真正成为大众消费品,仍需3到5年的时间来完善技术、优化体验、降低成本。一个口袋大小的AI设备,如何能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从智能手机的舒适圈中走出来,是OpenAI必须解决的难题。
其次,硬件产品的比拼,从来都不是单个产品的孤立竞争。它考验的更是一个完整的跨设备生态联动能力,以及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的协同体验。AI设备同样不例外。在这方面,苹果凭借其封闭且强大的iOS生态系统,以及Google凭借其开放的Android生态系统和在AI领域的深厚积累,都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这种强大的生态壁垒,绝非OpenAI仅仅通过“花钱挖人”和强大的AI模型就能轻易突破的。构建一个能够与现有巨头抗衡的生态体系,需要时间、耐心、巨额投入和无数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下的消费电子市场确实已经“沉闷”了太久。智能手机的创新陷入瓶颈,产品迭代更多是“挤牙膏”式的渐进提升,缺乏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颠覆性创新。在这种背景下,OpenAI的入局,无论最终能否突破硬件的“魔咒”,都将给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竞争元素。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敲打敲打”那些已然成为巨头的公司,促使它们加快创新的步伐,不要再满足于现状。
据悉,OpenAI的首批AI设备最早可能在2026年第一季度进入试产阶段,并有望在2026年末或2027年初正式发布。届时,究竟是像ChatGPT一样带来惊喜、引领潮流,还是步AI Pin和Rabbit R1的后尘,成为探索道路上的又一次“翻车”,一切都将揭晓。新媒网跨境认为,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一场值得关注的科技变革,它将推动我们重新思考人机交互的未来,并激发整个行业向更智能、更便捷的方向迈进,最终惠及我们每一个普通用户。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pple-nervous-openai-targets-iphone-2027.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