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频“海啸”来袭!2200万播放,跨境人速冲浪

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视觉内容创作领域尤其引人关注。从短视频到电影制作,AI工具的迭代升级不仅重塑了传统工作流程,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理解并适应这些全球性的技术变革,对于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内容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2025年的全球行业动态,探讨AI在视觉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争议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深远影响,希望能为国内相关领域的朋友提供一份参考。
AI驱动下的内容创作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回溯至2016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对AI生成的一个畸形人体爬行视频表达了“极度厌恶”,认为其“简直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他当时明确表示,绝不会将此类技术融入自己的作品。这番话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粉丝将其解读为对AI生成视频的全面否定。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行业内的态度正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例如,2024年10月,美国电影制作人PJ Accetturo利用AI工具制作了一个宫崎骏动画经典《幽灵公主》真人版预告片,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获得了高达2200万的播放量。尽管这个预告片展示了AI视频生成技术的巨大潜力,Accetturo却也因此遭遇了大量的质疑乃至人身攻击。这其中既有对原创精神的坚守,也有对技术应用边界的担忧。Accetturo的经历,恰好印证了AI在视觉内容领域所引发的激烈讨论和深刻变革。
PJ Accetturo,美国导演,同时也是一家AI广告公司的创始人。
AI图像和视频生成模型的发展无疑是具有争议的。一些艺术家指责AI公司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们的作品进行模型训练,这不仅涉嫌侵犯版权,更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计。在许多创意圈子里,公开使用AI工具甚至被贴上了负面标签,Accetturo的经历就是例证。然而,随着这些模型日益完善,它们也极大地加速了工作流程,为艺术表达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那些不掌握AI技能的艺术家而言,未来或许会面临更多竞争压力。在最近几周,我们与多位来自全球的演员、导演和创作者进行了交流,他们分享了自己如何应对这场技术浪潮的心得。
好莱坞的AI浪潮:从抵制到探索
在好莱坞,演员群体是反对AI浪潮中一股重要的力量。2023年,美国演员工会与广播电视艺人联合会(SAG-AFTRA)举行了史上最长时间的罢工,其中一部分诉求便是要求建立更完善的AI替身演员保护机制。演员们积极游说立法机构,呼吁对AI技术在其行业内外进行监管。我们了解到,一位名叫Erik Passoja的美国演员,就曾在美国加州立法机构作证,支持多项法案,其中包括加强对色情“深度伪造”(deepfakes)的保护。SAG-AFTRA还支持了旨在监管前沿AI模型的AI安全法案SB 1047,并反对暂停各州AI法案的提议。
2025年9月,外媒报道称一些人才经纪公司对签约“AI女演员”Tilly Norwood表现出兴趣,这立即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此举在演员群体中引发了强烈不满。英国演员Emily Blunt在外媒采访中直言:“这真的非常非常可怕。拜托了经纪公司,不要这样做。”美剧《轮回派对》主演Natasha Lyonne则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任何参与此事的经纪公司都应该受到所有行会的抵制。这完全是误导和令人不安的。”尽管部分反对声可能并非完全针对AI技术本身,因为Lyonne本人也曾共同创立一家AI工作室,但这一事件无疑反映出好莱坞乃至更广泛领域对AI的普遍担忧。SAG-AFTRA对此的立场总结了业界对AI艺术的三大普遍批评:
- 内容盗用与版权挑战:目前大多数主流AI视频模型都是通过学习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进行训练的,这其中包含了大量艺术家创作的图片和电影。在许多情况下,AI公司并未获得艺术家的许可,也未支付相应报酬。虽然法院仍在审理这些行为是否构成版权法下的合理使用,但在我们交流的大多数人看来,AI公司的这种训练方式无异于窃取了艺术家的劳动成果。
- 潜在的就业冲击:如果AI工具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视频或大幅提高编辑效率,那么演员和电影剪辑师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影响。尽管过去的技术进步,例如数字摄影的普及,也曾减少了实体胶片剪辑师的需求,但AI技术可能带来的冲击将更为广泛和深刻。
- 艺术质量与情感联结: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不认为AI生成的内容能够真正达到高质量艺术的水准。美国演员Tess Dinerstein,一位专注于为智能手机优化的竖屏剧演员,认为AI作品“缺乏那种人类情感的联结,就像你去看电影,为喜欢的演员讲述他们去世母亲的故事而感动落泪一样。”
对于内容盗用的担忧,或许可以通过改变模型训练方式来解决。在Accetturo发布“幽灵公主”预告片前后,他就曾呼吁生成式AI工具应“在获得许可的数据集上进行道德训练”。一些公司已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例如,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Gille Klabin表示,他对使用Adobe公司的产品感到“相当满意”,因为该公司通过支付版权费的方式,使用版权库存图片来训练其AI模型。然而,就业冲击和艺术完整性这两个问题则更难解决。许多创作者和观众认为,AI生成内容可能忽视了艺术的根本意义,即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建立情感连接。
尽管理论上这一观点颇具说服力,但在实践中,情况却复杂得多。Dinerstein坦言她“并非从根本上反对AI”,并承认AI“为电影制作人在专业编辑任务中提供了大量资源”,但在社交媒体上,她对AI采取了坚决抵制态度。她解释说:“在社交媒体上很难解释灰色地带”,她不想“显得虚伪”。尽管她认为AI并不会威胁到她的工作——“人们想看我本人的作品”——但她担心有人(无论是粉丝还是竖屏剧工作室)未经许可就用AI制作她的形象。因此,她发现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说:“你知道吗?别把我扯进AI。”
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一个更广泛的问题。美国演员Susan Spano表示,这“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演员”。她认为:“这是一个由人类和动物组成的世界,与人类互动才是乐趣所在。难道我们想要一个机器人的世界吗?”
拥抱技术:导演与创作者的探索之路
对于演员而言,对AI持坚定立场相对容易,因为他们的工作本质上是在物理世界中完成的。但对于其他好莱坞创意人士,如导演、编剧和剪辑师而言,情况则更为复杂。AI工具确实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如果不跟上技术前沿,他们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因此,我们采访的非演员群体对AI采取了多种不同的策略:有人仍然拒绝,有人不情愿地使用并试图保持低调,还有人则公开拥抱了这项技术。
Kavan Cardoza,美国导演、AI电影制作人。
以美国导演Kavan Cardoza为例。他在音乐视频导演和摄影师领域深耕近十年,才凭借AI技术进入电影制作行业。2022年图像生成模型Midjourney发布后,Cardoza开始尝试图像生成,随后转向视频生成。最终,他“制作了一系列现有电影和系列作品的伪预告片”。2024年12月,他创作了一部蝙蝠侠宇宙的粉丝电影,该片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随后因版权侵权被华纳兄弟公司下架。Cardoza承认,他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重新创造了前蝙蝠侠电影中的演员形象,但他坚称自己“并非恶意为之,这确实只是一部粉丝电影”。
与Accetturo遭遇死亡威胁不同,Cardoza的粉丝电影却获得了相当积极的反馈。Cardoza表示:“几乎所有主要工作室都开始联系我。”他与几位好友共同成立了一家AI工作室Phantom X。Phantom X最初主要制作广告(AI视频在该领域普及最快),但Cardoza希望再次专注于电影创作。2025年6月,Cardoza制作了一部名为《回声猎人》的短片,融合了《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的风格。影片中有些镜头明显带有AI生成的痕迹,但Cardoza利用Runway的动作捕捉技术,将真实演员的面部表情融入到他AI生成的世界中。整体而言,这部作品相当完整。Cardoza希望与真实演员合作,因为他们的艺术选择能够提升他所创作的剧本:“这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创意。”但他需要SAG-AFTRA的批准才能制作一部将AI技术与SAG-AFTRA演员形象相结合的电影。为了获得批准,他必须承诺不会在其他电影中重复使用这些演员的形象。
“这不是‘如果’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
在Cardoza看来,AI“正在为那些原本永远不会有发声机会的创作者提供平台”。然而,Cardoza本人并非完全依赖AI。当一位采访者问他是否会在必要时制作一部非AI电影时,他回答:“当然,百分之百会。”Cardoza补充说,如果现在有足够的预算,“我可能仍然会全部实景拍摄”。他向我们承认,在这场技术转型中会有“输家”——“改变总是会发生”——但他将AI的兴起与电影制作史上过去的技术发展相提并论,比如视觉效果的兴起。视觉效果的兴起创造了新的数字视觉效果制作岗位,但减少了制作复杂实体布景的工作岗位。Cardoza表示有兴趣减少失业人数。在另一次采访中,Cardoza说,对于他的电影项目,“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吸纳人才”,不仅包括演员,还有音效设计师、剧本编辑和其他专业角色。但他相信,最终AI将足够强大,能够胜任所有人的工作。“就像我对科技常说的那样,这不是‘如果’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
Accetturo进入AI领域的原因也类似。他告诉我们,他从事电影制作15年,“主要担任商业导演和纪录片导演”。在疫情期间,他为一部动画电视剧“筹集了数百万美元”,但该项目陷入了发展困境。AI为他带来了成功的新机会。2024年夏季,他开始尝试AI视频工具。他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利用AI的绝佳时机:经验丰富足以创作出优秀作品,但又未完全功成名就,无需过于担忧声誉受损。2025年5月,谷歌发布Veo 3后,Accetturo发布了一则伪造的医药广告,并迅速走红。他的工作室目前为甲骨文和Popeyes等知名公司制作广告。Accetturo表示,针对他的反对声音已经平息:“与之前相比,这真的不算什么。”他表示将致力于AI领域的工作:“每个人都明白这是未来趋势。”
务实应对: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在反AI和亲AI的两个极端之间,仍有许多剪辑师和艺术家在悄悄使用AI工具,但并不对外公开。不出所料,很难找到愿意公开谈论此事的人。据美国好莱坞人才经纪人Ryan Hayden称:“很多人现在都希望保持‘合理推诿’(plausible deniability)。目前确实存在反对声音。”但如果剪辑师不使用AI工具,他们就有可能被淘汰。Hayden表示,他认识很多剪辑领域的人都在努力掌握AI,因为“剪辑师的总人数将会大幅削减”。那些掌握AI技能的人可能会幸存下来。正如一位参与AI项目的喜剧编剧在外媒采访中所说:“我们想坐在餐桌旁,而不是成为菜单上的菜品。”
秘密使用AI的情况甚至延伸到了行业高层。Hayden认识一位曾与某位执导过过亿美元电影的大导演合作的剪辑师。“他已经在使用AI了,有时甚至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些艺术家虽然在道德上感到矛盾,但认为自己无法有效抵制。美国分镜艺术家Vinny Dellay,曾参与漫威电影和超级碗广告制作,发布了一段视频,详细阐述了他作为一名职业艺术家使用AI的伦理观点。Dellay表示,他同意“AI在未经艺术家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互联网上的艺术作品进行训练,可能不公平,也可能不诚实”。但他认为,拒绝使用AI产品并不能阻止其普遍应用。否则就是“自欺欺人”。相反,Dellay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像核战后的蟑螂一样适应”。如果幸运的话,在分镜工作流程中引入AI甚至可能“让分镜艺术家在一半的时间内制作出两倍的分镜,而无需在凌晨3点质疑你的人生选择”。
道德与实践的界限
Gille Klabin,美国独立编剧、导演和视觉效果艺术家。
Gille Klabin是一位美国独立导演和电影制作人,目前正在制作一部名为《世界末日的周末》的电影。作为一名独立电影人,Klabin无法雇佣太多人。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任务——例如为他的电影制作宣传方案——他本需要亲自完成。AI工具“本质上只是让我们能够完成更多工作,并拥有更多生活时间”。但他会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每次在采访中提到使用AI工具时,他都会解释他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他表示,只要“以道德的方式使用AI,即不复制他人的作品为己所用”,他就能接受。
然而,划定这些界限可能很困难。美国人才经纪人Hayden告诉我们,随着AI工具让低成本电影的画面效果变得更好,制作高成本电影变得更加困难,而高成本电影通常雇佣最多的人员并支付最高工资。在某种程度上,Klabin对AI的采纳更多地受限于当前AI模型的能力。Klabin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视觉效果艺术家,他发现AI产品普遍“不足以用于最终项目”。他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抠像(Rotoscoping)是一种跟踪拍摄对象以独立编辑背景的过程。它非常劳动密集——必须逐帧编辑——因此Klabin尝试使用Runway的AI驱动抠像工具。虽然它可以提供一个不错的初稿,但结果太混乱,无法作为最终项目使用。Klabin向我们发送了以下一组来自他即将上映电影的抠像帧动画。尽管模型在识别画面中的人物方面表现不错,但其边界在帧与帧之间并不一致,导致结果出现噪点。
当前的AI工具充满了这些小故障,因此Klabin只将它们用于观众看不到的任务(例如制作电影宣传方案)或在事后可以清理结果的场景中。
真实性的力量与观众信任
美国科技博主Stephen Robles在YouTube和其他平台上评测苹果产品。他在剪辑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使用了AI,例如去除沉默或转录音频,但他不认为这会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颠覆性影响。
Stephen Robles,美国YouTube博主、播客主持人、科技内容创作者,主要关注苹果产品。
“我押宝于观众希望信任创作者,希望看到真实性,”他表示。AI视频工具在这方面对他帮助不大,也无法取代他努力建立的声誉。最近,他尝试使用ChatGPT编辑视频缩略图(用于宣传视频的图片)。他收到了一些关于使用AI的负面反馈,所以他说他“可能会稍微放慢一点”这种尝试。Robles似乎不太担心AI模型会窃取像他这样的创作者的数据。当我问他如何看待谷歌用他的数据进行训练时,他告诉我“YouTube给我带来了足够的益处,所以我不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美国专业缩略图艺术家Antioch Hwang对使用AI也有着类似的务实看法。他合作的一些频道拥有“对AI图像非常敏感”的受众。即使使用“AI放大器来修复边缘”也可能引发强烈的负面反应。对于这些频道,他“非常谨慎”地使用AI。
Antioch Hwang,美国YouTube缩略图艺术家。
但他为大多数频道工作时,都能接受使用AI,至少是用于技术任务。“我认为现在公众对这些AI图像生成工具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他告诉我,“人们现在欢迎它们进入自己的工作流程。”不过,他仍然谨慎使用AI,因为他认为人类的艺术性在YouTube生态系统中仍然很重要。“如果每个人都有所有[AI]工具,那么你如何真正脱颖而出?”他说。最近,一些顶级创作者开始使用更粗糙的缩略图来制作视频。AI使得制作精致缩略图变得过于容易,因此顶级创作者正在使用Hwang所说的“制作粗糙的缩略图”来帮助视频脱颖而出。
展望未来:适应与突破
Hwang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即使AI使得创作者更容易自行制作缩略图,但缩略图艺术家的业务却从未如此兴旺,即使是低端市场。“AI整体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现在有更多的创作者涌入,这导致需求激增。”他补充道。然而,Hwang并不认为这种好景会持续太久。“我认为AI在未来三年内不会完全接管市场。这是我的估计时间表。”
我们采访的每个人对于AI何时——如果会的话——真正颠覆他们所在行业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像Hwang一样,比较悲观。美国演员Erik Passoja认为,华纳兄弟或派拉蒙等大型电影公司将在三到五年内消失。但其他人则更为乐观。美国竖屏剧演员Tess Dinerstein说:“我认为竖屏剧永远不会完全AI化。”她认为,即使技术上可行,“那似乎也不是人们想要的”。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Gille Klabin认为,高质量的人类电影永远会有其一席之地。如果某人的作品“本质上是衍生品”,那么他们就会面临风险。但他认为,最优秀的人类原创作品仍然会脱颖而出。“我不知道AI如何可能取代意识这种近乎神圣的元素。”他表示。
那些对AI最乐观的人,反而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最不乐观。“我认为到了一定程度,这就无关紧要了,”Kavan Cardoza告诉我,“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只输入一些句子”来生成完整、高质量的视频。这或许解释了Accetturo为何会成为AI的倡导者;他的时事通讯试图教导其他电影制作人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AI革命。AI“是一场将席卷所有人的海啸,”他告诉我,“所以我正在分发冲浪板——教人们如何冲浪。随心所欲地利用它吧。”
对于中国跨境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这些全球性的动态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是视觉内容创作者、跨境电商卖家还是品牌营销人员,都应密切关注AI技术在内容生成、营销创意、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应用进展。积极学习和掌握AI工具,探索其在效率提升和创新表达上的潜力,同时也要审慎思考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和版权问题。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将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i-video-tsunami-22m-views-cross-border-surf.html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47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