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分发惊变:流量回退2015,仅24个月红利期!

2025-10-21AI工具

Image

在互联网的浩瀚长河中,我们深知,“分发”的力量足以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存亡。回望过去,每一次技术的跃进,无论是个人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还是社交网络的崛起,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分发权力格局的剧烈调整。而每一次这样的重塑,都如同一场大浪淘沙,既能催生出新的行业巨头,也能让昔日风光无限的明星企业黯然离场。

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它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在这场技术盛宴的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常常被我们所忽略:尽管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但我们产品被用户发现和使用的方式,却似乎还停留在2015年那个不算遥远的过去。新媒网跨境获悉,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曾在最新分析中深刻指出,AI革命固然改变了我们“如何构建产品”,但它尚未根本性地改变我们“如何让产品被分发”。更令人担忧的是,AI的迅猛发展正在悄然瓦解着旧有的分发渠道,而一套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分发机制却尚未建立起来。

这种变化正在现实中显现:过去被视为流量生命线的搜索引擎优化(SEO)正面临严峻挑战,其带来的流量效应日益减弱;各大社交平台为了保护自身生态,其算法变得越来越封闭,对外链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内容创作者和运营者们常常抱怨,外链惩罚、内容降权、推荐逻辑不可控等现象层出不穷,让大家疲于应对。所有这些信号都指向一个明确的未来:AI革命的下一个关键阶段,不再是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分发模式革新。而这场变革,其序幕已经悄然拉开。

一、AI浪潮中的“缺失拼图”:技术重塑了产品,但分发依旧停滞

过去两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大爆发。从像ChatGPT、Claude这样能进行智能对话的语言模型,到Midjourney、Runway这类能够生成精美图像和视频的创意工具,再到那些具备自主学习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代理,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几乎所有的产品形态,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

然而,正如业内专家所洞察到的那样,这场技术革命似乎缺少了分发机制的同步升级。AI赋予了我们更快、更智能地创造和优化用户体验的能力,却并未带来新的、高效的流量获取途径。这就像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却发现连接工厂与市场的物流系统依然陈旧,甚至在逐渐失效。

举例来说,像ChatGPT这样的平台,虽然用户量已突破7亿大关,但它更多是一个“终点站”,用户来到这里寻求答案和帮助,而不是一个向外导流的“分发入口”。而Perplexity、Google Gemini、Claude等一众智能应用,它们正逐步演变为新一代的“答案引擎”,能够直接提供精准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搜索引擎的部分功能,但它们普遍不再像传统搜索引擎那样,将用户大量导向外部网站。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包括美国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美国的X(原Twitter)以及全球短视频平台TikTok在内的许多主流社交媒体,都在不断收紧对外链的政策,试图将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这无疑给那些依赖外部链接获取增长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可以说,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瓦解过去行之有效的流量逻辑,而能够承接未来流量的新一代分发中心,却尚未真正浮出水面。有观点指出,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革命与分发革命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它们并非总是同步发生。

比如,互联网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诞生,但真正引发分发模式革新的Google搜索引擎,直到1998年才崭露头角,开启了“链接为王”的时代。再比如,苹果公司的iPhone在2007年便问世,但移动应用的分发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则是伴随着2012年Facebook(美国公司)广告平台的推出,以及应用商店生态的成熟。

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推断,ChatGPT在2022年引爆了AI技术革命,那么,真正意义上的AI分发革命,很可能在2026年前后到来。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鉴于当前技术迭代和市场演进的速度,这一次的变革,或许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留给我们的适应和准备时间也可能更短。

二、平台发展的历史轨迹:开放、繁荣、封闭、收割的循环

回顾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一位业内专家曾精辟地总结出平台发展的“三阶段循环”模式:开放(Open) → 增长(Grow) → 收割(Close & Monetize)。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科技巨头,都曾或多或少地遵循着这一发展轨迹。理解这个模式,对于我们把握当前AI时代的分发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美国Facebook:从开放赋能到“社交税”的演变

时间回到2007年,美国社交巨头Facebook向全球开发者敞开了大门,推出了开放平台。他们向开发者们承诺:“你们可以自由地在Facebook上构建应用,免费获取用户增长,并且保留全部的收益。”这一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开发者的热情,短短一年内,数万款创新应用涌现,Facebook的用户量也因此实现了十倍的惊人增长,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平台地位的巩固和用户规模的扩大,Facebook的策略开始悄然转变。他们逐步引入API限制,调整算法推荐逻辑,并开始探索收费机制。我们看到,一些曾靠Facebook平台快速成长的游戏公司,如Zynga,其流量在2010年就曾骤降70%。Facebook巧妙地利用开发者们建立起来的生态,成功吸引并沉淀了大量用户,随后却逐步收紧了权限,关上了曾经开放的大门。曾经的免费触达,逐渐演变为付费广告,平台税(通常为30%的应用内购分成)也随之出现,这标志着平台进入了商业化收割阶段。

(2) 美国Apple:从生态伙伴到“30%分成帝国”的打造

2008年,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App Store。它以“70/30分成”的模式,吸引了全球无数开发者投身其中。在那个“App无处不在”(There’s an App for that)的时代,无数创业公司和个人开发者借助App Store的强大分发能力一举成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苹果公司因此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移动应用生态,用户体验和开发者收益实现了双赢。

然而,十年之后,随着App Store的生态日益成熟,苹果开始调整规则。所有数字内容和服务的内购,都被要求必须通过苹果的支付渠道进行;一些被认为与苹果自身服务存在竞争关系的功能,可能面临被拒绝上架的风险;甚至苹果自家的搜索广告,也开始出现在App Store的搜索结果中,一定程度上掠夺了原属于开发者的自然流量。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包括Spotify、Epic Games等全球知名公司对苹果发起诉讼,认为其构成了垄断。App Store,在许多开发者眼中,逐渐从一个充满机遇的平台,变成了一个成本高昂的“分发渠道”。

(3) 美国Google:从开放互联网的倡导者到“自我分发”的演变

Google(美国公司)早期一直倡导“让你更快离开Google”的理念,其核心是作为互联网的连接器,帮助用户找到所需信息并快速跳转到相应的网站。在这种理想的双赢结构下,全球的网站提供丰富的内容,而Google则为这些内容提供源源不断的流量。

但时至今日,我们打开Google的搜索结果页,会发现首页已经被各种广告、地图信息、购物链接、以及由AI生成摘要等内容占据。即使你的网站排名第一,也有可能被挤到页面很靠下的位置,用户需要滑动多次才能看到。Google的角色,从一个纯粹的“分发者”,正在逐步演变为一个集信息聚合、产品展示、服务提供于一身的“竞争者”。曾经被视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正逐步成为Google的“私家花园”。

(4) 美国LinkedIn:最短周期的平台封闭范例

在美国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台封闭的周期正在大幅缩短,甚至不到四年就完成了这一转变。2020年,LinkedIn为了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和行业意见领袖,曾一度大力开放流量闸门,鼓励内容创作者在其平台上分享深度内容,一度成就了不少“职场网红”。

然而,到了2023年,LinkedIn便推出了“Thought Leader Ads”等付费广告产品,意味着想要获得更广泛的曝光和触达,流量再次变成了需要付费购买的资源。与此同时,平台的算法也开始收紧,对外链的惩罚力度加大,内容推荐的透明度也有所降低。从最初的开放到后来的封闭和商业化收割,LinkedIn所用的时间仅仅是Facebook的一半。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不是每一代平台,都在以更快的速度学会如何利用其流量优势进行商业化收割?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参与者深思的趋势。

三、AI时代下一个分发中心:深度融入与智能引导

那么,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谁会成为下一个主导流量和用户注意力的分发中枢呢?一位业内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它很可能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OpenAI(美国公司)。这位专家认为,OpenAI团队所做的,远不止是开发一个智能助手,他们实际上正在构建一个集App Store、搜索引擎和下一代分发平台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生态。

1. 核心壁垒:记忆与上下文的深度融合

过去的平台,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搜索引擎,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建立在用户社交关系网络或海量内容数据之上。然而,OpenAI正在构筑的护城河,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它掌握的是用户专属的“上下文(context)+ 记忆(memory)”。

试想一下,当一个AI系统不仅了解你的历史对话记录,还掌握你的工作习惯、日程安排、处理过的文档内容、个人偏好和逻辑思维方式时,它就不再仅仅是帮你完成某项任务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度介入并掌控你的行为路径,成为你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伴侣。在这种深度个性化的连接下,用户若想切换平台,就意味着将失去所有累积的上下文信息和使用习惯,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转换成本。这种“上下文+记忆”的深度绑定,正是AI时代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锁定机制”。

2. 开放信号:正在重演的平台发展剧本

我们不难发现,OpenAI正在按照历史上的平台发展剧本,一步步推进其战略部署。他们已经推出了与Deep Research集成的连接器,让ChatGPT能够与HubSpot、Box、GitHub等企业级应用无缝连接,这标志着其生态开放的第一步。同时,OpenAI组建了专门的“Agent Platform”团队,据称旨在让数亿用户能够便捷地使用第三方智能体(Agent),这与当年苹果App Store和Facebook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构建生态的策略如出一辙。

OpenAI正在积极向开发者开放接口,鼓励第三方应用和智能体在其平台上构建,引导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这一系列的举动,都与2008年App Store上线时苹果的策略,以及2007年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时的情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基于AI的平台经济正在加速形成。

3. 商业化阶段:平台收益的必然到来

一旦ChatGPT成功实现对用户“上下文”和“记忆”的深度锁定,其分发逻辑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商业化阶段。届时,我们可以预见,一些高级功能可能会实行订阅收费制;第三方应用和智能体若想在其生态内获得更广泛的分发和用户,可能需要向平台缴纳一定的“生态服务费”或“分成”。

此外,最受用户欢迎、表现出色的插件和Agent,很可能会被平台“官方化”或深度整合,而与平台存在竞争关系的独立应用则可能被边缘化。新媒网跨境认为,有专家判断:“AI时代的窗口期可能只有短短24个月。在此之后,一套完整的平台商业化机制将全面开启。”这意味着,对于所有希望在这波AI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创业者和企业来说,时间异常宝贵。

四、创业者的智慧选择:看清规则,主动布局

面对这种似乎是平台发展必然趋势的循环,广大的创业者们应该如何应对?一位业内专家给出的建议极其务实而富有洞察力:“你无法完全退出这场游戏。唯一的选择,就是睁大眼睛,清醒地参与其中。”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智慧。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拥抱机遇的同时,时刻保持警惕和战略定力。

具体来说,创业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布局:

  • 尽早卡位,同时保持独立性。 在AI平台开放的初期,要抓住机会积极切入,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流量红利。这就像在新的土壤上播种,争取第一时间获取阳光雨露。但与此同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平台。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拥有独立的运营能力和用户触达路径,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构建独一无二的自有护城河。 在数字经济时代,掌握用户数据与关系(First-party Data)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这意味着要积极引导用户回到自己的私域,建立直接的用户连接。同时,要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产品体验或服务,让用户爱不释手,形成忠诚度。在像ChatGPT这样的新兴平台上,固然可以进行引流,但最终的用户留存和深度运营,必须尽可能地回归到自有渠道,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强大壁垒。
  • 以防御性思维设计产品与策略。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我们必须具备前瞻性,假设平台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商业化,甚至可能成为竞争者。因此,在产品设计和业务规划时,就应提前考虑到这些潜在风险,制定备用方案(Plan B),确保即使平台规则发生变化,企业也能灵活应对,持续发展。
  • 紧紧抓住“两年窗口期”的黄金机遇。 正如前文所提,AI平台开放红利期可能只有短短24个月。这期间,ChatGPT等平台的集成生态、智能体(Agent)市场以及插件机制,都处于快速发展和用户涌入的黄金阶段。对于有准备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实现爆发式增长、快速积累用户和数据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未来的商业化成本和竞争难度都将大幅增加。
  • 避免盲目追逐,要洞察分发效率。 市场上的热点和趋势层出不穷,但并非所有新平台都值得早期投入。盲目过早地切入一个尚未成熟的平台,其风险同样巨大。新媒网跨境认为,创业者应该关注的,不是一时的噪音和热度,而是分发效率的真实曲线,也就是用户获取成本、用户质量和用户规模的综合表现。只有那些能带来高效分发和可持续增长的渠道,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战略高地。

五、给中国出海创业者的深刻启示

对于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探索国际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和创业者而言,这篇文章的洞察具有更加直接和深远的启示意义。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理解并适应AI时代的分发变革,将是决定出海成败的关键因素。

  • 全球分发权力的深度重构。 AI平台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义全球的流量结构和用户触达路径。未来的出海增长,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广告投放和搜索引擎优化,而更多地需要依靠将产品和服务深度嵌入到全球AI智能生态中的“智能体验”来获取用户。这要求我们的产品不仅要“好用”,更要“聪明地被发现”。
  • 全球平台壁垒的不断抬高。 无论是美国的ChatGPT、Google Gemini,还是微软的Copilot,这些国际AI巨头正在形成一种基于“认知锁定”的强大壁垒。它们通过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智能服务,深度绑定用户的决策链路。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如果想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必须主动研究、适应并嵌入这些新兴的AI生态系统,成为其生态中的积极贡献者和参与者。
  • 技术创新与分发策略并重。 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纯粹的技术创新本身,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是最核心的竞争壁垒。AI工具的普及使得许多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技术门槛正在被拉平。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优质产品有效且高效地分发给目标用户,分发路径的差异化和创新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 把握平台封闭前的冲刺机遇。 未来24个月,很可能是AI平台分发红利的最后窗口期。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来说,能否在这个宝贵的时期内,迅速获取足够的用户、高效积累自有数据、并建立起初步的品牌影响力,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在海外市场的增长天花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快速决策、积极行动的战略机遇期。

最后:这是一个被加速的时代。

曾经,美国Facebook用了大约五年时间,才从一个开放的平台走向商业化封闭;美国苹果公司用十年光景,将App Store打造成一个商业帝国;美国Google则用了二十年,才完成了其分发策略的深度转型。而如今,像美国LinkedIn这样的平台,仅仅用了四年就走完了这个周期。我们看到,在AI时代,这个发展周期可能进一步压缩,或许只需要两年。

下一个主导分发模式的核心中枢,已经在我们眼前逐步成型。它不再单纯依靠社交关系网,也不再仅仅依赖对内容的垄断,而是以“记忆”为强大的锁定机制,以“智能”为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对于所有产品经理、运营者和创业者而言,这既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一次重新定义增长逻辑的重大机遇。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深刻洞察分发规律、提前布局、灵活应对的人,才能在巨头全面商业化收割之前,完成自身的跃迁和升级。

AI革命的第二阶段,不再仅仅属于那些专注于技术本身的研究者,它更属于那些真正理解分发、懂得如何将好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战略家。让我们一起,迎接这场深刻而激动人心的变革。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ai-distro-shift-2015-traffic-24-month-window.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在特朗普总统执政的2025年下半年,AI技术革新了产品,但分发模式依然滞后。AI正在瓦解旧的分发渠道,新的分发机制尚未建立。AI平台的商业化进程加速,创业者需抓住24个月的窗口期,构建自有护城河,并警惕平台封闭风险。
发布于 2025-10-21
查看人数 165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