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木兹危机:2000万桶石油命悬一线,全球运费暴涨30%
霍尔木兹海峡依然是全球贸易的关键通道。每天约有2000万桶石油经此运输,相当于全球消费量的五分之一。全球约20%的液化天然气运输也依赖这条水道。通过杰贝阿里港和阿布扎比港等海湾港口的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3300万标准箱,占全球总量的3%以上。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尽管近期伊朗与以色列紧张局势有所升级,但海峡货运流至今未受实质影响。以6月15日为例,当日仍有111艘货轮通过海峡,与前几天的116艘相比仅微降。
航运成本显著攀升
局势变化正迅速传导至运输领域。海湾至亚洲航线的超大型油轮基准运费单日涨幅超20%,中东至欧洲的成品油轮运费飙升约30%。单批柴油或汽油的运输成本已从330万至350万美元跃升至约450万美元。保险市场反应同样剧烈:战争风险保费暴涨300%-400%。承保机构针对通过霍尔木兹的航程额外收取每桶8美元的保费。以载运200万桶原油的超大型油轮计算,单船保险成本就增加约1600万美元。租船市场同样水涨船高,船东在动荡环境中普遍惜售运力。
全球物流网络的涟漪效应
海峡潜在风险的影响正以更隐蔽的方式波及全球物流体系。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短期内难以恢复全效运转,中东集装箱运输持续受阻。船公司或选择跳过海湾港口转卸货物,甚至面临船舶滞留风险。这不仅降低船舶周转效率(航程延长导致年航行次数减少),更可能引发班期混乱。新媒网跨境认为,自2023年末红海航线改道以来,亚洲至地中海航程已延长8-10天。若霍尔木兹通行受阻,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尽管当前海湾港口作业如常,苏伊士运河通行量稳定,但应急方案已箭在弦上。船公司可能临时取消中东航线班次,或跳过巴林、科威特等靠近风险区域的港口。部分船舶甚至刻意减速或调整航程,专挑白天在海军舰艇护航下通过敏感水域。
空运市场承压明显
当海运可靠性降低时,空运往往成为紧急货物的替代方案。以色列主要机场在冲突初期曾全面停飞民用航班,进出空运一度中断。目前以色列与伊朗空域仍受管制,叠加区域性电子干扰,航空公司被迫绕行导致航程延长。约旦等国空域也因军事活动时有关闭,引发航班改道。不少货主选择经迪拜中转的"海空联运"模式降低成本,但该路径的脆弱性正在上升。若更多企业为规避海运风险转向空运,海湾、欧洲及南亚枢纽的空运舱位可能趋紧并推高运价。货代企业正密切关注这一动态。
替代港口的战略转移
霍尔木兹的潜在风险正推动全球航运网络重构。若区域最大中转港迪拜杰贝阿里港的连通性下降,印度或东非港口可能成为新的中转枢纽。航运联盟或调整航线布局,使印度西海岸港口逐步承接原属海湾枢纽的远东货物中转任务。分析人士指出,若海峡通行受阻,船公司将更依赖孟买那瓦舍瓦港或科伦坡港,通过支线船衔接中东目的港。新媒网跨境预测,这些替代港口可能面临超出承载能力的货量压力。苏伊士运河角色同样存在变数:当前因红海风险遭船公司回避的短程航线,在海峡关闭后可能成为部分海湾至亚洲贸易的新通道,前提是获得足够安全保障。更长的航程与港口瓶颈将压缩全球有效运力,进而支撑整体运费水平。
供应链韧性的现实考验
这场危机正推动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塑。依赖中东石油、石化产品的企业正加速制定应急预案。亚洲原油进口国已着手准备释放战略储备。海湾塑料、铝材等原材料采购商则考虑提前备货。另一方面,沙特正通过红海管道分流部分原油,阿联酋启用通往阿曼湾富查伊拉的输油管道。虽然替代方案运力有限,但已成为供应链韧性建设的重要环节。航运市场可能出现新格局:区域性船公司或主导中东内部贸易,国际巨头则聚焦风险较低的长途航线。霍尔木兹的紧张态势,正在检验全球物流系统的应变能力。目前行业尚能消化数日延误与附加费用等轻微震荡。但若局势持续升级,全球贸易版图或将迎来更深远的调整——新航线的开辟、成本的再评估、供应链的重构,都将在变革中寻找平衡点。
物流服务商Flexport表示,正持续监测局势发展并制定多式联运应急预案。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