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企狂揽136亿美元订单,全球医药格局巨变!
国际医药市场正悄然发生格局变化。阿斯利康、辉瑞等跨国制药巨头近期与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达成的合作协议数量与金额双双刷新历史纪录。这种趋势背后,是全球医药研发重心的渐进式迁移。新媒网跨境获悉,即便面临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仍持续吸引着国际资本的深度参与。
据外媒报道,专业机构杰富瑞本月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了一个关键转折点:今年以来跨国药企在全球签署的药物许可协议中,18%的合作方来自中国,这一比例超过去年同期。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协议总价值计算,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贡献的份额达到了三分之一,创下历史新高。
这类合作通常呈现明确的分工模式。跨国企业通过支付首付款,获得中国企业在研药物的海外独家销售权。当药物顺利通过临床试验并上市后,中国合作方还能依据协议获得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正成为国际医药研发的新常态。
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美国方面此前提出的针对医药产品的关税政策仍在推进中。外媒消息称,这些最早于四月提出的关税方案可能在七月底公布具体细则。多家医药企业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中坦言,这类关税政策可能对企业利润产生潜在影响。
行业专家对此有不同视角。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前专员、现任杜克大学教授的马克·麦克莱伦指出,虽然部分医药企业正逐步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但产业链的重构需要时间。这位美国专家同时观察到,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中国正展现出显著的追赶势头。他特别提到,尖端细胞与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技术安全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跨国药企与中国企业的研发合作日益紧密,但在公开回应政策关切时,它们更强调供应链的多元化。行业组织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商协会公开表示,美国进口的医药原料主要来源于欧洲地区。阿斯利康在五月份提交的文件中也明确说明,其进口药品主要来自欧洲生产线。
新媒网跨境注意到,在讨论关税影响的公开材料中,这些企业并未提及与中国企业的研发合作。然而资本市场的动向透露了真实趋势。摩根士丹利七月中旬的报告显示,在大型跨国药企中,阿斯利康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达成的许可协议最为活跃。仅今年上半年,该企业就与五家中国药企签署了总额超136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其中六月与石家庄石药集团达成的多款候选药物协议,价值就高达52亿美元。
美国企业同样积极布局。艾伯维、默克、辉瑞及再生元等知名药企,上半年均与中国企业签署了数额可观的授权协议。辉瑞与三生制药针对一款抗癌药物达成的合作,涉及金额约60亿美元,成为今年公开披露的最大单笔交易。辉瑞方面透露,计划在美国本土生产该合作药物。
市场分析师认为,跨国药企转向中国寻求研发合作存在双重动因。一方面,全球多国医保政策调整导致药价承压,加上明星药物专利陆续到期,迫使企业加速寻找新的研发管线。另一方面,中国创新药企在经历医保谈判的价格调整后,拓展海外市场的意愿显著增强。
资金环境的变化也在推动合作。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在2024年面临融资挑战,促使更多企业选择通过国际合作分担高成本的海外临床试验。这种双向需求催生了活跃的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最先捕捉到这一趋势。反映中国生物科技板块走势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达79%,大幅超越港股大盘表现。这组数据清晰折射出投资者对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的信心提升。
某美国智库研究员克尔斯滕·阿克塞尔森分析认为,不同国家采取了差异化的医药产业策略。她指出,中国通过提升临床试验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等方式增强竞争力。例如同类药物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周期通常短于欧美地区。
新媒网跨境预测,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研发合作将进入新阶段。当资本持续流向创新沃土,自然会吸引全球产业资源的聚集。医药创新的未来格局,越来越取决于各国对科研生态的投入与培育。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产业转移,正在重塑全球医药研发地图。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