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女友引爆市场,虚拟伴侣成新宠
在B站一支名为「EVE」的AI社交新品预告片中,一位3D建模细腻、语音自然的AI女友通过摄像头“抓包”用户偷懒的场景引发热议。这支视频上线两天播放量突破百万,其背后的初创公司自然选择在尚未正式发布产品的情况下,估值已超亿元人民币。创始人张筱帆的履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他曾打造月流水破千万的男性向恋爱手游《奇点时代》,如今将“乙男游戏”经验迁移至AI社交领域,试图用技术重新定义“陪伴”。
从“乙男游戏”到AI伴侣的技术跃迁
自然选择公司提出的“超级对齐(Superalignment)”概念,揭示了产品设计的核心逻辑:通过自研的对话大模型Vibe和记忆大模型Echo,结合3D互动玩法,构建具备持续记忆与主动交互能力的虚拟伴侣。预告片展示的“健身监督”“饮食建议”等场景,印证了其试图超越传统文本交互的野心。而张筱帆团队在《奇点时代》中验证的男性情感需求洞察,或许正是投资方押注的关键——该游戏上线首月流水达3000万元,全球累计收入超1.5亿元,证明了小众品类商业化突围的可能性。
隐秘市场的供需错位
Google Trends数据显示,“AI女友”搜索量是“AI男友”的4倍,但现有AI社交生态呈现明显反差:
- Character.ai、Talkie AI等头部产品女性用户占比超60%
- NSFW(非安全内容)平台Janitor.ai、SpicyChat同样由女性主导
- 真人陪伴平台OnlyFans年收入66亿美元,用户中52%为已婚男性
这种矛盾揭示了男性情感需求的特殊性:他们更倾向“功能性陪伴”(如健身监督)而非纯粹的角色扮演,且对隐私性要求更高。自然选择团队在招聘信息中特别强调“记忆系统”开发,或是破解该痛点的关键——只有建立长期记忆,才能实现从“新鲜感”到“依赖感”的转化。
技术天花板与伦理挑战
尽管预告片效果惊艳,评论区仍充满质疑:
- 语音交互延迟能否控制在300毫秒内?
- 动态捕捉精度是否支持细微表情还原?
- 长期记忆存储会否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这些问题直指AI伴侣产品的技术命门。更值得关注的是伦理边界——当AI能够模拟人类情感依赖时,如何避免用户产生病态沉迷?日本程序员向AI求婚、初音未来“丈夫”近藤显彦案例的再度走红,既印证了市场需求,也敲响了社会警钟。
此刻回看预告片结尾那句“技术的尽头,爱意的开始”,或许正暗示着行业的新方向:当AI突破 Uncanny Valley(恐怖谷效应),情感计算不再是冰冷的算法博弈,而是打开了一个关于孤独、陪伴与技术伦理的潘多拉魔盒。自然选择能否在2024年交出一份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答卷,将成为检验“AI伴侣”概念真伪的试金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