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砸2.9亿美元抢稀土磁体市场,中企垄断或遭挑战
印度最近在关键工业材料领域有了新动向。据新媒网跨境获悉,该国正计划推出一项重大举措,以提升本土稀土永磁体的生产能力。这项战略部署的核心,是一份价值约250亿卢比(折合2.9亿美元)的激励方案,旨在吸引私营企业投身于这类对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至关重要的零部件制造。
几位印度工业界的重量级人物已表现出浓厚兴趣。亿万富翁阿尼尔·阿加瓦尔领导的韦丹塔集团、萨詹·金达尔掌舵的JSW集团,以及电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索纳BLW精密锻件有限公司,都被视为潜在参与者。尽管最终资金分配方案仍在讨论中,但这项政策提案预计很快将提交内阁审议。
这一动作的背景耐人寻味。外媒报道显示,中国近期对稀土出口实施的管控措施,已在全球供应链中激起涟漪,汽车产业感受尤深。考虑到中国掌控着全球约90%的稀土加工产能,印度此举透露出构建更自主供应链的迫切愿望。新媒网跨境注意到,印度总理莫迪在里约热内卢金砖国家峰会期间曾强调保障关键矿产安全的重要性,呼吁国际社会警惕任何国家借战略资源谋求垄断地位。
根据披露的规划蓝图,新建制造设施将享有两年培育期,激励资金则在其后五年逐步发放。初步测算显示,每千吨产能可能获得高达60亿卢比的政府投入。参与企业需满足严格的本土化要求:投产初期,最终产品价值中至少50%必须来自印度自产的钕镨氧化物——这是高性能磁体的核心原料。到第五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80%。
不过前路并非坦途。新媒网跨境分析认为,建立完整的采矿和加工体系耗时漫长,而相关核心技术仍高度集中于中国。更现实的挑战在于经济可行性:印度开采的稀土矿往往品位较低,且常伴生放射性元素,不仅推高成本,环保压力也不容小觑。
就在本土计划稳步推进时,印度国有矿产巨头Khanij Bidesh India Ltd.正将目光投向海外。该公司已在拉丁美洲获取采矿特许权,并与阿根廷、赞比亚、澳大利亚等国展开合作洽谈,试图构建多元化的原料供应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产业动向正引发市场研究机构的深度追踪。有专业报告对印度金属永磁体市场展开全景扫描,涵盖2012-2024年的历史数据及至2035年的趋势预测。报告通过消费量、产能布局、价格波动及进出口贸易等多维度分析,揭示出该领域的发展轨迹与潜在机遇。特别是对电动汽车用磁体、风电设备组件等细分板块,研究团队结合人工智能平台处理海量数据,发现了若干值得关注的增长拐点。
这份近两百页的深度研究主要面向制造商、贸易商及产业链投资者。其价值在于提供可操作的商业洞见:比如如何优化闲置产能、开拓新兴海外市场、构建韧性供应链等实际问题。报告中特别标注了产品代码25992995项下的永磁体贸易动态,为相关企业把握印度市场脉搏提供了数据支撑。
新媒网跨境预测,随着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加速,高性能磁体需求将持续看涨。尽管印度本土化进程面临技术积累与成本控制的挑战,但其通过政策激励撬动私营资本的模式,或将为新兴工业国发展关键材料产业提供新思路。当前阿根廷的锂矿勘探、澳大利亚的稀土精炼等项目进展,都可能成为影响印度磁体产业格局的外部变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