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新规:7月15日起AI量产视频将无法变现
在数字内容的汪洋大海中,YouTube 正面临着一股新浪潮的冲击——大量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视频内容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平台。这股潮流,伴随着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同质化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隐忧。平台方似乎已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并开始着手调整规则,试图在鼓励创新与维护内容生态健康之间寻找平衡点。
最近,YouTube 在其支持页面上更新了一项关于“合作伙伴计划”(YouTube Partner Program, YPP)的条款细则。该计划允许达到一定观看量的创作者通过其视频获得收益。更新后的条款强调,创作者需要制作“原创”(original)和“真实”(authentic)的内容,并将“更好地识别大规模量产和重复性内容”(better identify mass-produced and repetitious content)。这项调整将于7月15日正式生效。虽然 YouTube 官方并未明确声明此次更新是否直接针对 AI 生成内容,但考虑到近期平台上 AI 生成视频的显著增长,其时机引人关注。新媒网跨境获悉,这一政策微调旨在应对那些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单纯追求快速变现的低价值内容。
这股由 AI 技术驱动的“创作革命”,在催生新形式的同时,也伴随着泥沙俱下的现象。一些频道专攻利用 AI 工具批量生产内容,其中不乏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视频,这些内容充斥在用户的推荐信息流中。这种现象并非 YouTube 独有,包括 Facebook、Instagram 在内的多个主流社交平台也面临着类似挑战。此前,有外媒报道和美国HBO电视台的节目曾指出过一些 YouTube 频道,它们使用 AI 生成明显虚假的故事,试图美化特定政治人物形象。这类操作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快速满足 YouTube 合作伙伴计划的收益门槛,实现快速变现。
那么,YouTube 如何界定“大规模量产”和“重复性”呢?新媒网跨境了解到,YouTube 在回应外媒问询时澄清,这并非一项“全新政策”,而是对现有 YPP 规则的“细微更新”(minor update),目的是更有效地识别并处理那些早已违反平台规则、被用户视为“垃圾信息”(spam)的内容。平台强调,这类量产、重复内容实际上多年来一直不符合收益资格。
根据更新后的指南,那些仅使用 AI 生成画外音“没有任何个人评论或叙事”的内容,可能将失去收益资格。同样受限的还包括:“重复使用片段”的“幻灯片式汇编视频”、缺乏原创见解的“反应或回顾式内容”,以及在短视频平台 YouTube Shorts 上遵循“高度重复格式”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YouTube Shorts 目前正是许多此类 AI 批量生成内容的“重灾区”。就在今年六月,YouTube 的首席执行官尼尔·莫汉(Neal Mohan)还大力推广了一项“从零开始”生成 Shorts 的新工具。该工具理论上能同时生成视频画面和音频。这显得有些耐人寻味,因为训练这些 AI 模型(包括谷歌自家的 Veo 3)所使用的大量素材,很可能来自 YouTube 创作者未经明确授权的原创内容。
目前,“高度重复格式”的具体标准仍存在模糊地带。例如,一系列由 AI 炮制的、内容雷同的虚构角色日常记录视频,是否会被归入“重复”范畴?这种模糊性可能让一些钻空子的内容生产者得以规避审查。内容审核本身具有局限性,而当下一些利用 AI 快速量产视频获利的模式,即使单条视频流量不高,其规模化操作也能积累可观收益,这凸显了平台在应对此类新兴挑战时存在的漏洞。新媒网跨境认为,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传授如何“流水线式”上传 AI 视频以快速获利的教程,这显然与 YouTube 自身政策精神相悖。
即便这些批量生产内容的频道投入更多精力,试图让每个视频看起来不那么像“垃圾信息”,其整体质量短期内恐难有质的飞跃。谷歌和 YouTube 在大力推动 AI 作为内容创作工具的同时,也需正视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用户信息流质量的稀释。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规范。创作者和观众最终都希望在一个内容多元且优质的环境中互动。平台规则的调整是一个信号,表明 YouTube 正尝试在拥抱技术创新与维护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之间,寻找那条微妙的界限。这条路如何走下去,效果如何,仍需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