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卷!中国品牌上YouTube,80%老外愿买狂揽2万亿!

2025-09-04YouTube

Image

近年来,我们的线上消费市场可谓是风生水起,活力十足。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在2023年上半年,全国线上实物商品的零售总额已经轻松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10.8%。这个数字,相比前一年6.2%的增长,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它像一股暖流,展现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澎湃动能。

然而,在这片繁荣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变化。比如,我国的网购渗透率已经接近27%,而美国则还不到20%。这说明,国内市场的高速增长,虽然喜人,但想要长期维持,难度也在逐渐加大。与此同时,国内电商平台之间的“内卷”日益加剧,价格战此起彼伏,商家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商家和品牌,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上的选择,更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积极探索。恰逢其时,海外消费者的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无疑为中国品牌“扬帆出海”送上了一股东风。

如今的海外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低价,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寻找那些真正适合自己、更具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有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竟然有高达73%的用户尝试过新品牌。而在一项针对234个中国品牌的国际调研中,平均有80%的海外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考虑购买这些来自中国的品牌。

这对于我们拥有强大供应链优势的中国出海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它意味着我们有机会打破原有的圈层,吸引并转化更多的全球用户,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品牌”。海关总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了2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关。可以说,中国品牌出海,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潮头之上。

回顾过往,中国外贸的征程,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简单的加工制造,一路走来,已经逐渐趟过了浅水区。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带,凭借着日臻完善的产品力,如今正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寻求产品溢价,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际品牌。

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手袋加工业就曾是“三来一补”模式的典型代表。那时候,我们主要承接海外订单,按照来料、来样进行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在现代消费品领域,品牌出海早已不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它意味着要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都下足苦功,精益求精。与此同时,如何有效地进行海外营销,同样是品牌出海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摆在中国品牌海外营销面前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那就是渠道的碎片化。对于品牌而言,线上广告是触达用户的关键节点,但海外的线上广告渠道却异常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被分割在搜索引擎、各类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甚至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上。正如一位美国商业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曾言:“网络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却只为分散它们。”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品牌想要在海外有效地传播自身形象,需要一个足够吸引人、足够集中的优质渠道。

与此同时,出海品牌面临的挑战还远不止于此。海外的消费者们,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谨慎。有数据显示,多达72%的用户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比以往考虑得更加周全、更加深入。这也就意味着,出海的中国品牌,更需要找到一个能够赢得海外用户高度信任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将这份宝贵的信任巧妙地迁移到品牌自身,最终让用户对我们的品牌产生更强的信心,从而推动他们的购买意愿。

YouTube:构建全球用户信任的桥梁

在这个全球化的数字时代,提及深受用户信赖的视频平台,YouTube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全球最主流的视频平台之一,它拥有超过20亿的月度活跃登录用户,并且长期以来都是备受用户信赖的内容渠道。对于我们正在积极出海的中国品牌来说,YouTube无疑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在海外市场生根发芽,赢得口碑。

那么,YouTube在用户中间的这份深厚信赖,究竟来源于何处呢?

首先,YouTube一直是世界上最热门文化潮流和最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无论是像奥斯卡颁奖典礼这样星光熠熠的国际电影盛事,还是堪比海外“春晚”的超级碗文体活动,都将YouTube作为了重要的传播舞台。用户可以在这里第一时间感受到全球的脉搏,见证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其次,YouTube还孕育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网红经济。无数像我们中国李子柒这样的优秀创作者,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YouTube上用心制作和分享高质量的内容。正是这些精彩纷呈、多元化的内容,共同构建了YouTube独一无二、生机勃勃的内容生态。时至今日,有58%的用户认为YouTube是他们了解重要潮流趋势和重大事件发生的重要平台。更有高达81%的用户表示,YouTube让他们能够深度探索和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之中。这种深刻的情感联结和高度的认同感,正是信任的基石。

除了丰富的长视频内容,YouTube也早已拓展了其边界。短视频功能Shorts自推出以来,便受到了全球用户的热烈欢迎,日观看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00亿次。每天在Shorts上更新内容的YouTube频道数量,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YouTube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丰富内容与全面跨屏体验的完美结合。无论是用户通过手机通勤时观看,还是与家人朋友在大屏幕上共享欢乐时光,无论是单人沉浸式体验,还是多人互动观看,YouTube都能提供流畅、优质的观看感受,真正融入了全球用户的生活之中。用户在YouTube上,不仅仅是被动地刷视频消遣娱乐,获取灵感,他们更多时候是带着明确的目的,主动搜索信息,以此来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数据表明,有54%的用户最常使用YouTube来寻找产品或服务的评价,这足以说明其在消费决策链条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品牌出海,如何巧用YouTube赋能?

对于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品牌而言,YouTube无疑是一个宝藏平台。品牌可以通过它精准地找到并触达那些相关度高、购买意愿强的目标用户,从而有效地建立用户信赖,并最终实现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新媒网跨境认为,中国品牌在开展YouTube出海营销时,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运用AI智慧赋能营销,实现精准触达用户

YouTube上的观看行为复杂多变,随着视频内容选择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人们消费内容方式的不断演进,要想精准找到合适的受众,并通过相关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这时候,AI赋能的YouTube营销解决方案就能发挥关键作用。在用户“认知-考虑-转化”的不同购买阶段,AI技术能够帮助出海企业深入洞察目标用户的动机和需求,并据此精准推送最符合用户当下需求的广告形式。例如,在用户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时,可以投放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故事广告,建立初步认知;当用户进入考虑阶段,对产品产生兴趣时,则可以推送详细的产品介绍、用户评测或功能演示;而在用户即将做出购买决策时,优惠信息或限时促销广告则能有效促进转化。出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营销目标,灵活选择最适合的AI营销产品组合。

2. 紧抓热门内容与重要时刻,扩大品牌声量

利用YouTube平台上的热门内容和全球性的重要时刻,为品牌和产品创造强大的声量,是出海营销的另一大策略。品牌要时刻关注平台上的全球潮流趋势,将品牌和产品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有效地“刷”出品牌存在感。YouTube Select这项服务,就能帮助企业将广告精准投放到目标人群所观看的最热门视频内容中,确保广告信息能够以最大化的曝光度触达他们。除了选择热门视频内容,品牌还可以结合全球的重大时刻和节日庆典进行广告投放,例如圣诞节、万圣节、或一些国际体育赛事等,这样的组合策略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3. 精心打造品牌专属YouTube频道,沉淀用户资产

YouTube上的创作者,对用户拥有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用户会主动订阅他们喜爱的创作者频道,持续关注并支持他们的内容。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在YouTube上建立和运营自己的官方频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品牌可以进行内容营销,吸引大量精准流量。这不仅仅是投放广告,更是在构建品牌自己的媒体矩阵,与用户建立长期的情感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可以分享产品背后的故事、展示产品的使用场景、发布用户教程,甚至发起互动活动,将观众转化为忠实粉丝和品牌拥护者,从而形成宝贵的品牌私域流量和用户资产。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海外用户对“best(最好的)”这个词的搜索量,长期以来都稳定地高于对“cheap(便宜的)”的搜索量。这清晰地说明,即使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影响,许多消费者依然不会轻易舍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更看重产品的价值、品质和体验。中国品牌出海的巨大机遇,恰恰就蕴藏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之中。而YouTube,不仅能帮助我们的出海企业获取海外用户的信赖、提升广告投放的投资回报率,它更将是一个能够长期陪伴中国品牌成长、共同走向全球市场的坚实伙伴。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5085.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中国品牌出海面临机遇与挑战,海外消费者注重产品价值和信任。YouTube作为主流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信任基础,能有效赋能中国品牌出海营销,通过AI精准触达用户、抓住热门内容、打造专属频道等策略,建立用户信赖,实现利润增长。
发布于 2025-09-04
查看人数 158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