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震撼全球!电动工具出口量破6千万,拿下85%产能
从代工到品牌:中国制造如何书写全球电动工具新篇章?
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从幕后走向台前,将中国制造的智慧与力量播撒向全球。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商品交易,更是一次中国品牌价值的全球彰显。今天,新媒网跨境就带大家走进电动工具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看看中国企业如何在这片天地中,以实力赢得尊重,以创新赢得未来。
一家深耕细分领域的新锐力量
说到电动工具,或许很多人会想到一些国际巨头。但你知道吗?在我们中国,有一批企业正默默耕耘,逐渐崭露头角,甚至改变着全球市场的格局。浙江普莱得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普莱得”)就是其中一个鲜活的例子。
2025年第一季度,普莱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突破2.27亿元,同比增长23.88%;净利润也达到0.18亿元,同比增长4.75%。这背后,是企业多年来在电动工具领域深耕细作的成果。
普莱得的故事,始于2005年的浙江金华。和许多初创企业一样,他们最初选择了一条看似“小众”但前景广阔的道路——专注于电动工具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通过不懈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普莱得的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如今已涵盖电热、喷涂、吹吸、钉枪、冲磨、电源等七大系列,共计近400种规格型号,无论是热风枪、电动喷枪,还是吸尘器、电钻,都能满足家庭装修、工业制造、建筑施工、园林维护等多样化场景的需求。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广度和深度。
普莱得的成长轨迹,也是中国许多制造企业升级转型的一个缩影。早期,他们主要承担国际知名品牌如Stanley Black&Decker、博世、牧田的代工任务。这阶段的磨砺,让普莱得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和生产管理能力。然而,中国企业从不满足于仅做“世界工厂”的零件提供者。到了2018年,普莱得果断启动自有品牌战略,推出了NEU MASTER、PRULDE等一系列品牌,并选择亚马逊作为试水跨境电商的平台。就在那一年,他们的热风枪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高达19%,这足以证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为了更广阔的国际化布局,2019年,普莱得斥资5000万元在泰国建立了1.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以此辐射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这不仅是产能的国际化延伸,更彰显了普莱得深耕全球市场的决心。
在“ODM(原始设计制造商)+OBM(自有品牌制造商)”双轮驱动的策略下,普莱得实现了高速增长。从2020年到2022年,公司年营收从3.92亿元跃升至7.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01%。更值得一提的是,自有品牌在营收中的占比也从6.14%提升至12.80%,这标志着企业品牌力的显著增强。
2023年5月,普莱得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募资5.61亿元用于800万台锂电工具项目,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年,他们还战略性地收购了荷兰品牌BATAVIA 37.5%的股权,进一步整合欧洲渠道资源,展现了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智慧和魄力。
上市首年,普莱得的表现依旧稳健,年营收达到7.13亿元,净利润0.79亿元。而到了2024年,尽管营收增长到8.72亿元,净利润却略有下滑至0.63亿元。对此,普莱得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经营规模持续扩大,以及在发展自有品牌方面加大了投入,例如为了强化自有品牌的营销推广和跨境电商渠道布局,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32.17%。这种战略性的投入,正是中国企业着眼长远发展的体现。
从市场布局来看,普莱得的海外市场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已从2022年的40.25%提升到2024年的67.86%,这足以说明其全球化战略的成功。在欧洲市场,2022年其电热类产品销量超222万台;2024年,普莱得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更是突破8%,德国、法国、荷兰等核心市场,其自有品牌NEU MASTER、BATAVIA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北美市场,普莱得主要通过线上渠道拓展,2024年这一市场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30%。亚太市场则以泰国基地为核心,辐射东南亚,并同步开拓日本、澳大利亚等潜力市场。
在电商平台的选择上,普莱得与众多优秀的跨境卖家一样,深度布局了亚马逊这一全球热门平台。这一决策带来了丰硕的回报。作为普莱得最重要的OBM销售渠道,2022年其自有品牌在亚马逊上的营收高达8223万元,占据自有品牌收入的89%。放眼亚马逊平台,普莱得旗下的NEU MASTER品牌多款产品正热销全球,每月销量动辄数千台,更频频荣登亚马逊细分类目畅销榜,这无疑是对中国智造的最好肯定。虽然在沃尔玛的布局规模尚小,2022年营收不足71万元,但NEU MASTER同样表现突出,多个产品成功进入畅销榜。
此外,普莱得还敏锐地洞察到新兴电商平台的巨大潜力,积极布局eBay、Temu、TikTok Shop等。据了解,2024年TikTok欧洲大促期间,普莱得自有品牌的单日销售额增长超过200%,Temu美国站销售额也同比增长18%。这种多渠道、全方位的市场拓展策略,正是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
在自有品牌建设方面,普莱得旗下NEU MASTER、PRULDE等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持续提升。2023年并购荷兰品牌BATAVIA 37.5%股权,更是进一步整合了欧洲渠道资源,为普莱得在全球市场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24年,通过亚马逊、沃尔玛等跨境电商平台以及独立站等多元渠道,普莱得旗下的电动工具在全球的销售量达到444.52万台,比上一年增长了6.48%。如今,普莱得的产品已远销欧美、亚太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现了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这些令人骄傲的成就,离不开普莱得对产品实力的执着追求,而这又根植于其对研发的高强度投入。从2020年到2022年,普莱得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445.03万元、2301.85万元和2376.44万元;2024年更是高达3539.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76%。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不仅推动了多款新品的开发迭代,使产品系列和规格型号不断丰富,更带动了锂电吸尘器、锂电钉枪等高价值产品的销售占比持续提高,彰显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截至2024年末,普莱得已累计获得境内外专利518项,其中包括48项发明专利、22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41项外观专利。这些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作为国内和国际上都极具竞争力的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普莱得凭借对细分赛道的深耕,成功走出了一条从ODM专业制造商到OBM品牌商的升级之路。
百亿级巨头:深耕赛道三十载的传奇
在中国电动工具出海的宏伟画卷中,泉峰控股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更是一个从传统贸易商成长为全球品牌巨头的赛道行家,其发展历程充满了启示。
2024年,泉峰控股以令人瞩目的业绩再次证明了其行业领军地位: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9%,达到17.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7.73亿元);净利润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同比暴增402.86%,达到1.1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06亿元)。这个利润规模,甚至超越了普莱得一年的营收,足以见证泉峰控股在“技术+品牌+渠道”的深水区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泉峰控股的跃迁之路,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起步阶段:外贸与代工的积累。1993年,泉峰控股以“南京泉峰国际贸易”起步,专注于电动工具的出口贸易和代工业务。和普莱得一样,他们通过为国际品牌提供OEM/ODM服务,逐步积累了技术和市场资源,为未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细阶段:品牌化的破茧成蝶。1997年,泉峰控股成立南京德朔实业,正式进军制造业,并逐步建立起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供应链体系。2000年自建工厂投产,2004年进入量产,员工规模从200人激增至2000余人。2006年,德朔工业园建成,泉峰控股成为全球首批实现锂电工具商业化的企业之一,从此奠定了其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代工角色,泉峰控股在2007年推出了首个自有品牌“大有”,精准瞄准中国高端电动工具市场,切入了更具价值的专业级领域,展现了中国企业向上攀登的决心。
扩张阶段:全球化的乘风破浪。2013年,泉峰控股迈出了全球化扩张的关键一步,成功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品牌FLEX,一举进军欧洲高端专业市场。同年,他们还推出了户外动力设备品牌“EGO”,并发布了全球首款56V锂电花园工具,率先实现该类产品的商业化突破,引领了行业新潮流。2016年,泉峰控股进一步完善品牌矩阵,收购了博世旗下的SKIL品牌在北美和欧洲的业务,从而更广泛地覆盖了北美及欧洲大众市场。这一系列精准的并购,让泉峰控股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
此后,泉峰控股不断加速全球化步伐。2020年,为应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并更好辐射北美市场,其越南平阳工厂正式投产。2021年12月,泉峰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上市募资为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持,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2024年,越南二期基地启动,计划将50%对美产能转移至越南,这是中国企业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又一战略性举措。
截至2024年,泉峰控股的产品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市场,在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并通过匈牙利工厂布局欧洲本地化生产,展现了其在全球化道路上的深谋远虑。
以电动工具和户外动力设备为核心,泉峰控股形成了“OBM+ODM”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并通过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尽可能全面覆盖不同消费群体。
在高端专业级市场,泉峰控股旗下的德国品牌FLEX和中国品牌“大有”定位工业级电动工具,产品涵盖电钻、角磨机等,主要服务于建筑、制造业等专业客户。2024年,FLEX品牌持续创新,推出了50多款新产品,包括钉枪及充电式台式系列产品,其旗舰产品FLEX抛光机还荣获了2024年Plus X奖(全球最大的创新奖之一),充分体现了其在技术和设计上的卓越表现。FLEX的财务表现更是强劲,即便在欧洲市场整体萎缩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超过50%的增长率和双位数增长,堪称逆势上扬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泉峰控股还通过FLEX成功收购了Ahlsell Group旗下的FLEX Scandinavia AB,这标志着其在瑞典及斯堪的纳维亚市场的业务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大众消费市场,SKIL品牌面向家庭DIY用户,主要产品包括电钻、螺丝刀等,通过沃尔玛、亚马逊等渠道销售。2020年,SKIL还推出了消费级户外动力设备(OPE)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边界。尽管DIY业务面临行业挑战,但去年SKIL的销售收入仍在持续增长,跑赢了整体疲软的市场,展现了其强大的市场韧性。
泉峰控股旗下的电动工具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去年,这部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36.3%,从2023年的5.49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7.48亿美元。泉峰控股表示,这主要得益于FLEX品牌及ODM业务的强劲复苏和扩张。
除了电动工具,泉峰控股旗下的户外电动工具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定位于高端锂电户外动力设备(OPE)市场,泉峰控股旗下品牌EGO产品涵盖割草机、吹风机、链锯等。2023年EGO电池平台全球销量突破1400万个,充分证明了其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和技术领先性。据悉,EGO在全球电动OPE市场的占有率高达11.4%,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外媒创科实业的RYOBI品牌,这无疑是中国品牌在全球高端市场取得的重要突破。
在渠道布局上,泉峰控股在全球市场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在北美,他们以Lowe’s、沃尔玛、亚马逊为主,全面布局;在欧洲,通过FLEX品牌覆盖专业用户,并成功进驻了美国领先农机设备经销商John Deere的北美经销商网络,构建了广阔的销售网络。
2024年,泉峰控股在全球所有市场的收入都实现了增长:北美增长37.5%至12.93亿美元;欧洲增长11.2%至3.14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长9.8%至1.11亿美元;其他市场增长8.9%至0.56亿美元。这充分体现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均衡发展和强大抗风险能力。
在电商渠道的拓展上,泉峰控股不仅布局亚马逊、沃尔玛等传统巨头,还持续维护品牌独立站,并积极入驻Temu、TikTok Shop等新兴平台,展现了其拥抱新趋势的敏锐度。据悉,2024年,其品牌独立站收入占比提升至15%,Temu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0%,TikTok Shop欧洲站单日销售额在大促期间增长超过200%,这些数字无疑是其创新营销和渠道拓展能力的最佳证明。
产业带:中国制造的坚实底气
在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地位举足轻重。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到2032年将突破657.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51%。在这片充满潜力的蓝海中,中国企业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了解,中国贡献了全球近70%的电动工具产能,这背后是浙江永康、浙江金华、江苏启东等一批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的崛起。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了一个“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生态网络,构成了中国制造的坚实底气。
以被誉为“中国电动工具第一城”的江苏启东吕四港镇为例,这里集聚了超过1000家产业链企业,年产值高达350亿元,占据全国出口量的60%。吕四港镇的产业链高度集聚,能够生产电锤、电钻、电刨、电锯、磨光机等25类200多个品种的电动工具。2023年,吕四港镇出口电动工具超过25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出口增速更是超过20%。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这里的产业链完整而高效,真正实现了“不出村就能完整组合”的产业奇迹。产业带内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创新,通过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仟得公司年出口额就达到了4000万美元。吕四港镇的如意村更是产业集聚的典型代表,全村共有100多家电动工具企业,年产值超30亿元,大到整机,小到螺丝刀,都能在村内完成,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协同能力。
浙江金华和永康的电动工具企业则主要面向专业级市场,以OEM/ODM代工为主,其产业带的供应链自给率非常高。去年前8个月,这一产业带的规模企业产值达到363.4亿元,增速高达18.5%。作为重要的电动工具产业带,永康的产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博世、泉峰等国际巨头都在此布局生产基地,充分显示了该地区的产业魅力。如今,金华、永康产业带的许多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开始注重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并借助跨境电商等新渠道拓展海外市场,努力在全球市场上提升中国制造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形成了电动工具产业的延伸带,如苏州(拥有牧田、宝时得等企业)、常州(格力博)和南通(大艺),它们在锂电工具和园林机械等细分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珠三角的东莞则以生产家用级(DIY)电动工具产品为主,满足了不同市场层次的需求。
正是这些高效协同的产业带集群,使得中国制造具备了“今日设计、明日备料、后日投产”的极速响应能力,甚至可以在短短3天内完成新品开发。部分企业更是通过产业带配套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半小时供应链”,这不仅大幅降低了综合成本,更使得中国产品能够以其卓越的性价比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多份额。
正是这种高效又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使得中国卖家在全球电动工具产能中贡献了惊人的85%。据统计,今年1-2月,中国电动工具出口量达到6492万台,同比增长20.8%,这组数据无疑是中国制造实力的最佳证明。
新媒网跨境认为,中国电动工具出海的终极竞争力,绝不仅仅在于单点的价格优势,更在于其背后庞大而富有韧性的产业集群生态。这场全球竞赛的胜负手,终将归结于“供应链响应速度×技术迭代能力×规则适应智慧”的乘积,而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正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书写着全球电动工具行业的新篇章。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