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关:20分钟省300万!外贸狂飙1291亿,增速190%!
金秋时节,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在广袤的海岸线上,宁波这颗璀璨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开放姿态,书写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篇章。特别是宁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正以通关提速、通道升级、业态扩容的强劲势头,成为稳固外贸、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媒网跨境获悉,今年1-7月,宁波关区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口总值达到了1291.33亿元,同比实现了8.63%的增长。这个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它代表着无数企业和产品的活力,更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15.32%,实实在在地撑起了全市外贸的“半壁江山”,为宁波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就像是中国连接全球市场的“超级枢纽”。它不仅是货物进出的物理通道,更是政策创新、服务升级、产业集聚的先行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在对外开放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效。
1. 新能源材料通关驶入“快车道”
想象一下,一批价值不菲、动辄千吨级的新能源材料,在仓库里如同“坐火箭”一般,仅仅20分钟就完成了从保税到非保税的身份转换,高效得让人惊叹!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世天威(宁波保税区)物流有限公司“数字化仓库”里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实故事。
这家公司处理的,正是新能源产业中至关重要的钴湿法冶炼中间品。在过去,这样的货物要改变监管状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繁琐的实货进出卡口手续,频繁调车、装卸货物,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拉长了整个供应链的周期。每一次的等待,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市场机遇的流失。对于那些对时效性要求极高、价格波动频繁的新能源材料来说,更是“时间就是金钱”的真实写照。
而现在,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正如世天威的陈君经理所感叹的,“区内直转”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操作。它不再需要货物真的“跑腿”,而是让数据“跑路”。通过智能化系统,货物在保税区内就能完成状态转换,无需频繁进出卡口,大大减少了装卸、运输和库内查验的环节和成本。这不只是节省了物流费用,更是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效率,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这份高效的背后,是“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这些区域不仅享有保税、免税、退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更有便捷流转、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保税货物没有存储期限等创新便利措施。这些措施如同量身定制一般,精准匹配了新能源材料“贸易规模大、价格波动频繁”的特性。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这些政策为确保关键材料的稳定供应,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保障长城,有力支持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宁波海关更是站在科技前沿,创新推出了“数字化仓库”改造方案,并与“区内直转”模式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企业对原材料的“进、出、转、存”全过程都能实现可视化、动态化的精准监管。管理者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清晰地掌握每一批货物的实时状态,如同拥有了一双“千里眼”。这种管理升级,不仅使得单家企业的仓库储位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了20%,更在每年为企业节省了超300万元的运营成本。这笔可观的开支,足以让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1-7月,宁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进出口钴、镍等新能源原料高达9.9万吨,货值达到了68.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口量和货值分别实现了1.2倍和1.9倍的惊人增长。这不仅彰显了宁波在新能源材料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也印证了海关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能。
2. 区港物流通道迈上“智慧高速”
卡口,历来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货物的“咽喉要道”。它的通行效率,直接决定着整个货物流转的顺畅度。随着保税物流业务的迅猛增长,如何让这条“咽喉”更加畅通无阻,成为海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宁波海关在数字化建设上持续发力,以“数字卡口”建设为核心,打造了先进的卡口数据座舱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卡口的运行状态,如同一个智慧的大脑,随时掌握着车流的脉搏。更令人称道的是,海关创新性地引入了分级分类通行模式,运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车辆的分类通行、分级管理和智能核放。
在繁忙的卡口现场,科技的魔力展露无遗。车辆驶入卡口,高清摄像头迅速识别车牌、车型,AI系统瞬间比对货物信息,整个过程几乎是“秒级放行”。即使是车流高峰期,卡口也能通过智能切换“潮汐车道”功能,灵活调整车道方向,让通行负载能力提升了80%。这意味着,过去可能需要排队等候的漫长车龙,如今变得井然有序,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宁波保税区太平仓储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跃青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公司每天都有几百个空集装箱运往北仑港区,以前高峰期难免会遇到拥堵。卡口改造后,系统秒级放行,通行速度明显快了,司机们也高兴多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的心声。效率的提升,不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也降低了运输成本,改善了从业人员的工作体验。
不仅如此,宁波海关还以卡口治堵为起点,将监管链条向港区延伸,升级了保税货物途中监控系统。这套系统能够自动抓取从港区到卡口途中的进出数据和车辆轨迹信息,实现了区港运输车辆的“无感通行”和全程“顺势监管”。过去需要人工介入的环节,现在全部由智能系统完成,车辆无需停车、无需提交纸质单据,就能在海关的智能监控下完成运输。这不仅让平均运输时长压缩了30%以上,也大大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回望今年1-7月的数据,成绩斐然。辖区进出货运车辆高达556万车次,货运卡口日均进出1.7万车次。在进出车辆同比增长超过两成的背景下,通行速度也实现了超过两成的提升。这充分证明了宁波海关在打造智慧口岸、提升物流效率方面的卓越能力,也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基础。
3. “保税+”业态持续扩容赋能新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宁波海关积极探索“保税+”新模式,让更多的创新业态在这里生根发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近,在宁波群辉光电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技术人员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公司ERP系统与海关系统的联网对接工作。一旦验收通过,群辉光电将成为宁波关区第二家采用“保税+ERP”联网开展“互联网+稽核查”的加工贸易企业。这标志着企业在智能化管理与海关监管的深度融合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宁波海关所属宁波保税区海关稽查科副科长周宇对此充满信心:“通过远程联网监管,海关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对企业盘库核查的作业,企业无需暂停产线,生产可以连续进行。这既提升了海关盘库核查作业的效率和精准度,又充分保障了企业的连续生产,真正实现了监管与服务的双赢。”这种模式,不仅让企业避免了因停产而带来的巨大损失,也让海关的监管更加科学高效,彰显了政府服务的温度与智慧。
今年以来,宁波海关在保税联网监管、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保税+”新业态持续扩容增效。这些创新的业态,如同一个个“金点子”,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比如,今年2月底,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就启动了首个1200V沟槽栅SiC MOSFET晶圆产品的保税研发项目。这项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对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保税研发”的优势在于,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均可享受保税政策,这大幅节省了研发环节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中,加速了高科技产品的面世。这不仅是为企业减负,更是为国家科技创新添砖加瓦。
作为“保税+”家族的另一重要成员,保税维修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过去,很多精密设备的维修可能需要漂洋过海,耗时耗力。现在,第三批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发布后,宁波赛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抓住机遇,成为宁波关区首家变速箱保税维修企业,并成功落户宁波北仑港综保区。海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提前介入,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政策精讲和个性化答疑,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了厂房验收、ERP联网、保税维修账册设立等一系列工作。目前,首批维修业务即将开工,这不仅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也为区域内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支持,提升了产业链的韧性和附加值。
这些多点开花的“保税+”新业态,正成为宁波培育外贸新动能、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引擎。它们不仅丰富了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更吸引了高附加值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数据显示,今年1-7月,宁波特殊区域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97.21亿元,同比增长24.2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展望未来,宁波海关将以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为牵引,持续聚焦新能源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监管效率。同时,将多维度发展保税业态,深化自贸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有机联动,为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开放环境注入更强劲的动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积极向上的创新实践下,宁波的对外开放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