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精铺已废!单品利润抵3000链接,秘诀在工厂!
在如今的跨境电商浪潮中,亚马逊无疑是许多创业者梦寐以求的舞台。面对这片广阔的市场,究竟是选择“精铺”还是“精品”,常常让初入行的卖家们感到困惑。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过去很多卖家倾向于“精铺”模式,也就是大量上架产品链接,通过铺货来增加曝光和出单机会。我们曾亲眼见证,甚至有团队能够将单个店铺的产品链接铺到三千条以上,而且每一款都发往亚马逊FBA仓库,库存从几十个到上千个不等,这种规模确实令人咋舌。当时,拥有十个这样店铺的团队也并非少数。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精铺”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占据市场,但往往“做不大”。每一个红利性的产品,一旦热度过去,利润空间就会迅速缩水,留下的只是短暂的收益,而缺乏真正的沉淀和深耕。产品线庞杂,管理成本高企,也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当红利消退,这些曾经的爆款便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精铺”到“精品”的华丽转身,从而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呢?
回顾我们自己的转型之路,一次偶然的发现成为了关键。当时我们在欧洲市场做“精铺”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蓝海”类目——骨传导蓝牙耳机。这在2022年还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我们果断调整策略,一口气上了三十多款不同风格的骨传导耳机产品,结果几乎款款都出单。其中最火爆的一款,甚至一天之内就将库存清空,卖出了三百多个,其单日利润几乎抵得上我们三千条“精铺”链接的总和。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精品”模式的巨大潜力。
从“精铺”转向“精品”,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在产品端,需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析。市面上关于如何分析产品、竞品、以及如何判断市场趋势的教程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我们想说的是,当一个人已经做过几千个产品,与一个只做过几个产品的人相比,即使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面对同样的产品,最终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也可能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差异,在于经验的积累和对市场细微变化的敏锐洞察。精品的运营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消费者需求,从源头把控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在运营端,特别是广告投放,需要做到极致的精细化。精铺模式下,一个自动广告可能就够了,把竞价调到很低,慢慢提升,直到有曝光和点击就停手,简单粗暴。但精品运营则完全不同,你需要时刻关注广告位、自然搜索排名,各种广告策略都要灵活运用,比如关键词广告、商品推广、品牌推广,甚至视频广告等,形成一套组合拳。广告投放不再是简单的烧钱,而是需要精准定位、持续优化,才能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第三,也是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供应链从简单的“1688拿货佬”升级为具备“研发型”能力的公司。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但我们可以从一个关键点切入——“拉工厂入局”。
以我们当时爆卖的骨传导耳机为例,一天出货量接近一千个,但这些大部分都是市场上的“现货”。现货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陷入低价内卷的泥潭,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为了打破这种困境,我们决定主动与工厂深度合作。工厂当时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开模费用一起出,产品利润对半开,同时我们还要帮助他们从零开始搭建亚马逊运营团队。
表面上看,工厂的条件似乎有些苛刻,但对我们来说,这却是非常理想的合作模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对产品的运营能力和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而工厂的优势则在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即使我们把所有的运营手法都告诉工厂,他们也很难达到我们这样的运营水平。这种优势互补,正是我们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如何正确与工厂合作,几点真心话
最近,不少卖家朋友向我们吐露,在与工厂打交道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总感觉大家把工厂和自己摆在了对立面,这是不对的。新媒网跨境认为,我们与工厂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并非给工厂订单,就成了“甲方爸爸”;工厂也并非制造了别人做不出来的产品,就掌握了所有主动权。其实都不是。这种相处模式,有点类似于夫妻,大家“相敬如冰”,彼此尊重,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只是我们有需求,他们恰好专业。
当我们的订单量不大时,确实需要放低姿态去沟通,争取工厂的理解和支持。而当订单量上来,我们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要求。但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很多亚马逊卖家去工厂拿货时,总把自己当成“大爷”,觉得给了工厂订单就掌握了主动权。其实不然,最终还是要看你的订单体量。量大的时候,自然人人都会抢着为你服务;量小的时候,还是试着放平心态去沟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与工厂建立并维护长期、健康的合作关系。
一、如何正确配合工厂,实现研发产品的落地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很多卖家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工厂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其实不然,工厂只是我们公司合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执行层面。当我们有一个产品构想时,无论是产品的重量、尺寸、还是功能特点,我们自己都需要有一个大致的“雏形”。如果市场上能买到类似的样品,尽量买回来进行参考;如果能做出3D模型图,尽量提前完成;如果能先打个样,那更是事半功倍。越是前期的准备充分,后续的合作就越顺畅。
我们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当时我们在做一款抽屉产品,样品已经拿到手,改良方案和图纸也发给了工厂,双方就将抽屉内部的分隔布局进行调整达成共识。这时,我们想当然地做了一件事:原本计划内部分隔挡板的重量控制在1公斤左右,但工厂为了图方便,直接用了最重的隔离板来制作。结果导致成品比原计划重了0.5公斤。这0.5公斤,在跨境运输中可不是小数目,运费和配送费叠加下来,成本增加了不少。原本这款改良产品预计能提高5美元左右的利润,结果这么一算,几乎不赚钱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工厂更多是处于“执行层面”,他们不是“战略层面”的决策者。我们需要把每一个细节都交代清楚,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差错。如果你期待执行层面的人去做战略层面的事情,那要求就太高了,也容易导致合作中的误解和损失。清晰的沟通和明确的指令,是成功合作的基石。
二、如何避免工厂将产品上架到1688平台
当我们投入精力,从工厂打样,甚至批量生产了一批产品后,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工厂会稍作修改后,将我们的产品上架到1688等国内批发平台,从而引发价格战。这该怎么办呢?
1. 工厂为何上架你的产品:利益的权衡
有时候,一些卖家带着一个好的创意去工厂开模生产,初期订单可能只有三五百个。如果工厂觉得这款产品有潜力,确实可能会稍加改动,就将其上架到1688。从本质上说,这种情况很难完全避免,因为产品一旦在亚马逊这类大型电商平台亮相,并且销量不错,很快就会被同行研究并进行改进。所以,这本身并非什么稀奇事。
我们不能接受的是,明明是我们先合作的产品,你却直接拿去上架。这确实让人感到不快。但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一个“量”的问题。如果你的月订单能够稳定达到一千个以上,工厂肯定会非常重视你这个大客户,一般不会轻易动你的产品,因为失去你的合作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但如果你的订单几个月才几百个,当其他客户来询价时,工厂必然会考虑将这款产品推出去。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工厂老板,在生存压力下,也可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最后,涉及到“人情”的部分。通常,与我们深度合作的、建立了长期信任关系的工厂,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大家都是在人情社会中打拼。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刚开始合作的工厂。因此,如果你的产品跑量稳定,能够给工厂带来可观的利润,那么尽量与工厂老板打成一片,建立更深层次的个人关系。否则,如果产品本身没有量,把时间花在人情世故上可能也收效甚微。
2. 专利与版权保护:理性的武器
如果你的产品确实投入了巨大的研发精力,进行了独特的功能或外观创新,并且你对产品非常有信心,那么第一时间去申请国内外专利和版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无论产品在国内平台还是国际市场被复制上架,你都有法律武器去打击侵权行为。
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卖家在开模初期,往往想着等产品卖起来了再去申请专利。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纠结,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做到完美。当我们在初期为了缩减成本而“裸奔”时,必然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而当我们主动去规避风险时,就必然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商业选择。
3. 多数工厂其实没时间做这个事情
抛开上述两种情况,其实绝大多数工厂并不会主动去做这类事情,除非这款产品的销量真的是“爆炸式”增长,引来了无数询盘。我接触过很多工厂,当我们每次改进产品,只做几百个量的时候,工厂老板几乎都不会多看我的产品一眼,因为他们根本没时间关注你一个月三五百个这种小体量的产品,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大项目上。99%的工厂老板也不会想着把你的产品拿去改良上架。工厂实在太忙了,除非这个老板本身就是一个对跨境电商有浓厚兴趣、有自己想法的人。
三、我们与工厂的关系:既非敌人,亦非朋友
在最近的一次行业聚会中,很多人对工厂抱着一种复杂的态度:觉得他们赚我们的钱,我们却要低声下气求着他们,仿佛是“对立”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天天请工厂老板吃饭喝酒,成为“朋友”才好办事。这两种观点,其实都不完全正确。我们与工厂的关系,既不是对立的敌人,也不是生活中的朋友。
1. 工厂赚钱,但不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给工厂订单,工厂收钱办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的合作关系,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至于是否需要“求”他们,更多地取决于订单的体量。在合作初期,订单量可能不大,双方还在磨合阶段,难免会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像刚开始谈恋爱的两个人一样,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
我们不必害怕工厂赚钱,甚至可以说,我们应该乐于让工厂赚钱。但同时,我们需要对材料成本、生产工艺以及人工费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不必纠结于工厂初期报价高了一两块钱。他们有合理的利润,我们才有持续的合作基础。如果大家都有钱赚,合作才能走得更远。如果总是为了那一两块钱跟工厂抠抠索索,还不如把心思放在把订单量做大上,那样一次性降价五块、十块都更直接,工厂舒服,你也舒服,皆大欢喜。
2. 大家合作,但我们也不是朋友
有些亚马逊卖家会有一个误区,觉得经常和工厂老板聊聊天、吃吃饭、吹吹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确实,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内部消息,沟通起来会更加顺畅,甚至在某些时候能走个“绿色通道”,比如紧急加单。但这终究是“锦上添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成本问题。我们与工厂,只是在恰当的时间,因为利益的驱动而走到一起的合作伙伴。彼此之间有明确的利益绑定,很难成为生活中那种无话不谈、甚至可以互相借钱的挚友。
重申那句话,我们与工厂关系的远近、默契程度,最大的决定因素仍然是订单的体量。人际关系的维护固然重要,但在商业合作中,它只是辅助,而非核心。当然,如果能在订单之外,还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那自然是更好的。我们确实也看到过一些供应商和客户最终处成了好朋友,甚至工厂还会主动给客户提供资料去注册亚马逊账号。但这并非主流现象,我们不能拿个例来当作普遍的规律。
总结
订单的多少,确实决定了我们与工厂合作的默契程度以及关系的远近。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交换”的体现。我们要做一个有价值的客户,能给工厂带来稳定和可观的利润。同时,工厂也要扮演一个能解决我们问题的角色,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靠谱的服务。只有双方都能为对方创造价值,这种合作才能长久。否则,要不就是我们寻找新的工厂,要不就是工厂不再愿意接我们的订单,彼此都会走向散伙。新媒网跨境认为,在跨境电商这条路上,与工厂建立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