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血亏700美元!只因不懂“时间价值”

2025-08-28Shopify

Image

那次搬家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印象深刻。当时,工人在不经意间在墙上撞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不就是补个洞、刷个漆嘛,自己跟着网上的教程,肯定能搞定,还能省下几百块钱的工费。于是,我和先生兴冲冲地跑到建材店,买来了腻子粉、砂纸、油漆、刷子等等,零零总总花了200多美元。

第一个晚上,等孩子们都睡着了,我们俩便撸起袖子开工。按照教程一步步来:先清理洞口,然后小心翼翼地填腻子,再耐心地打磨……结果,这一晚我们一直忙活到深夜11点多,家里弄得满屋子都是灰尘,而墙上的腻子却填得坑坑洼洼,一点都不平整。

第二天晚上,我们继续打磨。看着先生的技术似乎不太行,我便亲自上阵。然而,手都磨酸了,墙面还是没能磨平。第三个晚上,我们开始刷漆,结果颜色怎么都调不对,新刷的地方就像打了个补丁一样,显得格外突兀。最终,看着我们的“杰作”,我们俩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这还不如不修呢,现在看起来更难看了。”

实在没办法,我们只好请来了专业的师傅。师傅看了一眼我们的“作品”,无奈地说:“你们这腻子填得不对,得重新来过。”结果,连工带料又花了500美元。算下来,比一开始直接找师傅,竟然还贵了100多美元。

仔细盘算一下:材料费200美元,重新修补费500美元,再加上我们夫妻俩三个晚上的宝贵时间,满屋子的灰尘,以及对自己手艺的深深嫌弃——这简直是完败。如果当初就花400美元请师傅,可能半天就能搞定,而我那三个晚上还能好好陪伴家人,或者用来学习一些新知识。这就是典型的“为了省小钱,结果反而花了大钱,浪费了时间”。

一、为何有时我们会陷入“时间错位”的困境?

这几年,我参加了不少商业论坛和学习课程,也重温了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的经典著作《富爸爸穷爸爸》。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他们工作。”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习惯于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换取金钱,而另一些人则懂得如何运用金钱,去创造更多的时间价值。

在你我身边,是不是也存在一些相似的场景呢?

  • 为了多赚一点钱,严重透支自己的身体?

    比如,有位朋友是国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在一家互联网大厂担任产品经理,年薪本就不低。但为了能多拿些绩效奖金,他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甚至周末还要处理工作邮件。一年下来,确实多拿了几万元奖金,然而,颈椎病、脱发、焦虑症却也随之而来。算下来,看病的钱,还不够奖金的一半。

  • 为了一点点额外收入,反而荒废了自己的主业?

    又如,一位硕士毕业的朋友,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接私活:帮忙设计PPT、分析数据、撰写商业计划书……每个月能多赚一万块钱。结果因为精力过于分散,他在本职工作上的表现平平,眼看着同期入职的同事们一个个升职加薪,他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

  • 为了省钱,选择亲力亲为地“DIY”,最后反而花费更多?

    就像我开头补墙的故事一样。我们总觉得什么事情自己都能干,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消耗了金钱,最终可能还得请专业人士来“擦屁股”。

这些场景,是不是都让你感到似曾相识?其实,很多高学历、能力强的人,反而更容易陷入“用时间换钱”的思维陷阱,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二、当“稀缺心态”悄然掌控你的大脑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呢?并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可能无意中陷入了“稀缺心态”的思维误区。

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无论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似乎在告诉我们:金钱是稀缺的,好的工作是稀缺的,理想的伴侣也是稀缺的。总之,各种资源似乎都不够充裕,我们需要努力去争取,去竞争。

然而,心理学研究却发现,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稀缺状态时,他的大脑会被眼前的、当下的问题完全占据,从而很难进行长远的思考和规划。这就像《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的“系统1思维”:快速、直觉、情绪化地做出反应。

当一个人被稀缺心态束缚时,就更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更多地依赖“系统1思维”:

  • 看到便宜就买,却不考虑是否真的需要。

    比如,看到9.9元的储物盒就忍不住下单,买回来才发现家里根本没有地方放置;双十一的时候,疯狂囤积了一堆“打折”的衣服,结果一年到头都没穿过几次;在超市促销时,大量囤积纸巾,最后堆在家里不仅占地方,还容易受潮。这些购买行为,往往不是基于实际需求,而是被“便宜”二字所驱动。

  • 为了省一点钱,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却不计算机会成本。

    为了省20元的配送费,宁愿花2个小时排队自提,却从没算过自己每小时的时间价值是多少;花上一整个周末的时间,只为了研究各种优惠券和比价APP,最后可能只省了几十块钱;自己动手修理电器、水管,折腾了大半天还是修不好,最终还得请专业师傅来解决。这种“时间折现”的思维,往往让我们得不偿失。

  • 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无法进行长期规划。

    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就很快花光,从不考虑存钱或投资;遇到问题总是采取“救火式”的解决方式,却从不深入思考如何预防问题的发生;拒绝学习新技能,觉得“现在的工作已经足够用了”,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这种短视的思维模式,使得个人难以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积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拥有长远目光的人,则更多地使用“系统2思维”——理性、深度、系统性地进行思考:

  • 他们的购买决策,基于真实需求和长期价值。

    购买电脑时,他们不会只看价格,而是会先计算使用年限和性能需求,宁愿多花钱购买性能更优的产品;选择居住地点时,会综合考虑通勤时间、教育资源、房产的升值潜力,而不仅仅关注眼前的房价;购买衣服时,他们更注重品质和搭配,一件好的衣服可以穿很多年,而不是频繁地追求潮流。

  • 他们更愿意花钱购买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创造更大价值。

    比如,请钟点工打扫卫生,自己则用这段时间来学习新知识或陪伴家人;选择就近但价格稍高一点的餐厅用餐,将节省下来的通勤时间用于工作或个人提升;花钱请专业人士做他们擅长的事情,自己则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或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 他们善于延迟满足,为未来进行投资。

    每个月固定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学习和自我提升,即使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回报,也坚信这是对未来的投资;选择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而不是只盯着眼前工资高但缺乏成长空间的工作;他们愿意现在少消费一些,为未来的目标储备资金和能力,为自己构筑更坚实的未来。

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新媒网跨境认为,培养积极向上的时间管理理念,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时间复利:如何让每分每秒都在为你增值?

真正稀缺的,其实并非各种物质资源,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且不可再生的——时间。因为真正富有智慧的思维,其核心在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认知:时间就是金钱,而且是可以被精确计算的。

他们会算一笔很简单的账:如果我年收入100万,一年工作250天,每天有效工作8小时,那么我每小时的价值就是500元,每分钟大约是8.3元。

基于这个计算,他们会经常问自己一些关键问题:

  • 这件事,真的值得我花费一小时(价值500元)去做吗?
  • 如果我花钱请别人做这件事,我能利用省下来的这一小时,去赚取更多的钱吗?
  • 我今天做出的这个决定,能够让我在未来每小时的价值变得更高吗?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拥有长远目光的人,更愿意花钱去购买时间——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成本,远比直接花出去的钱要昂贵得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时间看作是会不断增值的资产,而另一些人则把时间看作是会流失的消费品。

缺乏长远规划的逻辑:时间似乎很多,能省钱就尽量省钱。
拥有长远规划的逻辑:时间非常有限,要用来做更有价值、更能创造未来增值的事情。

你知道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是如何对待时间的吗?

  • 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将他每天的24小时,细致地切割成288个“5分钟碎片”。他通过独特的“时间盒管理法”,让自己一年内完成别人可能八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 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每天会花费80%的时间用于阅读和深度思考。他曾说:“我的工作就是阅读。”他深信,阅读和思考是提升决策质量,从而创造更大价值的关键。
  • 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安排两周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一切打扰,专门用于思考公司的未来方向和战略布局。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时间当作最宝贵的投资品,并努力让每一分钟都产生复利效应。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种对时间价值的深刻理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四、摆脱“忙碌陷阱”,掌控时间主动权!

你我都知道,无论是谁,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疲于奔命,而另一些人却能从容不迫,掌控自如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并非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的人被时间推着走,有的人则能主动推着时间走。
有的人把时间看作是日常支出,有的人则把时间看作是未来投资。
有的人用时间换取金钱,有的人则懂得用金钱购买时间,再用这些时间去创造更多金钱。

在与无数白手起家、最终取得事业成就的朋友交流后,我发现普通人摆脱“总是瞎忙”困境,可以从以下六个关键策略入手:

  1. 设定清晰目标,学会提前规划。

    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每天盲目地忙碌。我们可以运用SMART原则来设定目标: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强(Relevant)、有时间限制(Time-bound)。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月度目标开始,比如“这个月要读完2本书”、“这个月要成功签下1个高价值客户”。

    走在街上,你随便问一个人,五年之后你期望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给出具体、可衡量的答案。这正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满足于平庸。

    如果你连自己都没认真思考过,未来的五年、十年到底想要什么,又凭什么期望生活会把“你想要的”馈赠给你呢?有长远目光的人,他们的思维习惯是提前五到十年规划人生,而我们至少也要学会提前一年进行思考和规划。

  2. 选择学习而非娱乐。

    我知道,每天下班后你可能感到非常疲惫。但即使如此,也请每天抽出固定时间,哪怕只有30分钟,来投资你的大脑。这30分钟可以用来学习新技能、了解行业趋势、提升认知水平。日复一日,复利365天之后,你将相当于用了整整五个完整的工作周来专注于自我提升。

    我个人养成的习惯是,每天早晨7点到8点,以及晚上10点到11点,这两个小时专门用来写作和学习,雷打不动。坚持几年下来,我在全网积累了数十万粉丝,也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实现不错的收入。做这件事情并没有高不可攀的门槛,也并不难。它只是需要你在每个感到疲惫、想要躺下刷剧的瞬间,选择为自己的未来进行投资。

  3. 像投资金钱一样投资时间。

    给自己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定一个“价格”。计算一下你每小时的实际价值是多少,然后问自己:做这件事,值得我花费这个“价格”吗?

    试着进行一次“时间审计”,连续一周记录下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里。你会惊讶地发现,大量宝贵时间被那些“时间小偷”无声无息地偷走了。

  4. 抓大放小,能外包就外包。

    把你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最能产生价值的事情上。那些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再用自己的时间去消耗。比如修理水管、大扫除、房屋装修这些事情,专业的人可能半天就能搞定,而你可能需要折腾好几天,还未必能做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习、深度思考、陪伴家人,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时间套利”。

  5. 投资健康就是投资时间。

    这是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忠告。毕竟,身体是我们承载一切时间、精力、梦想的载体。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充足睡眠,这些看起来似乎“浪费时间”的事情,实际上是在为你的时间进行增值。

    每当我规律地去健身房锻炼,我都会发现自己的精力变得格外充沛,工作起来一天能顶两天用。所以,请把健康管理变成你生活的优先事项,而不是一个“等我有多余时间再去考虑”的额外事项。

  6. 远离时间黑洞,培养自省习惯。

    减少那些无意识的时间消耗:比如长时间刷短视频、漫无目的的社交,以及重复性的低价值工作。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做这些事情,不用过于担心,因为那只是你过往给自己养成的习惯。而改变习惯的关键是识别“习惯回路”。当你一发现自己打开了陷入时间黑洞的大门,立刻站起来或者让身体动一动,这样能够有效地打断习惯回路,让你不再被大脑控制,而是重新掌握回主动权。

    定期反思自己的时间使用模式,用那些能让你持续成长的“智慧习惯”,逐步替换掉那些让你止步不前的“思维惯性”。

写在最后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公平的资源:无论贫富,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差别在于,有的人把时间当作消耗品,任其流逝;而有的人则把时间当作投资品,精心规划,让它持续增值。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到:“财商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我想在此基础上补充一句:时间管理智慧,或许比财富管理本身更重要。

新媒网跨境获悉,当你开始思考如何用金钱购买时间,当你认真计算时间的价值、追求时间的效率,而不仅仅是单纯地用时间去换取金钱时,命运的齿轮才真正开始朝向更积极的方向转动。

时间从不偏袒任何人,但它的奇迹,永远只偏向那些懂得播种未来、珍惜当下的人。你我共勉。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0607.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文章讲述了一次DIY墙面修补失败的经历,引出时间管理和金钱花费的思考。分析了“稀缺心态”对人们决策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时间复利实现个人增值。最后提出了摆脱“忙碌陷阱”,掌控时间主动权的六个关键策略。旨在帮助读者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于 2025-08-28
查看人数 2079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