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营销革命!73%客户多渠道购物,5大信号捕获商机!
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模型,例如经典的“营销漏斗”概念,在面对碎片化、智能化和非线性的用户旅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曾经,我们认为客户的购买路径是线性的、可预测的,从认知到考虑,再到购买,层层递进。然而,在2025年的今天,这种假设已不再符合实际。
当下,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漏斗状,而更像是泼墨画般,触点散落在数十个不同的渠道上。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指出,数字化转型已经将消费者的旅程“分解成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模式”,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加速这种复杂性。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机遇并非在于试图掌控用户的整个旅程,而在于持续且真实地出现在用户所在之处,与他们建立联系。
客户行为:无序且无处不在
传统的营销漏斗模型假定客户会循序渐进地从认知、考虑走向购买,这使得营销报告看起来更清晰,归因模型也更简洁。但这一假设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偏差。
外媒的市场分析显示,截至2025年,高达73%的零售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会同时使用多个渠道。他们并非按部就班地依次使用这些渠道,而是同步进行。
例如,一位潜在客户可能在浏览抖音(TikTok)时研究产品,同时前往竞争对手的实体店;他们可能在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时查看G2(美国知名软件评价网站)上的用户评论;甚至在你的网页还在加载时,他们已经开始向ChatGPT寻求产品推荐。
这种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卸载”。当面对复杂或多步骤的决策时,人们会倾向于将研究碎片化,分散到多个信息源,以减轻大脑的负担。这并非客户刻意为之,而是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使然。其结果是,消费者发现和研究产品的触点变得日益多元化。
社媒平台:搜索功能日益凸显
不同渠道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交媒体,传统上被视为品牌传播的渠道,如今对搜索行为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有46%的Z世代和35%的千禧一代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搜索。这与传统搜索引擎形成了重要区别,因为社交搜索更偏向于“推送”模式。
社交媒体的算法会在用户尚未意识到需求时,主动为其推送相关内容。这就好比你带着明确的书名去图书馆找书,而逛商店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本你从未了解却颇感兴趣的书。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外围路径处理”。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处于浏览状态(比如刷抖音)时,更容易受到外围线索的影响,例如社会认同、视觉美感和情感吸引力,而非对事实进行系统性评估。
与此同时,微信、微博、抖音等国内社交平台,以及海外的领英(LinkedIn)或YouTube等平台,也在助推和塑造品牌在人工智能搜索中的可见度。
这些因素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一个15秒的短视频,有时能比一篇3000字的研究报告更能有效地促成购买决策。这也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当前各自为政的渠道策略了。
每个触点:构建或损害信任
一位普通消费者可能在一天之内,通过知乎评论、抖音视频、AI聊天机器人回复以及重定向广告等多种方式,与你的品牌产生互动。
外媒研究将现代渠道描述为“分层”而非线性。每一层既提供了深化客户关系的机会,也蕴含着彻底失去客户的风险。
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严苛的一致性。这不仅仅意味着在所有地方使用相同的品牌标识(尽管这也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无论客户是通过ChatGPT的回复,还是通过海外版微博(X)上的帖子接触到你,核心信息、品牌价值观和事实都必须保持一致。
一致性能够建立信任,而当品牌无法完全掌控对话时,信任便成为最重要的通行证。
以苹果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数以千计的触点上都保持着高度一致性。无论你身处苹果专卖店,还是在YouTube上观看iPhone的评测视频,或是向Siri询问产品功能,其传达的信息都惊人地一致:简约、高端品质、无缝集成。他们虽然无法控制所有关于产品的讨论,但其叙事的一致性已臻化境,以至于很难被误读。
解码真实客户行为的五大核心信号
当其他企业还在努力修补其破损的营销漏斗时,那些真正聪明的品牌已经彻底放弃了它。他们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取代了线性思考:建立一个统一的“信号”系统,将每一次客户互动都视为情报,而不仅仅是另一个需要优化的触点。
这个框架看似简单。它不再强制团队按照阶段思考,而是围绕五种核心信号进行组织,这些信号能够真实反映客户在2025年的行为模式:
信号类型 | 核心内涵 | 影响/应用 |
---|---|---|
搜索信号 | 消费者在接触品牌前就已产生的需求。涵盖AI搜索(如ChatGPT、Perplexity)、语音助手请求,以及用户在抖音、谷歌等平台上半夜提出的问题。 | 揭示潜在客户的早期意图,帮助企业预判市场趋势和新机会。 |
流量信号 | 用户在数字空间中的实际流动路径。超越传统末次点击归因,关注完整旅程,包括不受品牌直接控制的第三方平台触点。例如,论坛或社区讨论可能带来与付费广告同样多的优质流量。 | 洞察用户多渠道行为,优化跨平台布局,提升用户体验的流畅性。 |
行为信号 | 用户实际行动而非口头表达。如购物车放弃率,或用户在定价页长时间停留后直接转向竞品。传统分析工具常因只衡量自有域名内行为而错过关键的用户行为洞察。 | 发现用户真实兴趣点和痛点,精细化运营,及时调整产品或服务策略。 |
社交信号 | 品牌未直接参与的外部对话。包括社交媒体评论、点赞、论坛讨论以及围绕品牌或品类的社群反馈。谷歌高管拉加万曾指出,40%的年轻人在2023年寻找午餐地点时,不再使用谷歌地图或搜索,转而依赖社交媒体。 | 捕捉市场情绪和口碑,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和危机,维护品牌声誉。 |
品牌信号 | 品牌声誉变化的“速度”。包括品牌词搜索量,以及AI生成摘要对品牌的描述(如ChatGPT将竞品描述为“创新”,而将自家品牌描述为“成熟”)。 | 衡量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定位,预警潜在市场份额风险,指导品牌建设方向。 |
转变思维:为何至关重要
以漏斗为基础的思维模式,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组织盲点”:
- 你的搜索引擎优化(SEO)团队可能在努力提升搜索排名,却不了解社交媒体团队所观察到的用户互动趋势。
- 你的品牌团队在策划大型推广活动,却未能充分理解客户在不同渠道上的实际行为模式。
- 最终,每个部门都在优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整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可能正在悄然萎缩。
而采用信号化思维的组织,则能看得更全面、更清晰。
当搜索信号显示竞争对手的某项新功能引发了客户兴趣,流量信号证实人们正在研究替代方案,行为信号揭示他们正在比较价格,社交信号表明对你产品的不满情绪正在蔓延,同时品牌信号显示整体用户情绪正在下降——这时,你无需召开多次会议才能发现问题所在。这些信号共同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明确指向了需要立即采取的行动。
这种转变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直接解决了外媒《广告周刊》在2025年CMO峰会上指出的营销领域最大痛点:“管理碎片化的客户体验”。
从混沌到清晰:行动路线图
准备好超越当前的混沌局面了吗?以下是您可以采纳的行动计划:
- 全面审计您的AI形象:在ChatGPT、Perplexity及其他主流AI工具上搜索您的品牌名称。AI如何描述您的品牌?它引用了哪些信息来源?本周内,花一个小时深入了解AI目前是如何呈现您的企业的。
- 创建平台原生内容:停止简单地“一稿多用”。您的抖音营销策略不应该只是将微信公众号内容剪裁后发布。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发现机制、用户期望和内容格式。尊重并适应这些特点,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 构建单一信息源:创建一个全面、结构化的内容中心,作为所有产品信息、常见问题解答和品牌宣传的权威来源。这不仅是为了客户,也是为了您的内部团队和为客户提供信息的AI系统。
- 实施跨渠道分析:传统的“末次点击归因”时代已经终结。您需要能够追踪碎片化触点间影响力的工具。考虑使用统一的营销智能平台,例如Semrush企业版,它们能够将搜索、流量、行为、社交和品牌等多种信号整合起来,提供全面的洞察。
- 填补战略空白:您的社交媒体运营人员需要了解搜索引擎优化的最新动态;您的SEO团队需要理解AI优化对搜索结果的影响;您的内容团队需要全面参与到这些环节中。在各自为政的部门壁垒彻底限制您的发展之前,主动将其打破。
这种转型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 部门间的壁垒更少,因为所有团队都在关注相同的信号。
- 行动方向更清晰,因为信号讲述的是完整的故事,而非仅仅是统计数字。
- 问题响应更迅速,因为您无需等待月度报告才能获得答案。
- 风险预警更早,因为信号的变化往往发生在销售额波动之前。
未来已来:信号化思维的必然
营销漏斗模型假设客户单向流动,而信号化思维则认识到客户在多重方向上同时移动。
未来能够蓬勃发展的品牌,将是那些能够有目的地利用每一个客户触点的企业——他们不会仅仅拥有引人注目的社交媒体内容,或在搜索引擎中占据领先地位。
当前的战略要务是:无论客户身在何处,无论他们偏好何种形式的互动,品牌都能始终如一地出现,并以符合该媒介特点的方式传递引起共鸣的信息。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025-marketing-5-signals-73-channel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