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牌革新:AI时代求稳扼杀创意,你的品牌正走向平庸!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中,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更新,一直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尤其是在2025年,随着数字营销的深度融合和消费者审美观念的不断演变,即便是历史悠久的知名品牌,也面临着重塑自我、拥抱未来的挑战。一场成功的品牌革新,能让品牌焕发新生;而一旦策略偏差,则可能引发广泛讨论。近年来,一些跨国品牌在尝试形象升级时,便遭遇了不小的波澜,这其中蕴含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品牌革新路上的“意想不到”
谈及品牌更新,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24年美国科瑞客桶(Cracker Barrel)餐厅的形象调整所引发的热议。这家以温馨田园风格著称、在美国公路沿线深受欢迎的连锁餐厅,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并吸引更广泛的年轻客群,尝试对其已沿用五十余年的品牌标识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原有的标识中,那位安坐在摇椅上、倚靠着木桶的男士形象,曾是品牌最具辨识度的象征,承载着无数美国民众的集体记忆。
然而,在2024年发布的全新标识中,这些经典的元素被简化,取而代之的是采用无衬线字体设计的“Cracker Barrel”字样。新的设计风格简洁流畅,却也因此被一些评论者认为失去了原有品牌的独特个性和温度,显得过于“去个性化”,甚至与许多普通企业标识无异。
社交媒体上对此议论纷纷。不少消费者表达了不解与惋惜,评论从“为什么要改变一个运转良好的品牌?”到“这看起来像是从没去过科瑞客桶餐厅的人做的设计”。更深层次的疑问也随之浮现:品牌是否在努力成为一个它本身不具备的形象?这究竟是一次营销失误,还是品牌策略的偏差?
当然,科瑞客桶的案例并非孤例。在2024年,我们还曾看到苹果公司(Apple)在发布会上的一些创意尝试,例如展示了“挤扁表情球”或“压碎小提琴”的画面,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也显示出其在创意表达上的大胆探索。同样,英国捷豹(Jaguar)汽车品牌在2024年对其经典标识进行的重塑,也走向了某种“去个性化”的趋势,使其在部分消费者眼中,更像是一个新锐的金融科技公司,而非豪华汽车品牌。这些案例都共同指向了一个现象:在寻求创新与突破时,即便是行业巨头,其创意尝试也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市场反响。
创意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
从外部视角来看,这些品牌形象的改变有时会让人感到意外甚至费解。人们不禁会问:“他们当初是怎么想的?”然而,任何一项大型品牌更新或内容发布,其背后都凝聚了团队大量的思考与付出。事后看来,许多被视为“失误”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境下,或许都有其合理的出发点。
我们可以想象,在科瑞客桶品牌更新的策略会议上,团队成员很可能围绕着以下几个目标进行讨论:
- “我们希望传递科瑞客桶正在与时俱进的信号——它依然温暖、热情,但同时也能吸引新一代消费者。”
- “不如我们对标识进行现代化处理,让它更简洁流畅,更容易在不同媒介上应用,也更适合移动端展示。”
- “你看,现在许多品牌,甚至包括那些带有怀旧色彩的品牌,都在走向扁平化和极简主义。汉堡王(Burger King)是这样,百事可乐(Pepsi)也是这样。这是一种趋势。”
- “如果我们稍微简化一下,品牌的核心感觉还在,但会显得更‘新鲜’。”
正是在这样一系列的推演与考量中,一个看似合理的方案逐渐成形。然而,当最终的视觉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却可能因为与消费者心中固有的品牌认知产生较大落差,而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作为观察者,往往无法得知品牌创意团队在幕后所面临的种种限制。例如,他们有多少时间来探索各种方案?新的创意是否经过了充分的消费者测试?还是说,他们只是在紧迫的截止日期和高层的时间表压力下,匆忙做出决策?
也许,一个更简洁的标识在A/B测试中表现更佳;也许,高层的明确指令就是“让它在APP上看起来更好”。这些都是我们无法从外部轻易得知的因素。我们所看到的创意作品,往往是无数幕后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包括:
- 时间限制: 紧张的项目周期可能不允许进行充分的探索与迭代。
- 技术局限: 现有技术平台对新设计的兼容性要求。
- 法律合规: 严格的法律审查和知识产权考量。
- 预算上限: 有限的资金投入可能限制了创意方案的选择。
- 审批流程: 复杂的多层级审批体系可能导致原创意被稀释。
- 内部政治: 不同部门和领导之间的意见博弈。
这些因素,无一不在影响着最终的创意呈现。正如许多行业人士所体会到的,我们都曾交付过一些在会议室里看起来很完美,但在市场实际反响中却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在当时看来完全合理的决策,可能在事后因为缺乏语境而被外界批评。
因此,当一个创意方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它可能并非源于一个“糟糕”的构想,而更像是市场语境与创意表达之间未能达成理想的契合。这再次提醒我们,在创意世界里,语境而非概念本身,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区分“失败”与“错误”:创新的基石
许多对品牌创意的评论,往往聚焦于“他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假设:即决策者可能根本没有认真思考,或者完全忽视了显而易见的因素。而这种看法,尤其是在2025年AI技术对创意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背景下,更值得我们警惕。
每一位内容创作者和营销从业者,都曾推出过未能达到预期的作品。这并非因为他们粗心大意,而是因为他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想法,但最终未能成功。那么,这应该被定义为一次“错误”,还是一次“失败”呢?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理解这种区别,对于我们培养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害怕犯错:规规矩矩,不要越界,力求第一次就做到完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犯错的恐惧开始阻碍创意的生长。它将原本的实验精神,变成了令人望而却步的风险。每一次头脑风暴,都可能因此变得如履薄冰。
在当前这个时代,生成式AI已经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生产的速度、规模和“完美”程度,如果此时我们再一味地打击原创思维,那无疑是本末倒置。在创意工作中,抑制冒险精神并非“求稳”,反而可能让创意工作者更容易被替代。如果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完美的、可预测的、毫无棱滞的,那么我们最终会发现,这些工作都可以交给算法去完成。
所以,在审视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时,我们不应混淆“失败”与“错误”。
- 失败(Failure) 是指你尝试做某事,但没有成功。
- 错误(Mistake) 是指你明知不该做某事,但仍然去做了。
举个例子,我本人在1987年曾前往美国洛杉矶,希望成为一名摇滚乐手。我最终未能成功,这是一次“失败”。但这并非一个“错误”。我尝试了,但结果不如预期。近四十年后,没有人会指责我说:“你当初是怎么想的?”或者“那真是个错误!”因为那并不是一个错误。
将一次未能成功的尝试贴上“错误”的标签,会加剧人们对尝试新事物的恐惧,最终导致人们不敢迈出创新的步伐。
恐惧如何扼杀营销创意
对失败的恐惧,会以隐秘的方式渗透到营销活动中,导致一系列负面结果:
- 大胆的创意被稀释: 一个极具突破性的内容想法,可能因为“法务部门不会批准”而被层层削弱,最终变得平庸无奇。
- 创新的叙事形式被砍掉: 一种新颖的讲故事方式,可能因为缺乏“百分百保证的投资回报率模型”而被否决。
- 独特的品牌声音被妥协: 一种全新的品牌语言,可能在仅仅一封高管的邮件往来之后,便被淡化或修改。
- 对AI的过度依赖: 当一位资深领导看到一个宏大、新颖、有风险的概念时,可能会提出:“AI不是可以生成这个概念70%的版本吗?而且还没有风险。”
就这样,一个原本可能大胆的创意实验,悄然变成了预算效率的衡量标准。这些决策本身或许并非“错误”,它们更像是企业在生存压力下的自保策略。然而,长此以往,这种防御性思维会扼杀创意的火花。团队将不再敢于追求宏伟的目标,甚至在创意尚未成熟之时便进行自我审查。最终的结果是:内容变得更安全、更小众、更扁平——它们可能足够精致以至于能够发布,却也足够平淡以至于被市场遗忘。
在一些营销团队中,我曾看到他们将“不惹麻烦”设定为主要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最好的创意往往在萌芽阶段就被扼杀,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出现,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创意勇气:超越安全内容的力量
那么,科瑞客桶在2024年的品牌重塑,是一次“错误”吗?英国捷豹汽车的革新呢?或许是。我们无从得知这些公司做出这些决策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们在推出新标识之前所采取(或未采取)的全部步骤。但从市场反馈来看,它们无疑是一次“失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科瑞客桶的品牌重塑在短短几天内,所引发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可能超越了该品牌多年来的积累。它登上了热搜,激起了公众的辩论,让人们产生了情感共鸣——而这,是许多过于“安全”的内容所无法企及的。甚至有人阴谋论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品牌为了吸引眼球而精心策划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点可以确定:对失败的恐惧,是导致创意变得无关紧要的最快途径。正如在星际迷航中,让·卢克·皮卡德舰长曾说:“一个人有可能不犯任何错误,却依然会失败。那不是弱点,那是生活。”
科瑞客桶的品牌重塑确实未能赢得所有人的喝彩。但他们勇敢地走进了竞技场,承受了冲击。在2025年,当AI几乎可以完成所有“安全版本”的内容创作时,真正能让品牌脱颖而出的,唯有尝试原创、展现独特视角的勇气。
这并非主张我们不应批判创意作品。建设性的批评有助于我们成长。我们甚至可以对一次失败的品牌重塑付之一笑(互联网上当然不乏这样的声音)。但请记住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话:“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愚蠢的。”有时,一个创意想法会失败。有时,它会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失败。但真正的错误,是连挥棒的勇气都没有。
难道你不想创作出一些让全世界都为之讨论的作品吗?要达到那样的境界,你就必须敢于承担可能出现的失败。而承担这种风险——即使是现在,尤其是在现在——也绝不是一个错误。
它关乎你的故事,请尽情书写精彩。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2024-big-brand-lesson-ai-kills-creativity.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