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顾客至上”真相:82%客户等你秒解,跨境人必学!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那些与人打交道的服务岗位上,恐怕都曾有过那么一瞬间的“纠结”——明明知道客户的说法并不完全站得住脚,但那句经典的“顾客永远是对的”却总在耳边回响。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理解和运用呢?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这句话并非要我们盲目地认同客户的所有观点,而是提醒我们,客户的满意度始终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它不是说客户永远不会犯错,而是强调,无论如何,客户的需求和感受,都应该被放在我们考虑的第一位。
那么,“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口号,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它并非指客户在任何情况下都绝无错误,而是说,客户有权获得支持与服务团队在合理范围内尽全力满足其需求。这是一种将客户价值置于企业运营核心的理念,而非对客户言行的无条件服从。
说起这句口号的起源,还得追溯到19世纪末。在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一位企业家,马歇尔·菲尔德,在创办他自己的百货商店时,首次提出了这一理念。他深信,商业的成功,其根基在于客户的愉悦和满意。几乎与此同期,英国零售商亨利·戈登·塞尔弗里奇也在伦敦开设第一家百货公司时,同样采纳了这一原则。
此后,在近百年后的20世纪,瑞士酒店业巨头恺撒·里兹将这句口号引入了奢华酒店业。他创立了丽思卡尔顿酒店,并以“Le client n'a jamais tort”(法语,意为顾客永远没错)作为座右铭。这些先驱者都明确指示员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优先考虑客户的满意度,不应质疑。在当时,这种服务理念无疑是新颖而大胆的。客户们从未体验过如此高水平的关怀,因此纷纷涌向这些注重客户体验的企业。
可以说,奉行“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理念,意味着企业不应把时间浪费在质疑客户投诉的合理性上。相反,员工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并以优质的解决方案让客户感到惊喜和满意。在我看来,当我们提到“顾客永远是对的”时,不必将其理解为“客户不会犯错”。相反,有以下五个关键原因,让这句话在现代商业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
首先,客户永远有权表达他们的声音。他们渴望被倾听,希望自己的痛点和顾虑能被企业真诚地感知。因此,即使是最愤怒的客户,也值得被企业看见和听见。我们始终应该为客户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无论是积极的反馈还是建设性的批评。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
其次,客户永远值得他们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客户提供一次顺畅无碍的体验。如果在客户旅程中遇到太多阻碍,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因此,我们应始终致力于快速高效地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通过客户旅程地图的绘制,我们可以提前预见并主动化解这些潜在问题。
第三,客户永远享有被赋能的特权。一个感到被赋能的客户,往往是一个满意的客户;而满意的客户,则会成为忠诚的客户。忠诚的客户不仅会长期留存,更会积极地向他人推荐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环境,让客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感到轻松自在、充满信心。构建完善的知识库和常见问题解答(FAQ),是迈出这一步的坚实起点。
第四,客户永远值得被尊严和专业地对待。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国诗人玛雅·安吉洛所言:“人们会忘记你说过什么,忘记你做过什么,但永远不会忘记你给他们的感受。”在与客户的互动中,这同样适用。即使面对一些棘手的客户,保持专业的风度和姿态也至关重要。
最后,客户有权期待一致且及时的支持。试想一下,你通过电子邮件向两家企业投诉。其中一家在一小时内回复并解决了你的问题,而另一家却用了四天才给出回应。哪一个会让你感到满意?答案不言而喻。数据显示,有高达82%的客户期待客服人员能立即解决他们的问题。如今,专业的客户服务软件,比如外媒经常提及的HubSpot Service Hub等,就能帮助企业搭建平台,从而更顺畅地管理客户支持与服务互动,提升响应效率。
当然,在实际运营中,总会有客户“不占理”的情况出现,但他们却坚信自己是对的。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理呢?新媒网跨境获悉,我们与几位以客户为中心的行业领袖进行了交流,他们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首先,深入理解客户投诉或请求背后的“为什么”。特威利奥(Twilio)公司战略与运营总监西达尔特·拉姆辛哈尼强调,发掘客户请求深层原因的重要性。他举例说,曾有电信客户提出的解决方案看似不够理想,但他的团队并未直接否定,而是深入了解,发现这背后是客户商业模式调整和监管要求。拉姆辛哈尼解释道,通过建立信任和保持好奇心,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既能满足当前技术需求,又能兼顾未来限制的方案。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对话从‘对错之争’转变为‘好与更好’的探讨。当我们真正理解客户观点背后的语境——无论是内部压力、资源限制还是未公开的战略转变——我们常常会发现,他们并非错误,只是在不同的参数下运作。”他的建议是:“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能够驾驭这些细微的限制,找到最佳前进路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其次,可以尝试运用“确认、关联、提供”的方法。指南针客户解决方案公司(Kompass Customer Solutions LLC)创始人兼负责人拉桑德拉·巴克斯代尔指出,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岗位上,“当客户不占理时,黄金法则应是引导清晰,而非制造冲突。”客户有时会提出错误信息、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是与公司价值观、政策相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以同样的沮丧情绪回应,而是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解决方案。巴克斯代尔举了一个例子:想象一位酒店客人要求退款,因为下雨破坏了他们的假期。这显然不是酒店的过错。但一个周到的回应,却能将客户的沮丧转化为忠诚。她介绍道:“我培训客户服务团队使用我的A.R.O.方法(Acknowledge, Relate, Offer),这是经典‘感受、已感受、发现’方法的现代版本。”在实践中,它可能听起来是这样的:
- 确认(Acknowledge):“我完全理解天气影响您的计划是多么令人失望。”
- 关联(Relate):“说实话,我自己去巴拿马城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想象一下,在热带雨林里因为下雨而感到失望,尽管下雨几乎是必然的!”
- 提供(Offer):“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天气,但我们很乐意为您提供帮助。要不给您免费升级怎么样?”
巴克斯代尔补充说:“当然,即使这种方法也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客户,但说‘不’并非与以客户为中心相悖。有时,你能提供的最佳服务是引导,而非一味顺从。”她认为:“客户并不总是想赢,但他们确实想被倾听。通过尊重地引导互动,你可以将沮丧时刻转化为加强关系的机会。”
再次,要设定清晰的界限,并为团队应对这些情况做好准备。致力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领导者提供灵感、教育和指导的DCX通讯出版人马克·利维分享了他的经历:“我曾有位客户要求我们为他们单独修改一项政策。他们不仅仅是请求——他们对此非常愤怒。我的团队感到压力重重,不确定如何在不引起争端的情况下回应。”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事实是:并非所有请求都是公平合理的,试图取悦所有人只会让人筋疲力尽。它会耗尽团队的精力,并开创一个不良先例。那么该怎么做呢?利维建议:“从同理心开始——承认问题,让客户感到被倾听。但随后要设定界限。”他建议:“教导你的团队说:‘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我们能做的是……’”。要为团队准备好应对这些时刻。在会议期间进行角色扮演——尽管有些尴尬,但非常值得。并为处理棘手情况创建一份备忘单,这样他们永远不会措手不及。他补充说:“在处理棘手客户的同时支持你的团队并不容易,但它确实有效。快乐的员工能更好地处理困难电话,这对每个人都有利。相信我,你的理智会感谢你的。”
最后,要实践深度倾听,然后进行引导并聚焦解决方案。Whale客户成功负责人、客户成功热线创始人斯泰因·斯梅特表示:“让我们面对现实:客户有时确实会犯错。但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这才是关键。”他建议:“首先要深度倾听。很多时候,所谓的‘错误’源于期望错位或误解。深入了解他们的观点,并验证他们的担忧:‘我听懂了,我理解为什么这会让您感到沮丧。’这表明了尊重,并能化解紧张情绪。”接下来,自信地进行引导。清晰明确地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请求不可行或不符合实际。“这种方法从长远来看如何让您受益。”你不是在拒绝他们,而是在用知识赋能他们。最后,将焦点转移到解决方案上。你能提供替代方案吗?一个变通办法?通过将对话重新构建为以价值为导向,即使在说“不”的时候,你也能保持信任。斯梅特说:“以大胆的同理心和专注于伙伴关系来处理困难时刻,可以将挑战转化为增长机遇——对客户和对你而言都是如此。”
“顾客至上”的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我也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企业更好地践行这种思维。
第一,努力为客户创造成功。在我看来,客户互动不应围绕谁对谁错展开。相反,服务代表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客户走上成功的最佳道路,并展现出对他们的支持。具体来说,这体现在:
- 对客户的痛点表示同情。
- 将对话引向更可行的解决方案。
- 承认客户的挫败感。
- 重申我们是与客户站在一边的。
- 提供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可以说:“我理解您没有看到想要的结果,我知道这确实令人沮丧。但是,我真的认为我们应该考虑X作为替代解决方案。”
第二,重新校准客户的期望。有时,客户对产品的工作方式可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误解会导致他们感到沮丧,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的产品未能满足其需求。我个人认为,确保客户充分了解产品应如何运作,以及他们如何能充分利用产品,这一点至关重要。这通常体现在:
- 从宏观目标着眼,确保所有人协同工作。
- 帮助客户理解他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以确保其期望得以实现。
例如,可以说:“看起来您在使用我们的分析工具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您能澄清一下您希望从中获得什么吗?然后我们就能找出症结所在了。”
第三,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即使客户在技术上并非完全正确,维护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也至关重要。总会有客户不占理的时候,但理解他们为何有此看法依然非常重要。这通常体现在:
- 在与客户通话时与他们保持一致立场。
- 提供见解和具体的、可以共同采取的行动方案。
- 无论对错,都将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
例如,可以说:“我理解您对这个问题感到沮丧,这不是您的错。这是我们与问题作斗争——让我们从X开始,一起解决它。”
第四,尽可能地直截了当。客户的不满有时可能源于困惑。客户可能不理解如何使用某个产品,而这种困惑会导致他们认为产品出了故障。这种情况下,极度的清晰度是必要的。这通常体现在:
- 确认客户是否理解问题所在。
- 花时间为客户提供深入的见解。
- 分享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以供进一步学习。
例如,可以说:“我最初也觉得这个话题很困惑,但这篇新媒网文章对我帮助很大。如果那没用,我还有其他一些资源我们可以尝试。”
第五,理解客户的体验可能千差万别。客户有权表达他们对于任何令其沮丧的事情的看法、想法和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客户基于其个人经历有一个非常真实的想法。承认这一点至关重要。这通常体现在:
- 认识到每个客户的体验都是真实且有效的。
- 积极倾听手头具体的或情况。
- 不直接将一位客户的旅程与另一位客户的旅程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观点。听起来X可能对您来说最有意义。”
在我看来,关于“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策略的争论,可能永远不会停止。但这其实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既要花时间理解客户的问题,又要为他们提供能够带来最大成功的解决方案。早期零售业先驱们所发现的真理,在今天依然适用:客户维系的核心,在于解决客户的问题,即便他们不总是对的。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1893-customer-right-82-need-quick-fix.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