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棵树营收骤降81%却扭亏!187万净利背后仍有雷!
曾几何时,在咱们中国的跨境电商圈子里,提起“华南城四少”,那可是响当当的名号,深圳有棵树就是其中之一。当年,这家公司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这家曾经的巨头,在经历了诸多风雨后,其最新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无疑吸引了业界的目光,也牵动着无数关注者的心弦。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根据这份备受关注的财报,有棵树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营业收入4257.3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确实有所下降,降幅达到了81.33%。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却成功扭亏为盈,达到了187.7万元,同比增长了106.08%。这个数字,对于一家正处在转型期的企业来说,无疑像是一道希望的曙光。
但是,咱们也得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份“扭亏为盈”的背后,也透露出一些需要警惕的信号。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依然是负值,为-899.93万元。这意味着,公司目前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非经常性的收入,其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尚未完全恢复。此外,尽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负值同比收窄了80.67%,但持续为负的状况,仍然反映出公司在运营资金方面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有棵树在财报中也坦诚,当前运营主体的资金压力较大,导致跨境电商业务的销售规模持续下滑,这正是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这让人不禁思考,一家企业的复苏之路,往往充满着考验,需要战略的智慧,更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
回望有棵树的辉煌历程,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企业,曾是行业的骄傲。凭借着对电子产品、户外装备等品类的精准把握,依托深圳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有棵树如同一颗新星迅速崛起。在它的巅峰时期,年销售额曾轻松突破50亿元人民币大关,业务版图更是横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总数一度超过3000人。那时候,它与傲基、通拓、赛维等一众跨境电商翘楚并驾齐驱,共同演绎着“多平台、多账号、多品类”的铺货传奇。那个时代,是中国跨境电商乘风破浪、全球掘金的黄金时期,有棵树正是这股浪潮中的弄潮儿。
然而,商业的海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亚马逊平台“封号潮”,给包括有棵树在内的许多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短短时间内,有棵树数百个店铺被关闭,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遭到冻结,这无疑让公司元气大伤。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高管纷争也让转型之路变得更加举步维艰。一系列内外部的挑战,使得有棵树在2024年4月因净资产为负,被冠以“*ST有树”的简称,一度濒临退市边缘,让无数关心它的业界人士为之惋惜。
面对如此严峻的危机,有棵树展现出了中国企业特有的坚韧与自救精神。其“破茧重生”的努力,始于2024年进行的破产重整。通过引入天行云供应链(持股18%)与纵腾网络(持股2%)等新的战略投资者,公司的股权结构迎来了重大变革,原大股东的股权被稀释至3.28%。新股东的加入,为有棵树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在此基础上,有棵树也积极推进战略调整,力求重塑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线方面,公司聚焦于家居建材、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等核心品类,果断砍掉那些不再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非核心业务。在渠道端,有棵树也正在努力降低对单一亚马逊平台的过度依赖,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寻求多渠道发展。更重要的是,公司计划依托新股东在供应链方面的强大资源,探索更深层次的协同效应,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这一系列的调整,都体现了企业在逆境中求变、求生的积极态度。
然而,转型之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充满着挑战与磨砺。从有棵树当前的实际经营表现来看,其营收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同比跌幅超过80%,2025年第一季度仅为2249万元。这无疑让市场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了一丝担忧,也表明新战略的落地效果,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显现。
更棘手的是,新股东的赋能作用,目前看来还主要停留在承诺阶段。例如,天行云曾承诺提供的进口业务资源,目前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公司现有的出口业务与新股东资源的协同性,也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与此同时,随着Temu、SHEIN等新兴平台的强势崛起,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都面临着流量成本不断攀升、利润空间持续压缩的普遍性挑战。这无疑让有棵树的复苏之路,增添了更多的变数和阻力。
此外,与财报同时公布的,还有第六届董事会2025年第七次临时会议决议被否决的消息(4票反对、3票同意)。反对票的主要理由,指向了第一大股东王维及其一致行动人,被认为未能履行重大事项信息披露义务。这一事件,让持续了半年的实际控制权之争再度浮出水面,也为有棵树本就艰难的转型之路,再添了一丝不确定性。但我们相信,在挑战面前,中国企业家总能展现出智慧和勇气,期待公司能尽快理顺内部管理,集中精力应对外部市场变化。
新媒网跨境认为,有棵树的故事,是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生动地展现了行业风云变幻的特性,以及企业在其中所经历的潮起潮落。在当前的财报季里,我们看到,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业绩翻倍,而也有人仍在泥泞中挣扎,承受着阵痛。冷暖差异,愈发鲜明。
比如,同样是行业的老兵,跨境通近期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也带着明显的转型印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26.31亿元,同比小幅下降9.88%。在营收结构上,其92.29%的收入来自跨境进口业务,虽然同比下降了10.37%,但仍是公司的主要支撑。出口业务占比7.23%,也略有下降0.84%。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自营网站的收入暴跌了66.55%,但通过在美国的亚马逊、以及在中国市场流行的Temu等第三方平台,却实现了1.81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9.54%,这清晰地显露出了跨境通在渠道重心上的战略转移——从依赖自有渠道向拥抱第三方平台转型,积极适应市场变化。
与跨境通相对平缓的调整不同,智能清洁电器领域的代表企业石头科技,则上演了一出“增收不增利”的戏码。数据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营业收入79.0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8.96%,增速令人瞩目。然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39.55%,至6.78亿元。这也是该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来,中期净利润首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滑。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如何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许多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尤其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石头科技近99.93%的营收都依赖于智能清洁产品,单一的业务结构,在当前激烈的市场价格战中承压明显。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的盈利空间持续收缩,进一步加剧了这份业绩反差。这提醒我们,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企业也需审视业务的多元化布局和盈利模式的韧性。
当然,行业并非一片寒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有企业凭借其独特的战略和优势,走出了盈利向上的曲线。致欧科技和安克创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为行业注入了信心与活力。
致欧科技便展现了其在精细化运营上的卓越能力。通过持续优化仓储网络,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实现了高达40%的增长。这利润率的提升,正是得益于成本端的有效管控。例如,在欧洲市场,尾程配送成本占营收的比例同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而在北美市场,这一比例更是下降了1.93个百分点。再加上欧元汇率收益的对冲作用,有效缓解了部分关税压力,最终将成本端的精细化管理,成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这充分说明了在跨境电商领域,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而安克创新,则凭借其强大的研发驱动力,持续在技术创新上发力。公司在研发投入上同比增长了49.35%,这一大手笔的投入,成功推动了充电储能、智能创新、智能影音三大业务线的均衡发展。通过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安克创新不仅提升了市场份额,也实现了利润的同步增长。这无疑展现了技术壁垒对企业业绩的强大支撑力,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有棵树在逆境中的挣扎转型,到跨境通在渠道上的灵活调整,再到致欧科技的精细化运营和安克创新的研发驱动,这些鲜活的案例共同描绘了中国跨境电商行业既充满挑战又蕴含无限机遇的生动图景。潮起潮落,不变的是中国跨境电商人那股子敢闯敢拼的劲头,以及对美好生活和事业成功的执着追求。我们相信,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国企业将继续以创新和韧性,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youkeshu-81%-rev-plunge-profit-but-risk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