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掘金:不求次次对,只求赢大的!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仿佛天生自带“机会雷达”,总能在风口浪尖来临之前,率先嗅到商机,然后快人一步,稳稳地抓住它。
而我们呢?往往等到机会已经明朗,甚至热得发烫时,才后知后觉。可能还没来得及出手,机会就已经转瞬即逝了。有时,甚至直到事情都尘埃落定,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回事!
有人会说,这就是运气使然,命中注定。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新媒网跨境深入思考后,我们发现,这背后藏着一个更深刻的底层逻辑。
著名思想家塔勒布在他的著作《反脆弱》中,提出了一个极为精辟的概念——“可选择性”(Optionality)。这并非玄学,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智慧,正是那些总能抓住机遇的人,安身立命的秘密武器。
01 告别“计划式”困境,拥抱“选择性”自由
从小到大,我们多数人都被一种根深蒂固的“计划式”思维所塑造。学校教育、职场晋升,乃至我们对未来的展望,似乎都离不开缜密的规划:要想成功,就得步步为营,每一步都得精准无误。我们被鼓励去预测趋势,去抓住风口,去精确执行每一步计划。
然而,现实往往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变。你我皆凡人,谁也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别说预测十年后的行业格局了,就连明天股市的涨跌,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都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一味死守既定计划,很可能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错失真正的良机。
塔勒布提出的“可选择性”思维,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套截然不同的应对逻辑。它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你不必奢望每一步都走得对,更不必幻想自己能预知一切。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机会降临、胜算明朗时,能够果断出手,迅速抓住;而在发现方向有误、风险过大时,也能及时止损,从容抽身。
简单来说,可选择性的核心,在于给自己创造并保留足够的选择空间。你要的,是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与自由,而不是被动地被困在单一的路径上,承担着无法回避的义务。这是一种主动掌控人生的智慧,也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能力。
02 留扇“活门”,让人生进退自如
不妨想想我们身边的例子,在职场上,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尤为明显。
有些人,选择在一家公司从一而终,兢兢业业地干上十年八年。他们的升迁之路,往往高度依赖于上级领导的赏识与提拔,以及公司内部的既定轨道。一旦遇到公司裁员、业务调整,或者上级变动,他们就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因为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
而另一些人,则懂得为自己多留几扇“活门”。他们可能在主业之外,积极发展两三个兼职,或者投入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副业中去。同时,他们也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与猎头保持着友好的联系,甚至在领英(LinkedIn)这样的职业社交平台上,维护着自己的专业形象和人脉圈。一旦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出现,无论是薪资待遇的提升,还是职业前景的拓宽,他们都能凭借手中的“多重选择”,毫不犹豫地跳槽到更适合自己的平台。这份“有选择的底气”,让他们在职场上更加从容自信。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在竞争激烈的外贸行业,这种“可选择性”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有的外贸人,一旦某个大客户突然停止下单,或者订单量锐减,就会感到像是天塌下来一般,手足无措。他们的业务模式可能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大客户,一旦出现问题,整个业绩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那些深谙“可选择性”之道的外贸高手,则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态和行动。即使面对某个客户突然停止下单的情况,他们也绝不会因此而焦虑不安。因为在他们手中,往往同时推进着好几个潜在客户的项目,或者已经搭建起了多元的客户渠道。当一扇门暂时关闭时,他们能立刻切换精力,转向与别的客户洽谈新的订单。就算这一单最终没能谈成,他们的整个生意也并不会因此停滞不前,因为还有其他的业务线在稳定运转。
这份“可选择性”带来的从容和底气,让他们不至于把所有的筹码都押注在一个单一的结果上。他们总能提前为自己搭建起几条可进可退的台阶。当机遇之风吹来时,他们可以踩着其中最有利的台阶,乘势而上,快速冲刺。而当风险来临,或者判断失误时,他们也能优雅地转身下楼,避免被突如其来的变故绊个大跟头,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
03 “反脆弱”的智慧:不求全对,但求大赢
为什么说“可选择性”是如此关键的成功法则呢?
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做到一件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使你不追求每一次都正确,即使你偶尔犯错,也依然能够在最终的博弈中成为赢家。这并非依靠每次都精准无误的预测和操作来发家致富,而是一种更加巧妙的策略:它要求你只在胜算率极高、风险可控的时候,才果断下注。一旦你判断对了,那一次巨大的收益,足以抹平你之前所有微小的试错成本,甚至还能让你赚得盆满钵满。
机会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你没有必要,也几乎不可能预测对所有的市场变化,所有的客户需求。但你必须确保两点:第一,当你判断正确、抓住机遇时,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具有爆发性的;第二,当你判断失误、遭遇挫折时,所要承担的损失是有限的,可控的。这种不对称的风险收益结构,正是“可选择性”魅力的核心所在。
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我曾有一位来自波兰的客户,名叫马丁,他就是“可选择性”的活教材。几年前刚认识他时,我一度觉得他这人挺“犹豫不决”的:任何事情他都喜欢多方面考察,报价也不急着拍板,下单也总是要再等一等,似乎总在权衡比较。
但随着接触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位马丁先生并非犹豫,而是做事极有章法。比如,他从来不会把自己绑定在某一家供应商身上,而是手中永远握着两到三家备选供应商。在谈价格的时候,他不会一味地压低价格,而是保持信息的透明,详细比较哪家的付款条件更灵活,交期更稳定,售后服务更完善。如果这一单暂时没有达成合作,他也不会因此而焦躁不安,而是立刻将精力切换到另外的项目上去推进。他似乎总有Plan B,甚至Plan C。
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他:“You seem to always have a Plan B and C.(你好像永远都有备用方案B和C啊。)”他笑着回答道:“Of course. I never want to be cornered.(当然了。我从不想让自己被逼到墙角。)”
这份从容,这份给自己留足选择空间的智慧,正是外贸高手的选择权。它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掌握主动,进退自如。
04 外贸:一场关于“可选择性”的深度博弈
新媒网跨境认为,从更深层次看,外贸的本质就是一场关于“可选择性”的智慧博弈。谁能更好地运用“可选择性”,谁就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优势。
同样是给客户报价,有的人可能一上来就把所有筹码压在一个价格上,一旦客户不回应或者不接受,整个谈判就可能彻底陷入僵局,甚至彻底失去这个客户。而那些深谙“可选择性”的外贸人,他们手上往往同时推进着好几个客户的洽谈,甚至对同一客户提供多套解决方案。当一个客户暂时没有回应时,他们能够立刻切换策略,或者利用其他客户的反应作为筹码,让自己的谈判更有底气和回旋空间。
同样是开发客户,有的人可能会“死磕”在一个固定的平台或渠道上,一旦效果不佳,就会感到寸步难行。而另一些人,则会采取“多线布局”的策略:他们可能同时在领英(LinkedIn)、外媒社交平台(如Facebook)、WhatsApp、各类行业展会,以及老客户转介绍等多个渠道上积极投入。对他们而言,每一条业务线、每一个接触点,都像是一扇可能通向订单的“门”。就算其中一扇门暂时打不开,还有其他的门可以尝试,大大增加了成功的概率。
同样是做生意,有的人可能过度依赖于某一个爆款产品,一旦这个产品市场热度下降,或者被竞争对手超越,整个生意就可能面临巨大挑战。而那些具有“可选择性”思维的商家,他们往往会主打一个核心品类,但同时会围绕这个品类,积极拓展周边配套产品、提供OEM(代工生产)贴牌服务、或者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多点开花”的策略,他们为自己留下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即便某一个产品线受挫,也能通过其他业务线来支撑和弥补。
05 掌控主动权,告别“被迫接受”的痛苦
你有没有注意到,人生中很多感到痛苦和无力的时刻,往往都源于一种无奈的境地——我们“没得选”。当被一个糟糕的局面死死锁住,只能被迫接受那些我们不情愿的结果时,那种滋味着实不好受。
而那些在生活和事业中总是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并非每一次都能抢占先机,也不是每次都走在最前面。他们真正的秘诀在于,他们习惯性地给自己多留几扇“后门”,多准备几条“退路”。
他们深知“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懂得分散风险,避免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他们乐于不断尝试新事物,探索新的可能,但同时又会严格控制风险,确保每一次尝试都是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即便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
他们对未来的趋势不做绝对的判断和预测,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反,他们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风口降临,就能够迅速反应,果断出击,将机会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份主动权,让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变局,都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06 培养“可选择性”:从一点一滴做起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可选择性”思维和能力呢?新媒网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几个实用的小建议:
(1) 预留时间和精力,探索新的可能。
不要让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仅仅停留在应付客户和处理眼前琐事的层面。哪怕每周只抽出半天时间,也去主动看看行业里的新平台、新工具、新模式,或者研究一下新兴的市场。很多时候,真正的机会并非是你精确计划出来的,而是在你不断探索、主动出击的过程中“撞”出来的。
(2) 分散资源配置,避免过度集中。
无论是再大的客户,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突然停止下单;无论是再稳定的供应链,也可能遭遇突发状况而断裂;无论是再火爆的产品,也可能因为市场变化而一夜凉凉。将你的客户、渠道、产品等核心资源进行分散配置,就是给自己留下了应对风险和灵活转身的空间。别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一处,学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智慧。
(3) 坚持小成本、低风险的试错。
在尝试新事物时,没必要一开始就投入巨额资金和全部精力。可以从“小步快跑”开始,进行大量的低风险试错。比如,测试一个新市场可以先从小批量样品开始,投放轻量级的营销活动,或者进行短期的合作。即使错了,也不会伤筋动骨,损失有限;一旦对了,那就像是“天降馅饼”,收益可能远超预期。这种试错机制,正是培养“可选择性”的有效途径。
(4) 养成见缝插针的行动习惯。
当看到一丝新的苗头、一点点潜在的机会时,即使它看起来微不足道,也请不要放过。立即行动起来,为它“搭个台子”。这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主动去留一个联系方式,整理一份潜在客户的Notion表格,或者发一封试探性的开发邮件。你现在一步步铺下的这些“路”,未来哪一条能开花结果,现在没人能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真正的大机会,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多余”的、却充满积极主动性的动作里。
我曾经在领英(LinkedIn)上遇到一位法国客户,他给我留言说:“I’m not ready to place an order yet.(我还没有准备好下单。)”当时我并没有一头热地去催促他,也没有疯狂地进行强行推销。而是非常平静地回复他:“No worries. I respect your timeline. Meanwhile, I’ll keep you updated with some product launches and market trends. So when you’re ready, you’ll have more options on the table.(没关系,我完全尊重您的时间节奏。在这期间,我会持续跟您分享一些我们新品的发布信息和最新的市场趋势,这样等您准备好的时候,手上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样的回应,既表达了对客户的尊重,又巧妙地为未来的合作留下了“活路”。这正是“可选择性”在人际交往和业务拓展中的体现。
做外贸,其实就像是在下一盘围棋。有的人喜欢追求“一招制胜”,期望通过一次精妙的布局就能锁定胜局,结果往往一着不慎,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而那些真正的高手,他们并不急于立即“吃子”或取得短期优势,而是有条不紊地不断“铺子”,为自己制造多条“活路”,逐步构建起大局。他们深知,在关键时刻,只要自己还有几口气,就能依靠形势的反转,最终赢得整盘棋局。
“可选择性”,说白了,就是你在人生的棋盘上,为自己多留的那几口“活气”。它不会让你立刻赢得所有,但它能在未来的某个关键节点,让你拥有扭转乾坤、绝处逢生的能力。
所以啊,别再总想着一步到位,一劳永逸了。多花点心思,多付出一点努力,让自己手上永远都握着几个靠谱的选项。让自己成为那个,机会来了能牢牢抓住,机会没来也不慌不乱的人。你会发现,那些总能抓住机会的人,其实并非比我们更聪明,也不是比我们更幸运,他们只是活在一种“有选择”的状态里。当大多数人还在为自己这步棋走得对不对而焦虑不安时,他们已经在默默地为自己铺路,静待风的到来。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xborder-dont-be-right-win-big.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