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800美元免税告急!跨境电商最大危机!
长期以来,对于不少从事美国市场跨境生意的卖家而言,那个著名的“800美元免税门槛”仿佛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近,随着美国国内对贸易政策的讨论日益升温,这把“剑”的锋芒似乎变得更加锐利,牵动着无数跨境人的心弦。
新媒网跨境获悉,早在2022年,美国众议院就曾提出一项名为《进口安全与公平法》的草案,作为《2022美国竞争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法案的核心目的,在于调整原有的进口免税政策,以期减少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商品通过低价免税渠道进入美国市场,从而对美国本土产业构成冲击。一旦此法案落地实施,那些原本享受800美元以下小包裹免关税便利的商品,很可能将面临新的税费。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项政策的演变。在2016年,美国政府曾签署法案,将海外进口物品的免税额度从原来的200美元大幅提升至800美元。这项政策一经实施,犹如为全球商品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国市场的“方便之门”。当时,美国进口业务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甚至有物流巨头在政策生效当天就面临订单爆棚的盛况。根据美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从2012年到2020年,美国小额商品进口总额从4000万美元飙升至超过670亿美元,可见其对贸易的巨大推动作用。
然而,如今这扇“方便之门”却面临着重新收紧的可能。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尽管上述法案在众议院层面尚未最终通过,但考虑到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这项法案被重新审议并最终通过,在情理之中。对于许多深耕跨境电商的卖家来说,这无疑是一道摆在面前的难题。一位拥有多年独立站运营经验的卖家坦言,他的商品大多属于中低价位,利润空间本就不高。一旦800美元以下的免税政策取消,无疑将严重压缩其盈利空间,甚至可能影响到生意的持续性。而这并非个例,在亚马逊、TikTok等平台上销售商品的众多跨境卖家,也普遍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在他们眼中,800美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一条决定业务生死的关键线。
影响几何?多维度考验中国跨境卖家
这项潜在的政策调整,将对哪些群体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呢?有物流行业专家分析指出,一旦法案通过,国内的B2C小件商品卖家以及B2B领域中那些小批量出货的卖家群体,将首当其冲。这些卖家通常以小包裹形式通过快递或专线渠道清关,商品货值不高,但正是凭借免税的便利,其商品在美国市场具备显著的价格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卖家是通过亚马逊、TikTok等主流平台进行销售,还是运营自己的独立站,只要商品不是通过海外仓提前备货,而是以单个包裹形式直接从国内发出且价值低于800美元,都将受到这项关税法案的直接影响。而据统计,这一部分群体在整体跨境贸易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当前,从中国销往美国的跨境小包商品,品类涵盖广泛,从鞋服、时尚配饰到3C数码、家居用品,绝大多数单件包裹的价值都低于800美元。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约10%的商品,都曾受益于这800美元的最低免税额政策。而据美国海关的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便有高达1.65亿件包裹通过航空运输,以“免税模式”进入美国市场。
有卖家直言,这项政策如果实施,几乎将大部分中国跨境电商卖家“一网打尽”。不仅是中小卖家,一些大型贸易商也可能受到波及。部分业内人士透露,为了规避税费,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贸易商将大宗商品拆分成多个小包,分批次、分收货人、分地址进行寄送的操作。这种模式虽然并不普遍,但其在特定情况下确实能达到一定的避税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法案精神,如果海关判定存在“分拆避税”行为,这些商品仍将被征收关税。
尽管新法案尚未明确具体的税率,但物流行业专家预测,若参照国际上惯例的征税方式,这一比例可能在商品申报价值的8%左右。这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跨境业务,例如通过TikTok等平台进行引流并运营独立站的卖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本就面临着较高的引流成本和内容制作成本,如果再叠加关税成本,其盈利前景将变得更加严峻。
政策走向与应对之道
面对这项充满不确定性的政策,跨境卖家们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一些以海外仓备货为主的跨境DTC品牌和大型卖家显得相对从容,因为他们的运营模式使其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
而对于这项法案最终能否通过,业内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新媒网跨境了解到,许多行业观察人士目前仍持观望态度。不过,此前美国多家科技巨头,包括亚马逊、谷歌、微软等数百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曾联名签署信件,呼吁加速通过《美国竞争法案》,这无疑给法案的推进带来了不小的推动力。考虑到美国当前整体的经济形势,这项法案在未来几个月内很有可能迎来最终结果。
然而,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对此法案的担忧还为时尚早。这项法案目前仍处于美国众议院贸易委员会的评估阶段,而且在美国内部,对于法案的具体条款也存在不少分歧。
有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律师指出,《美国竞争法案》自提出以来,其立法过程就一波三折。这项法案旨在通过提升美国本土高科技研发和制造能力,来增强其在全球的经济竞争力。最初的版本由美国两党议员共同提出,于2021年6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随后提交至众议院,众议院在2022年1月推出了自己的修订版本,法案内容从2000多页增至3000多页。2月4日,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该版本后,再次提交参议院审议。参议院在进行修改后于3月28日通过,法案再次回到众议院进行审议。这一过程说明了其复杂性和各方博弈。
尽管有外媒报道,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曾在2022年5月召开会议,试图就法案的不同版本达成共识,当时有观点认为法案已进入“冲刺阶段”。但据外媒5月17日的进一步报道,两院议员在法案的许多议题上仍存在分歧,其中最具争议的条款之一就是关于启动关税豁免程序的具体要求。这表明,一项法案的通过,往往需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协商过程。
无论这项法案最终走向何方,对于广大的跨境卖家而言,提前做好风险预案显得尤为关键。多位物流行业专家在交流中,都将“海外仓备货”作为重要的备选方案。这种模式适用于利润较高、客单价较高的商品,能有效规避小包裹关税问题,并缩短物流时效,提升用户体验。然而,对于那些主营低价商品的中小卖家来说,布局海外仓的成本压力较大,需要他们认真思考新的跨境运营思路,可能包括调整商品品类、优化供应链等。
除了海外仓,在第三国设立制造工厂,将商品组装后发往美国,也曾被视为一种可行的策略。这种方式通常旨在通过取得第三国的原产地证明来规避部分贸易壁垒。但新的法案也可能对“第三国组装产品”的认定做出更严格的解释,这对于部分依赖此模式的跨境商家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对挑战,展现中国跨境人的韧性与智慧
当下,对于面向美国市场的中国跨境商家来说,除了上述关税法案的潜在影响,还面临着更广泛的挑战。
有行业专家分析指出,美国贸易政策的整体调整,特别是针对某些高科技电子产品可能增加的关税,其影响甚至可能比800美元免税额调整更为深远。面对这样的宏观背景,卖家在进行秋季选品时,应适当规避或减少对棉纺织品、高科技电子产品等可能成为关注焦点的敏感商品的投入,以此降低潜在的出海风险。
此外,近两年中美物流领域也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2021年,全球线上购物需求激增,市场一度供不应求,大量中国卖家涌入跨境电商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物流成本的水涨船高,以及中美物流体系在体量和细节方面暴露出的诸多短板,例如港口拥堵、货运延误乃至货物灭失等问题,给卖家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也一度加剧了卖家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矛盾。
而进入2022年,随着全球疫情政策的逐步放开,线上购物需求有所回落,卖家的销售额也普遍面临大幅度缩水。海运价格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卖家出海热情的调整。
新媒网跨境认为,面对这些多重挑战,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每一次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是一次内在转型的契机。从调整经营策略,到优化供应链布局,再到深耕产品研发、提升品牌价值,中国跨境人正以其特有的韧性和智慧,不断探索着全球贸易的新路径。虽然挑战重重,但正是这些挑战,淬炼了中国跨境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