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ike反腐:12人涉刑,跨境圈巨震洗牌!
最近,国内跨境电商圈子里一件大事引起了广泛关注。知名脱毛仪品牌Ulike所属的杭州由莱集团,向外界公布了一则触目惊心的反腐通报。通报内容显示,集团监察部门查处了多达9起严重违反企业“高压线”的案件,其中更有12名员工,因为涉嫌刑事犯罪,目前已被正式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这其中,不乏核心部门的关键岗位人员,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更挑战了商业诚信的底线。新媒网跨境获悉,这股反腐浪潮,犹如一场春风化雨,正悄然涤荡着跨境电商行业,促使更多企业深刻反思,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廉洁防线。
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而言,这份“规矩”不仅是冰冷的制度条文,更是全体员工共同坚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底线。一旦触碰,后果必然是严重的。
在这次由莱集团的反腐风暴中,一些案例尤其令人警醒。
例如,公司负责海外营销的杨某,本应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贡献力量,却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他人虚构境外营销账号。他们通过这些虚假的海外账户,暗中套取公司费用,侵占企业资产,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种行为不仅是典型的职务犯罪,更暴露出一些人在海外业务拓展中,容易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盲区进行非法操作的风险。杨某因此已被解聘,并被列入企业黑名单,永不录用。
类似的问题并非个案。在企业的研发部门,原深圳公司的研发总监李某,在职期间也未能抵挡住诱惑。他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合作商谋取不正当利益,并以此为条件,非法收受了大量好处费。研发,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引擎,而研发总监作为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其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乃至企业的长远发展。李某的落马,无疑是对企业创新精神的一次沉重打击,他同样被列入黑名单,并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
供应链采购部门的何某,则利用其掌握的采购权限,在订单分配上对特定供应商给予了不公平的倾斜,并从中收受了供应商的好处费。供应链是企业运营的命脉,采购环节更是资金流动密集、权力相对集中的关键领域。一旦出现腐败,不仅会抬高采购成本,影响产品质量,还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何某也已被解聘,列入黑名单,并因涉嫌职务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
这些案例,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无论掌握多大权力,都必须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守住底线,就是守住自己的职业生命,守住企业的健康发展。
提到Ulike,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作为由莱集团旗下的明星品牌,它自2013年创立以来,在光学美肤领域深耕细作,迅速崛起成为家用脱毛仪市场的佼佼者。截至2025年6月,Ulike已经手握超过800项全球专利,线上官方平台和近千家线下门店的累计销售量突破800万台,产品更是远销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其还成功入选了凯度集团与谷歌联合发布的《2024 中国全球化品牌成长明星榜》,展现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Ulike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其大手笔的营销投入,包括重金签约明星代言、在各大直播间进行投放、铺设电梯广告等,可谓声势浩大。这种“流量为王”的策略,确实在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曝光和销量增长。
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有不少对产品质量和合规性的质疑声。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量品牌”的标签,渐渐也成了Ulike身上的一份沉重负担。业内资深人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产品力无法支撑,再高明的营销也只如同空中楼阁,根基不稳。”
而这一次Ulike高调进行的反腐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些质疑和担忧的积极回应。它表明Ulike并非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光鲜,而是开始向内求索,通过刮骨疗毒式的内部治理,努力重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让“产品力”和“诚信”成为品牌最坚实的底色。新媒网跨境认为,这是一次必要的洗礼,也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品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经历的考验。
实际上,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出海企业都已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许多公司纷纷在内部设立了专门的内控、监察等部门,其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员工行为,防范各类风险。这不仅是对员工个人的约束,更是对企业整体健康发展的一种保障。抵制不良风气,树立正直积极的企业价值观,本就是企业能够持续向上生长的生命线。
像Ulike这样业务覆盖直播、供应链、海外营销等多元板块的现代化企业,由于其资金流动量大、合作结构复杂、业务链条长,往往更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在这些环节中,一旦出现漏洞,就可能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因此,仅仅依靠事后惩处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将防腐体系深度嵌入到业务流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实施全过程的审计与监督,从根本上堵塞漏洞,才能真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企业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这不仅是制度层面的建设,更是企业文化深层次的塑造。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内部腐败和舞弊现象也屡见不鲜。过去,许多企业在处理内部违规问题时,往往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倾向于内部消化,以避免负面影响。然而,Ulike此次主动高调的反腐行动,显然打破了这种惯性。这种公开透明的态度并非孤例,而是折射出整个行业对腐败问题的正视,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说明,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越来越懂得“诚信”才是最好的名片。
2019年初,深圳的知名大卖大疆创新,就曾发布过一份震惊业内的反腐公告。公告披露,仅仅在2018年,大疆就因内部腐败问题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截至公告发布时,公司已处理了45名涉嫌腐败和渎职的员工,其中1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另外29人则被直接开除。这10亿元的巨大损失,无疑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再次印证了内部贪腐对企业造成的巨大破坏力。
无独有偶,2023年,跨境“铺货大卖”三态股份也曝出了一起子公司员工与外部人员合谋的诈骗案。这起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496万元,性质之恶劣令人咋舌。尽管公司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并成功立案,但侦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损失,最终大部分还是由企业负责人独自承担。这笔沉重的代价,让人们看到了企业在面对内部风险时,所可能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除了这些公开的案例,近两年跨境圈内由前员工或行业媒体爆料的贪腐事件也曾引发广泛热议。新媒网跨境了解到,就在2024年年中旬,就有自称某3C大卖前员工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实名举报,称其部门经理涉嫌串通舞弊,通过虚构货品价格、用劣质酒水抵充销账入库等方式,造成公司滞销库存及亏损累计达到千万元。这些来自一线的爆料,虽然未经官方证实,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利益交织之处,确实难免滋生各种纷争。
从行业巨头到中小企业,内部员工的“潜规则”现象在跨境电商领域并非新鲜事。这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风险点。然而,跨境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公正透明的商业环境,更离不开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
无论是小型创业团队,还是大型平台公司,都应该时刻警钟长鸣,将防范内部腐败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来抓。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更要严厉打击各类贪腐行为,绝不姑息。
正如Ulike的案例所印证的,中国品牌要成功走向海外,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认可,不仅要依赖过硬的产品竞争力、创新的市场策略,更离不开严格的内部管理和诚信经营体系。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法治”、“公正”等理念在商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当前跨境电商行业所经历的这场内部治理的“阵痛与洗礼”,是其步入发展深水区后,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洗礼,才能铸就更加坚韧、更具生命力的中国品牌,让它们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为全球经济的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ulike-anti-graft-12-charged-cb-shakeup.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