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惊天骗局:逆差清零,制造业仅增0.9%生产岗!
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相连的今天,贸易政策的选择对各国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都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围绕贸易保护主义的讨论,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媒网跨境获悉,当前美国国内就有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引发了广泛讨论,即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推行的保护性贸易政策,尤其是其关税措施,能否真正实现其核心目标——在美国本土创造大量新的制造业就业岗位,特别是回应那些曾经的工业工人及其所在地区对经济复苏的期盼。
然而,一些经济学者的分析却给出了一个审慎的答案,这与许多人的预期可能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仅仅依靠保护主义措施来重振制造业,尤其是指望以此带来大规模的就业增长,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我们不妨深入了解一下,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美国哈佛肯尼迪学院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知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劳伦斯先生,在2024年6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弥合贸易逆差几乎不会提高美国制造业就业份额》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他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果通过特朗普总统所关注的贸易保护措施,成功消除了美国的制造业贸易逆差,那么这究竟能带来多少额外的就业机会?这个问题切中了当前政策的核心,因为贸易逆差正是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反复强调并致力于解决的重点之一。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精髓,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增加值”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创造就业岗位的,并非商品的全部销售额,而是其在本土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加值”。举例来说,如果一辆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替代了一辆价值3万美元的进口汽车,那么这辆国产汽车在美国本土产生的增加值(不包括原材料等非制造性投入)大约是1.5万美元。这意味着,真正反映本土经济活动和就业贡献的,是这1.5万美元的部分。
根据劳伦斯先生的计算数据,2019年,美国的制成品出口总额达到了8201亿美元,而进口总额则高达1.6054万亿美元,两者之间形成了785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但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本土的“增加值”,情况则有所不同。当年,美国出口商品中包含的本土增加值约为4567亿美元,而进口商品中包含的外国增加值则达到了8605亿美元。因此,如果以增加值来计算,实际的贸易逆差是4038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是按总额计算逆差的一半多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加值与总额逆差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表现得相当稳定。
基于这些数据,劳伦斯先生进一步推算,到2024年,美国制造品贸易逆差中的净新增价值,预计将相当于美国本土产出的21.5%。这意味着,如果能够完全消除这一贸易逆差,美国的本土增加值将会相应地提高这么多。那么,这最终能带来多少就业岗位呢?
研究结果显示,即便能够完全消除制造业贸易逆差,预计也只能额外创造大约280万个就业岗位。这听起来似乎不少,但如果我们将其置于美国整体就业结构中来看,制造业在总就业中所占的比例,仅仅会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9.7%。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9.7%的制造业就业中,真正从事生产线工作的工人,也就是那些我们通常理解的“粗手老茧的劳动者”,仅占4.7%。其余的5个百分点,则由经理、会计师、工程师、司机、销售人员等非直接生产人员构成。因此,如果只看直接生产岗位的增加,大约只有130万人,这在美国总就业人口中仅占0.9%。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关税政策有所“作为”,其在就业创造方面的实际效果,可能也只是杯水车薪。
当然,任何经济估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劳伦斯先生的这份估算虽然粗略,但却被认为是相对乐观的预测。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要真正缩小贸易逆差,不仅仅是依靠关税就能实现。这通常还需要经济体内部的产出与支出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导致外部失衡的国内需求,其主要来源之一往往是财政赤字。因此,若要有效缩小外部赤字,尤其是在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国内工人面临“挤出效应”的情况下,往往需要联邦预算采取更为紧缩的政策。
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朗普总统推行的关税政策和“大而美法案”对财政赤字的净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导致贸易逆差的国内经济结构。更进一步说,即便外部赤字真的被消除,美国的国内支出也可能会随之减少,民众的整体购买力或将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民众财富感的下降。
除了就业创造的局限性,关税政策还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质上,关税是对商品征收的一种税。通常而言,收入较低的群体在日常商品上的支出占比要高于富裕阶层,因此,关税政策往往具有累退性,这意味着它可能对低收入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同样,“大而美法案”在税收和支出方面也可能呈现出累退的特点。正如外媒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所强调的,一些政策调整,例如对医疗保险支持的削减,最终可能会打击到那些原本期望从关税政策中受益的群体。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本意为民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偏离了最初的惠民目标,反而更倾向于服务特定的富裕阶层。
从更广阔的国际视角来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贸易专家理查德•鲍德温先生指出,美国正在尝试推进的政策,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在几十年前尝试过但最终放弃的全面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战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国家之所以放弃这种模式,正是因为它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失败的。受保护的本土产业并没有在国际竞争中迎头赶上,反而因为缺乏外部压力和创新动力,与那些面向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渐行渐远,差距不断拉大。长此以往,即使是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命运,尤其是在其部分领域开始背离科学发展规律,甚至在清洁能源等未来产业中选择保守路线的情况下。新媒网跨境认为,固步自封的保护主义,不仅可能阻碍经济发展,更可能错失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浪潮。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哲学名言在经济领域同样适用——怀旧并非一种有效的战略,过去的历史无法简单地重演。新媒网跨境了解到,正如许多分析人士在过去几年里所指出的,那些曾经在工业革命时期辉煌一时的传统工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完全回归的。
即使是在那些拥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工业就业在总就业中的占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在富裕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制成品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而对服务业的需求则持续旺盛。这意味着经济结构自然而然地会向服务业倾斜。其次,更关键的是,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减少了对传统生产工人的需求。从长远来看,这些重复性、体力密集型的工作,几乎必然会被更高效、更精准的智能机器所取代。
无可否认,这种“去工业化”的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审视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男性在工业领域就业机会的减少,再与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上升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这正是当前一些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思潮兴起的一个驱动因素。这些现象反映了部分群体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失落感和被边缘化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民粹主义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并非真正的出路。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为了某些自私的富裕阶层的利益,去利用正在式微的工人阶级的愤怒与挫败感。特朗普总统所推行的这种保护主义,正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例证。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HL•门肯曾讽刺道:“对于每一个人类问题,总会有一种解决方案——干净利落、看似合理,但却是错的。”关税政策在许多情况下,恰恰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的“伪解决方案”的最佳写照。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深刻变革,理性的思考和务实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沉溺于对过去的怀念,而应该着眼未来,积极探索更具包容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这可能包括投资于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优化教育体系以适应未来就业需求,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一条能够实现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的更好出路。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trump-tariffs-scam-09-pct-prod-jobs.html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