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巨变!丰田靠削减31%成本,抗住2700亿损失

2025-10-05跨境电商

Image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汇率波动一直是跨境贸易参与者无法回避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体而言,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与市场竞争力。回顾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场由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汇率巨变,就曾对以日本为代表的出口型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背景回顾:汇率剧变下的市场挑战

时光回溯到1985年。彼时,美国、日本以及其他三个主要工业化国家共同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旨在通过协调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对日元及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此举的目的在于遏制当时美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提升美国本土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抑制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的外国进口商品。

协议签署后,美元汇率确实经历了持续且显著的下跌。尤其是在1987年末,美元对日元汇率跌至战后低点,并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低水平。对于日本出口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每笔以美元计价的海外销售,在兑换回日元时,能够得到的日元数额大幅缩水。这一现象在日本被称为“endaka”(高日元),它给日本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时,外媒报道指出,如果日本汽车制造商将汇率变动的全部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其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将大幅上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直到1988年初,日本汽车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远低于预期,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汇率调整来大幅削减贸易逆差的愿望也未能如愿。这背后,是日本企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领军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且富有韧性的应对策略。

丰田的应对之道:利润让渡与效率提升

在美元大幅贬值、日元持续走强的背景下,日本企业面临着“是保住利润还是保住市场份额”的艰难抉择。与一些分析人士预期的美国企业会迅速提价以维持利润不同,日本企业普遍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通过牺牲部分短期利润和大幅提升本土工厂的生产效率,将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最低限度。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企业文化中对市场份额和长期竞争力的重视。

以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丰田(Toyota)为例,其应对策略堪称经典。据外媒报道,仅截至1987年6月30日的一年间,受美元贬值影响,丰田的营收便减少了约2700亿日元(按当时汇率计算,折合超过20亿美元)。然而,丰田通过积极调整生产和营销运营,有效吸收了这些巨额损失,并持续保持了出口盈利。

丰田在成本控制方面采取了多维度措施,据称当年收回了近1600亿日元的成本:

  • 生产线优化: 减少装配线上的生产工位,精简制造流程,提高效率。
  • 行政管理精简: 甚至包括将公司年报内容进行压缩,这类看似微小的举动,也积少成多地节省了开支。例如,仅年报简化一项,就节省了约2.3万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
  • 员工薪资调整: 员工们也展现了与公司共克时艰的精神,同意接受较为温和的年度工资增长。
  • 能源成本控制: 在一些工厂,丰田将周四和周五设为“周末”,以便在电力成本更低的周六和周日继续生产,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 物流采购优化: 丰田甚至将部分海运业务转向价格更具竞争力的美国船运商。

表格:丰田成本削减措施一览 (截至1987年6月30日一年间)

成本削减方向 具体措施 预估贡献 (日元) 备注
生产效率提升 减少装配线工位,精简制造流程 较高 核心策略之一
供应链协同 与供应商协商降价 约800亿 占总削减额约一半,体现“共苦”精神
行政运营成本 压缩年报,精简管理流程 较低 例如年报简化节省约2.3万美元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接受温和涨薪 较高 内部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采购优化 调整生产班次以利用低价电力 中等 如周末继续生产
物流运输优化 转用价格更低的美国船运商 较低 外部采购策略调整
原材料采购 利用日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下降 约200-300亿 约占总削减额的12-18%
营销策略调整 加强本土市场销售,提高销量 约600亿 主要通过提升日本国内市场表现
总计 (涵盖以上各项,非简单加和,部分措施互补) 近1600亿 有效吸收了汇率带来的约2700亿日元营收损失的约60%

注:以上数据为根据外媒报道和海外报告估算,部分金额为约数。

供应链的韧性与海外布局

丰田的成本削减并非孤立行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许多日本制造商一样,丰田的大部分零部件来自一个紧密协作的供应商网络。这些供应商往往是小型企业,它们的繁荣与丰田紧密相连。据丰田方面透露,这些供应商同意了降低供货价格的方案,为丰田贡献了约1600亿日元成本削减额中的近一半。一位来自东京的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共同分担痛苦”的机制,使得高日元带来的不利影响被分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而非集中于某一家企业。

此外,日元升值也为丰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采购优势。由于日本本土自然资源匮乏,汽车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如钢材和能源)依赖进口。日元走强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商品变得更便宜。据一家海外研究机构估算,丰田的总节省额中,约有200亿至300亿日元来源于此。

从长期来看,丰田积极的海外布局也为公司节省了成本。通过在美国设立工厂,丰田能够利用美元相对较低的价值来降低生产成本。早在1985年,丰田就与通用汽车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设立了合资工厂。到了1988年春季,丰田位于肯塔基州乔治敦的第一家全资美国工厂也开始投产,计划当年生产3万辆广受欢迎的凯美瑞中型轿车。这种将生产基地靠近消费市场、利用当地成本优势的策略,成为许多日本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有效途径,甚至本田和马自达等公司也开始从其美国工厂向全球出口产品。

市场策略:本土与海外的平衡

在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丰田也调整了其市场策略。据丰田表示,截至1987年6月30日的一年间,通过更积极的营销,公司又收回了大约600亿日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国内消费市场正经历一波繁荣,国内汽车销量大幅增长。面对海外市场因汇率变动带来的压力,丰田通过提升国内市场的销量,并结合被动推动的生产成本下降,使得国内市场变得非常有利可图。这扭转了过去日本汽车制造商主要依靠海外销售获取利润、国内市场定价接近盈亏平衡的模式。

海外报告显示,到1988年,日本工厂生产的汽车成本(以日元计)已显著低于1985年。一家海外研究机构估算,当时日本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典型紧凑型汽车,原材料成本已从1985年的2131美元降至约1560美元(按当时美元兑日元汇率计算)。通过工厂层面的改进,生产和行政成本、工厂利润以及日本税费被控制在3955美元。该机构估算,日本企业将汽车的日元制造成本总体削减了31%。

尽管成本削减卓有成效,但许多分析师认为,包括丰田在内的大多数日本出口导向型企业,在出口业务的工厂层面仍然承受了利润大幅下降的压力。同时,在美国市场的经销商和销售商也做出了让步,例如,以往常见的“额外经销商加价”在许多地区已经消失,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不再高于标价,甚至可能获得折扣。这表明,为了维持市场份额,整个销售链条都在分担压力。

文化差异与贸易摩擦

丰田的经验,也折射出美日企业在经营理念上的一个核心差异。丰田东京发言人曾表示,美国公司通常首先考虑利润,而日本公司的计算往往从零售价格开始——“我们能收多少钱才能保持竞争力?”这种以市场竞争力为首要考量的定价哲学,使得日本企业即便在汇率不利的情况下,也愿意通过牺牲利润来捍卫市场份额。

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贸易摩擦。在1987年秋季的一次日本之行中,美国当时的商务部长C. William Verity Jr.就曾警告称,他的部门正在调查日本企业是否通过牺牲利润在美“倾销”(即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非法销售商品)。在1987年12月,日本新任首相竹下登(Noboru Takeshita)访问华盛顿期间,这一问题再次被提及。

美国商务部经过长时间调查,确实在多种日本小型产品线上裁定存在倾销行为。例如,1987年末,商务部针对某些类型的轴承、电视显像管和叉车发布了相关调查结果;1988年上半年,又裁定某些类型的金属气缸存在倾销。当时,美国官员反复强调,日本企业未能根据日元升值调整价格,阻碍了货币调整在纠正贸易不平衡方面的作用。

1987年4月,美国参议员和多位众议员曾致信当时的商务部长,抱怨丰田可能在向美国倾销皮卡车。信中通过反推成本的方式,估算出日本制造商生产一辆皮卡车的成本,并质疑其低于美方估算价的可能性。尽管如此,针对皮卡车的正式倾销投诉并未提交。

当时,底特律的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也正在密切关注其日本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以评估是否存在采取反倾销法律行动的空间。丰田作为日本制造商中公认效率最高的企业,一度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一家海外研究机构的分析师在调查后表示,他们并未发现进口汽车存在倾销的证据。“我们认为日本企业并未倾销,”该机构分析师Ted Sullivan指出,“他们的利润确实比以前少了很多,但仍然应该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这说明,日本企业更多是通过提升效率和调整利润分配来应对挑战,而非单纯的低价倾销。
Toyota Motor Corp.’s pessimistic forecast reflects the fallout of US tariffs. Photographer: Kyle Grillot/Bloomberg

对中国跨境企业的启示

回顾这段历史,日本企业在面对剧烈汇率波动和外部贸易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创新精神和战略定力,为今天的中国跨境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强化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企业应持续关注生产效率、运营成本和供应链管理。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永恒主题。
  2. 构建韧性供应链: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是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
  3. 灵活调整市场策略: 市场是动态变化的,企业应根据汇率、地域经济发展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灵活调整产品定价、营销策略和渠道布局,平衡好短期利润与长期市场份额的关系。
  4. 加速全球化布局: 积极拓展海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和市场优势,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构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5. 洞察文化差异: 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商业文化和消费者心理,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并有效化解潜在的贸易摩擦。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跨境企业应保持务实理性的态度,积极学习历史经验,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更开放、更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建议国内相关从业人员持续关注全球经济动态和主要贸易伙伴的政策调整,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新媒网(公号: 新媒网跨境发布),是一个专业的跨境电商、游戏、支付、贸易和广告社区平台,为百万跨境人传递最新的海外淘金精准资讯情报。

本文来源:新媒网 https://nmedialink.com/posts/toyota-cut-31-cost-to-beat-2b-loss.html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上世纪80年代美元贬值对日本出口企业造成冲击,丰田通过利润让渡、效率提升、供应链协同和海外布局等措施应对挑战。这对当前面临复杂经济形势的中国跨境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包括强化成本控制、构建韧性供应链、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和加速全球化布局。
发布于 2025-10-05
查看人数 92
人民币汇率走势
CNY
亚马逊热销榜
共 0 SKU 上次更新 NaN:NaN:NaN
类目: 切换分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关注我们
新媒网跨境发布
本站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及NMedia共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